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敏 周志平 张晓梅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高校场馆涵盖了校史馆、展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机构,旨在通过利用高等学府收藏的文物、标本和资料等文化财产,为公众提供教育、研究和欣赏的服务。[1]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内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研究资源在现代教育系统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高校博物馆在推动大学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场馆育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当前高校场馆育人实践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提升的空间,在资源整合、育人效果以及校馆合作等方面,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努力。整合高校场馆的资源,将场馆资源纳入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场馆资源的育人效果,将是未来高校场馆育人发展的关键方向。
在《说文解字》中,“育”的释义:“养子使作善也”即培养孩子使之做好人好事。[2]“育人”是指一种教育行为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结果,重点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和影响。整合资源在这里是指高校场馆育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场馆外和场馆内、校内和校外等。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的建设注重整合资源,其根本主张是在资源整合下探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路径。
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三条路径:一是规范,强调明确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二是课程,通过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系统性地教授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原则和实践技能;三是案例,通过研究和分析真实或虚拟的教育案例,使教师能够从实际情境中学习职业道德。资源整合下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跳出传统路径,开辟场馆育人新路径,将场馆打造成新的育人场所、育人阵地、育人队伍。比如,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引入VR 技术,沉浸式体验、真实案例讲述、基地实践活动、情境体验等,激发参训教师接受师德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师德养成的内驱力。又比如,福建教育学院师德博物馆与红色场馆开展协同育人,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资源整合下高校场馆育人是指通过学校内的各类场馆提供的学习、实践、文化和艺术体验,促使学员全面发展,培养其学科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学校场馆往往从内容资源、方法资源与环境资源三个维度进行资源整合开展育人。[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有必要搭建育人新平台,创新育人新机制,把场馆建设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促进高校场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场馆育人开发的原则,以期为高校场馆育人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师德是教师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4]高校场馆育人要实现师德与思政相统一,需要明确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深对国家政策、法规和时事的理解,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要制定高校场馆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要加强高校教师政治教育考核,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考核范围,确保教师对国家政策法规和政治观点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博物馆建设,实质上是为教化育人而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5]师德博物馆师德育人常态化是一个需要系统性、长期性努力的过程,应与学校各种重要的育人活动相结。例如,师德博物馆充分利用新教师入职、教师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常态化的育人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了解和接纳师德文化,同时能够提升新教师形象,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其次,师德博物馆在学院教师培训过程中常态化,使其成为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师德教育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根据相关规定,各类教育教学培训班都必须开设师德、思政课程。福建教育学院是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场所,师德博物馆场域育人应与这些培训班课程深度融合,比如在培训课程中纳入高校场馆相关的参观、体验、互动、讲座等课程,以丰富培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强化培训的育人效果。在展馆中,应当着重于呈现教师道德的内涵和缘起,阐述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并通过一些典型的道德案例来阐释道德与职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师德在专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观应兼顾展板与实物,可将师德馆自身视为一场实地教育场,展示板为“PPT”,实物为“案例”,实地考察及解说时与教师形成较高的互动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还可以设置一些互动式的游戏,例如,导读游戏、挑战问答等,增加参观教师的参与度,以深化理解和促进实际应用。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机制建设一体化。学校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强化场馆育人意识。发动教师,全员参与,以创建师德馆为契机,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师德教育模式以沉浸式体验进行实践探索,打造师训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展馆落成后,校党委不断推动一体化机制建设,出台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1 条具体措施,着力打造“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在培养思政课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
二是坚持主体能动,推进示范领航一体化。学校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引领示范融合。师德博物馆是福建省“大思政”建设的重点基地,已经有近万名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师前来观摩、交流。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研修部等部门与图书馆共同加强师德馆的内涵建设,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师德教育,提升教师“大思政课”的认识。坚持“师德讲堂”百期,组织“思想政治”“师德”专题研讨,为师德馆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管理支撑和服务保障,使之在国内博物馆群中彰显特色。
一是师德“具身”教学。师德博物馆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为主要内容,将其作为教学培训、联学共建、研讨交流的实体场所,以政治引领为主,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师德品牌。师德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具身”教学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自新馆落成后,福建教育学院举办的“国培”“省培”和“委培”项目的教师大都在博物馆中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该馆对全省中小学开放,100 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到师德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带动了数万名中、小学教师。博物馆除展示展板、音像资料及文物实物展示之外,还设置了“孔子”“朱熹”拓印等多种体验学习方式,以加深教师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红色教育联展。整合高校资源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江夏学院货币博物馆共同主办中央苏区(福建)卫生教育经济特展,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多个角度展现优秀教师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了师德师风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加深了师生们对党的理解和认识。红色教育联展不仅让师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是师德讲堂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参观教师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师德博物馆师德讲堂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开展师德讲堂活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
一是创建实体师德博物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创新场馆育人模式,率先在全国创建首家师德博物馆。以“弘师德铸师魂”为宗旨,以“师德发展”和“教育文物”为主线,突出展示、科研、体验三大功能,分为“师德缘起”“师德内涵”“师德承载”“师德典范”“学院师德建设”五大板块,共展示珍贵教材二百余册、师德文献近四百册、古今试卷等珍品二百余件、教具器材等藏品约三百件。
二是打造网上师德博物馆。建立在线师德博物馆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在已经建成的具有先进理念的师德博物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场馆的文化教育作用,让展馆的线上和线下能够有效地进行互动。网站包含“本馆概况”“主题陈列”“馆藏精品”“师德教研”“消息动态”“参观指南”6 个类别的内容。同时,在线师德博物馆持续开发师德文献、师德讲堂、师德名言、师德警示、师德承载、珍贵教材、师德书画等优秀师德主题教育资源,并进一步推动网络师德资源在师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是构建VR 全景师德馆。运用VR 技术,梳理、加工、制作师德博物馆的场景,包括馆内展出的图片、实物、视频等,通过VR 技术,将馆藏文物“活化”,帮助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转型,达到“闭馆不打烊”的目的。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院坚持以图书馆为主导,以建设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教研、传统文化研究、场馆资源建设等项目团队为重点。当前师德博物馆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团队。以教师职业道德博物馆为平台,实现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纵横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遴选师德名师,建立师德专家库。赋能学院对思政课教师和师德建设的培训,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是建立博物馆讲解队伍。讲解员由学校专职和兼职19 位教师组成,每年进行一次常规的培训试讲、讲解技能培训等。
三是建立馆藏文物陈列队伍。以图书馆的特藏部为主要单位,按照博物馆的主题进行展藏品征集采购,做好展品陈列工作。聘请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每年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对展览的发展方向进行指导。
一是政策方面。福建教育学院制定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学院展(藏)馆展品征集暂行办法(修订)》,进一步为师德博物馆在场馆建设、内涵提升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经费方面。师德博物馆30 万元/年的专项经费和场馆建设费将为项目开展场馆优化、展品购买与数字赋能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三是平台方面。学校的“两刊两网”为师德博物馆的研究、宣传提供了理论支撑。由学院主办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以及网上师德博物馆组成一支教师道德研究团队,就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6]在新时代,学校场馆建设需要在政治上提高认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工作。突出主题,强调特色,多维发展,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涵;精心策划展览,让博物馆“活起来”;引导教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践行者,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