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奇玕,徐 剑,徐广华
(武义县粮油技术推广站,321200,浙江金华)
武义县是传统农业县,粮食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武义县粮食生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22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9 827 hm2,粮食总产量为6.03 万t,其中早稻1 273 hm2,单季稻4 427 hm2,连作晚稻1 220 hm2,水稻总产量达5.04 万t。水稻种植品种主要有甬优15、甬优17、甬优1540、华浙优1 号、嘉丰优2 号等。近年来,武义县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稻工厂化育供秧,建成集中育秧基地5 个,供秧面积达到4 667 hm2,实现水稻集中连片种植全覆盖。
开展水稻集中育供秧,能够达到省秧田、省种子、省肥药、省物资、省人工的目的。一是通过集中育秧,能够提高秧田利用率,减少秧田面积。二是通过叠盘暗出苗育秧温室进行催芽,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避免烧芽损种,减少秧苗浪费,节约种子用量。三是散户育秧秧田面积小,分散不连片,容易造成肥料、农药的浪费。而集中育秧的面积大且集中连片,可以提高利用率,节省肥料和农药。四是集中育秧可以提高秧盘的利用率,减少秧盘、农膜等农资的使用量。五是集中育秧可以减少秧田耕整和育秧播种的用工,节省秧苗管理成本。据调查,与手工育秧相比,工厂化水稻育秧具有省秧田、省种、省工、育秧周期短、秧苗生长整齐、不烂秧、易于实现机械化等优点,为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集中育供秧有利于先进育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武义县通过采用叠盘暗出苗技术,制定水稻工厂化育秧操作规范,开展从品种、布局、播种、育秧、机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的“八统一”服务和技术指导,有利于育秧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确保出苗整齐,提高秧苗成活率和秧苗品质。
水稻集中育供秧是提高水稻机插水平的有效手段。全县共有水稻插秧机281 台,水稻插秧机械化率在80%以上,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1 台水稻插秧机1 天能完成水稻种植1.33 hm2,效率是手工插秧的20 倍。同时,积极引进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和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新型农机进行示范,实现减肥、省工、节本的目的。其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 cm、深5 cm 处,与培肥地力、培育壮苗、灌水管理、肥料选用、病虫防治、机械选用等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形成栽培体系。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年育供秧能力200 万盘以上,服务农户4 000 余户。一是精心设点。由县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分年度分区域在5个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建立工厂化育供秧基地,保证了全县中西部、南部、北部和东部乡镇的机插秧供应,并计划今后择机再建667 hm2育供秧基地,使全县年供秧能力达6 667 hm2以上。二是强化指导。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在县域建立全省首个667 hm2工厂化育秧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指导服务。通过两年试点,集成推广了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制定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形成了一整套工厂化育秧技术模式,提升了水稻集中育供秧能力。三是统一供秧。以行政推动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全县机插面积计划,育秧基地按要求培育标准化秧苗,县域建成广丰粮食专业合作社等5 个育秧中心,满足单次机插供秧需求。2022年,全县完成工厂化育秧181.6 万盘,同比增50.2%,其中早稻58.3 万盘、单季稻49.5 万盘、连作晚稻73.8万盘。
积极谋划,在落实规模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基础上,出台水稻集中育供秧补助政策,着力提升集中育供秧覆盖面。一是科学确定补助范围。补助对象为在武义县5 个育秧中心订购秧苗并在县域内种植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及农户等种植主体,补贴品种为县确定的水稻主推和示范品种。二是合理划分补贴类型。县财政每年对水稻集中育供秧的补助资金在700 万元以上,其中早稻秧苗补助5 元/盘,单季稻秧苗补助9 元/盘,连作晚稻秧苗补助6 元/盘。三是重点项目专项补助。县财政统筹资金扶持工厂化育秧、标准化粮仓、粮食深加工等重点项目,根据投资额、生产规模给予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投入补助,补助比例不超过60%,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0 万元。
武义县以水稻集中育供秧为抓手,加强社会化服务,推进规范化生产,有力保障和推进全县水稻规模种植面积从2017 年的1 667 hm2提高至2022 年的3 733 hm2,深受种粮大户和农民的好评。一是助力农田增产。一方面,以“武义县智慧农业云平台”为依托,合理布局农业应急指挥点、农业病虫害智慧监测点、水肥监测系统、小型气象站等实时监测点位65 个,通过实时监测,发出风险预警和提出管理建议。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机械设备,并自主创新,设计出多种操作简便、灵活实用的生产设施与工具。如按照标准塑料育秧盘的尺寸,设计出了机动车运秧架,每只运秧架单次可以运送秧苗500 盘,育秧基地作业组用1 台配备运秧架的拖拉机1 天可以运送秧苗3~4 次,机插大田2~4 hm2,大大提高了机插效率。二是助力农业增效。武义县建立农事服务平台,该平台拥有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等农机装备51 台,统一维护、统筹使用,农户可按需低价租赁,推动小农户、种粮大户和现代农机有效衔接,大大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减少农民机械投资成本。平台累计租赁各类农机1.5 万余次,水稻机耕服务面积超2 000 hm2,水稻机插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 800 hm2。三是助力农民增收。探索推出托管服务,农户只需按照“土地托管”服务合同缴纳一定的托管服务费,平台根据农户不同需求,提供土地和农作物的耕、种、管、收、售等环节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有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平台已和6 户种植大户、7 个乡镇签订服务合同,服务区域拓展至丽水、金华、浦江、磐安、永康等周边县市。累计开展服务1 200 hm2,促进农民收益平均增加1 500 元/hm2以上。
经过多年探索,武义县在工厂化育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存在育秧基地建设成本高、设施农用地审批难、秧盘损耗大等问题。一是基地建设成本高,经测算,建成一个标准化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总投资为400 万~500 万元,投资成本高,建设主体积极性不高。二是秧盘损耗较大,按目前武义县运行情况,秧盘使用寿命为3~5 年,每年育供秧基地需新购置20%~35%的秧盘,按一个基地50 万只的总秧盘量测算,每年需购置10 万~17.5 万只秧盘,需要投入50 万~87.5 万元,秧盘投入成本高。三是秧苗抗自然灾害能力偏弱,尤其是早稻,受倒春寒等不利天气影响,容易发生青枯病和立枯病等病害,造成秧苗损失较大。
建议对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实行财政专项补贴,提高集中育供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秧盘购置的补助比例,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开展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降低育秧风险,提高秧苗质量。同时,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对开展水稻集中育供秧的农业主体,在基础设施建设、种子肥料采购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给予适当贴息。
对水稻集中育供秧和烘干中心等建设项目配套用地,国土部门应适当简化审批程序,为水稻育供秧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保障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与保险部门协调,为育秧主体开设水稻秧苗专项保险,遇到烂种子或自然灾害时,能够为育秧主体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保障育秧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储备秧制度,完善和规范秧苗订购合同,指导育秧主体合理开展育秧工作,避免盲目育秧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