姜喜梅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山东 烟台 264100)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外治法,或名外取,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治疗方法;是运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机体外表某部位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治法可根据病情需要,在中医整体观念原则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基础上组方施药。中医外治法剂型丰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外治剂型30多种[1]。中药外治法经皮给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破坏,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内病外治、靶向治疗的目的[2,3]。
胶东柳氏医派从20 世纪20 年代末发轫,至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初步构建起学术框架和学术特色,柳吉忱为医派创始人。经过20 世纪60 年代至20 世纪70 年代的传承发展[4],柳少逸为胶东柳氏医派集大成者,完善并发展了柳氏医派;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医学新理论、新命题、新范畴,包括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柳氏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辩证体系、柳氏复健医学体系、方证立论临证体系[5]。柳氏医派多年研究中医外治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操作及方药体系,现将柳氏医派外治法的方药研究总结如下。
1.1 柳氏愈痿按摩膏处方:制草乌9 g,生芥子9 g,生马钱子9 g,细辛15 g,生黄芪15 g,巴戟天9 g,延胡索10 g。上药共为细末,加入适量凡士林和少量松节油,调成糊状;或用300 mL植物油将药炸枯,浓缩油液停火备用[6]。将膏涂抹在患侧穴位或部位上,用拇指揉摩。本品功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口眼㖞斜、骨折损伤、伤筋、中风偏瘫、小儿脑瘫等疾[6]。
1.2 猪脂大风膏处方:大风子仁30 个,大黄炭6 g,黄柏炭6 g,白芷6 g,枯矾6 g,硫黄6 g,芒硝6 g,白附子6 g;上药共研细末,猪脂适量,调匀制成软膏,用布裹、火烤搽之,每日2~3次;可用于治疗肥疮[7]。肥疮俗称黄癞,属于头癣的一种,是一种传染性强的毛发真菌病,表现为头顶毛发周围互相融合的蜡黄、松脆、碟状、鼠臭味的黄癣痂,易成瘢痕,造成永久性秃发,剧烈瘙痒等。中医认为,此病多由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接触感染而得。
柳氏医派独创猪脂大风膏,方中大风子仁祛风燥湿,杀虫攻毒,为治疥癣、麻风之要药;白芷味辛,入胃、大肠、肺经,为阳明经引经药,《本草求真》称其“能治阳明一切头面部诸疾”;大黄苦寒,可清泻血分实热,而成泻火解毒、逐瘀通经之效;芒硝味咸苦,性寒,亦具泻火解毒之功;黄柏苦寒沉降,善于泻肾经之火;枯矾味酸涩气寒,性专收涩,可解毒医疮、杀虫止痒、涤热燥湿;硫黄酸温有毒,为治癣痒疥疮之要药;白附子辛甘大温,能开能散,功于祛风化痰燥湿,且可引药势上行,可治头面之疾;猪脂利血脉、解风热、润燥结。猪脂与诸药合用,则湿热得清、火毒得泻、血燥得滋、风邪得解。
1.3 黄连梅冰洗方处方:黄连3 g,栀子3 g,乌梅3 g,郁李仁3 g,冰片2 g,甘草3 g;以白布包药,以开水冲沏,熏洗患眼;为柳氏医派独创,永昌公家传之方,可治火热之邪犯目而发金疡、火疳、白膜侵睛、胬肉攀睛、天行赤眼诸疾;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明目退翳[7]。
1.4 木鳖子泥处方:木鳖子1 个,去皮,捣如泥,纱布包裹,塞左侧鼻孔,12 h 更换1 次;可用于治疗倒睫拳毛,又名“眼睫拳毛”“睫毛侧入”[7]。多因椒疮后期,睑内结瘢,瘢痕牵扯,内急外弛,睑弦内翻,拳毛触刺眼珠而致。
椒疮,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因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而得名。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之沙眼,治当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为要[4]。方中木鳖子,又名木蟹,因其核似鳖蟹状,故名,为清热消肿、化毒止痛之药。故柳氏医派永昌公用“木鳖子泥”治之,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次服药末,即以蝉蜕6~10 g冲服,病重者可加用四退散内服。
1.5 阿魏猪脬脐疗方处方:阿魏30 g,硼砂30 g,白干酒350 mL,猪膀胱1 个;将前2 味药研细末,纳入猪膀胱内,再注入白酒,扎紧其口,将此猪膀胱缚于患者脐部,令患者仰卧,再将麦皮盐炒装袋,热敷于上;可用于治疗鼓胀[7]。
柳氏医派永昌公用阿魏猪脬脐疗方,消痞逐水治其标。方中阿魏有治癥瘕痞块之用;硼砂味甘咸,性凉,甘凉清热,咸可软坚,长于消痰破结;白酒溶阿魏、硼砂成药液,盛于猪脬内,便于渗透。脐中,穴名神阙,脐中内连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五脏六腑,易于药物渗透吸收,此即脐疗法的作用机制。病情反复者可联合桂附枳术汤、商陆猪肾散以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桂附枳术汤、阿魏猪脬脐疗方、商陆猪肾散均系柳氏医派永昌公家传之方。
1.6 五倍蓖麻膏处方:五倍子3 g,研末;蓖麻仁7个,冰片少许,捣如泥,以淡醋调糊,敷患处。可用于治疗瘰疬,又名鼠瘘,现代属于颈淋巴结结核;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火内燔,炼液为痰,结于项颈,而成瘰疬。
五倍蓖麻膏方中,五倍子味酸性平,为收敛降火之味;蓖麻仁性平,有清热消肿之功;冰片芳香走窜,具散郁火、消肿痛之功。诸药合用,醋调为糊,以成外治之效。
1.7 海浮散处方:乳香、没药各等分为末,可用于治疗瘰疬局部溃腐流脓[7]。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草求真》云:“乳香香窜入心,既能使血宣通……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没药(专入心,兼入肝)苦平兼辛……能补心、胆与肝,盖谓瘀血不除,则新血安生”。故柳氏医派永昌公用乳香、没药,诚如黄宫绣所云:“乳香气味辛温,既能行气活血,又有没药之苦以破其瘀,则推陈致新,自有补益之妙”。两药合用,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
1.8 黄花蒿汤处方:黄花蒿鲜品500 g,烧水熏洗双足,可用于治疗疟疾后期身热不扬、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身体困重、肢节烦痛[7]。
栖霞地处山区,长夏黄花蒿、牡蒿遍野,水煎熏洗双足,乃疟病外治之法也。取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作青蒿入药,具清退虚热之功,又有截疟作用。而同科植物牡蒿,亦作青蒿用,功与青蒿同。
1.9 羊蹄熏洗剂处方:生鲜羊蹄120 g,去泥沙洗净,切片,加水2000~3000 mL,煎沸15~20 min,去渣,坐浴,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汁乘热敷患处,冷则再换,每日2~3次;可用于治疗痔疮[8]。
痔疮,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俗有“十人九痔”之说。柳氏医派永昌公创立羊蹄熏洗剂,治疗痔疮,效果颇著。羊蹄,又名牛西西、牛舌棵、洋铁叶、金不换、土大黄、化血莲,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活血散瘀功效。
1.10 五倍猪胆汁膏处方:五倍子15 g,冰片1 g,共研细末,鲜猪胆汁调成糊状,以纱布裹托外敷;可用于治疗疮疡、痔疮、肛裂诸症[8]。
猪胆汁入肝、胆、心、肺、大肠诸经,苦能泻、能降、能坚,寒能胜热,滑能润燥,故具清热解毒、降火坚阴、泻热通便之效;据现代药理[9]研究,其主要成分为胆汁酸素、胆色素、黏蛋白、无机盐类等,具消炎、抗菌之功。五倍子为寄生于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盐肤木、青获杨和红获杨叶上的虫瘿,味咸、酸,性寒,入肺、胃、大肠经,具收敛止血之功,主治五痔、下血、泻痢等证;据现代药理[10]研究,其内含鞣酸、脂肪、树脂等,对动物皮肤出血,鞣酸有止血作用。冰片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树脂的加工结晶品,入心、肝二经,其体温而用凉,其味辛而带苦,香能走窜,外用有通经宣毒、散萜热止痛、防腐消肿之效;其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三站及倍半萜等。体外实验[11]显示,龙脑有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作用。疮疡肿痛,未溃已溃者皆可敷用,为外科治疗痔疮之常用药。全方具清火、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之功,并能使脱出性痔核缩小。可与羊蹄熏洗剂合用治疗痔疮。五倍猪胆汁膏为柳氏医派吉忱公创立,现柳氏医派将两方合用,昼日用羊蹄熏洗剂熏洗2~3次,睡前患处敷五倍猪胆汁膏,见效迅捷。
1.11 蜂蜡卵黄油 处方:鸡蛋黄3 个,蜂蜡3 g,木鳖子3 枚[8]。先将鸡蛋煮熟,取蛋黄炼油(黄焦后方出油),去渣;将木鳖子去壳取肉,合卵黄油研如泥,再将蜂蜡入锅加热化成液状,合入木鳖子泥及卵黄油,趁热搅和即成,然后收瓶备用[8],可用于治疗肛裂[8]。肛裂是肛管齿线以下皮肤开裂的一种常见病,中年人易发本病;虽是小恙,但影响工作和学习。主要症状为大便疼痛,有烧灼感,便后有少量出血。中医学认为,此病多为血热肠燥,致大便秘结,排便时暴力扩张肛门引起。临床因肛门狭窄,或痔疮,或肛门湿疹后并发者屡见不鲜。柳氏医派吉忱公每遇此证,多予蜂蜡卵黄油外涂患处,效果甚好。
鸡蛋黄油,甘温无毒,具清热补阴之效,多作清热解毒药用。蜂蜡,味甘,性微温,无毒,缪希雍言其:“甘能益血补中,温能通行经脉”,故“以疗金疮”。黄宫绣云其:“主润脏腑经络,而有绝续补伤生肌之妙”。木鳖子,甘温无毒,具生肌止痛消肿之效,而主治折伤、恶疮及肛门肿痛,故缪希雍言其:“味甘气温无毒,味厚于气,为散血除痛之要药”。柳氏医派吉忱公根据古方鸡蛋黄“炒出油和粉敷头疮”,及验方“治脚上臭疮,熟鸡子黄一个,黄蜡一钱,煎油涂之”,变通为蜂蜡卵黄油治肛裂,制剂简便,效验迅捷。
柳氏医派在小儿脑瘫外治法辨证施药效果显著,医派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及现代医学辨病施药,将脑瘫分为以下6个方面进行外治施药[6]:(1)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该型脑瘫患者临床主要特点是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肌发育障碍,自主活动能力低下,呈软瘫状态,治宜滋养肝肾、健脾益气、温经通脉。予五味痿躄方:五味子6 g,黄芪9 g,附片9 g,硫黄3 g,炮穿山甲(碎)2 片;入白酒250 mL,微火煮至酒干,将药捣成膏状,兑入冰片0.5 g 敷脐中,3 d 后取下;10 d 敷药1 次。(2)痉挛型脑瘫。该型脑瘫患者多呈牵张反射亢进,或持续性紧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治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解痉制挛。予桂芷止痉方:桂枝6 g,当归6 g,黄芪6 g,白芍6 g,防风6 g,白芷6 g,皂角刺6 g,天麻6 g,白附子6 g,全蝎3 g,蜈蚣2条;入黄酒(或白酒)250 mL,微火煮至酒干,将药捣成膏状,兑入冰片0.5 g敷脐中,3 d后取下,10 d 敷药1 次。(3)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脑瘫患者,以不随意运动为临床主要特征,多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节呈舞蹈或徐动样动作,治宜益肾荣肝、滋阴息风。予加味小定风珠方:生龟甲10 g,生地黄10 g,生白芍10 g,童便15 mL,淡菜10 g;加水200 mL,煎取60 mL,去渣,上火烊化阿胶10 g,内鸡子黄1枚,柳枝搅之成膏停火,待药微温时敷脐中,3 d后取下,10 d 敷药1 次。(4)震颤型脑瘫。该型脑瘫患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粗大而有节律,有意识动作时可暂时被抑制,治宜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予加味天王补心丹:生地黄6 g,人参6 g,丹参6 g,玄参6 g,茯苓6 g,五味子6 g,远志6 g,桔梗3 g,当归6 g,天冬6 g,麦冬6 g,柏子仁10 g,酸枣仁10 g;入250 mL 白酒,微火煮药至酒干,将药捣成膏状,兑入冰片0.5 g敷脐中,3 d后取下,10 d敷药1次。或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20 g,酒水热溶丸药成膏敷脐。(5)共济失调型脑瘫。该型脑瘫多由患者小脑发育不良引起,主要表现为平衡感觉障碍引起的不协调运动和辨距障碍,治宜滋养肝肾、益元荣髓、行血活血。予以龟鹿天竺方:生龟甲6 g,鹿角片6 g,黄芪10 g,人参10 g,当归10 g,何首乌6 g,天竺黄6 g,石菖蒲6 g,核桃仁10 g;入白酒250 mL,微火煮药至酒干,将药捣成膏状,兑入冰片0.5 g敷脐中,3 d后取下,10 d 敷药1 次。(6)混合型脑瘫。予柳氏“通络牵正膏”处方:白附子50 g,僵蚕50 g,全蝎50 g,当归100 g,天南星50 g,黄芪120 g,防风20 g,蜈蚣50 g,生半夏50 g,陈皮50 g,麻油1000 g,铅丹250 g,冰片5 g。将麻油加热至100 ℃左右,入上药(铅丹、冰片除外);煎枯去渣后,入冰片、铅丹;煎熬至滴水成珠后,让其自然冷却,再把药膏均匀地涂在牛皮纸上。每张膏药厚3 cm,重5~10 g。原用于面瘫,亦适用于混合型脑瘫患者。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它历史悠久、范围广泛、方法繁多。我们要做到守正创新,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为产品,培养外治人才[12]。柳氏医派外治法方药是柳氏医派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效果显著,随着近几年中医适宜技术在各个中医院的再度回温,柳氏中医外治法方药在胶东广泛应用,希望后期可以制成成药,批量生产,造福百姓,也期望柳氏医派可以培养更多的外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