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音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运用

2024-04-06 07:28:00宋奕
视听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流播音员美学

◎宋奕

新闻播音在创作中遵循着两条重要的美学规律。其一是在遵循新闻文字创作审美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语言美学创作。新闻播音是对新闻稿件的二度创作,其美学观念要符合新闻文体的美学观念,即尊重和遵循新闻写作规律。其二是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与规律。这主要体现在播音员对稿件理解后的声音语言创作与运用、对美的追求、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构建方法与表现技巧上。

作为有声语言创作的重要类型,诞生于1940年的人民新闻播音,伴随着人民广播的诞生、发展而逐渐探索并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理念与技巧。在战火的洗礼中、在与侵略者进行不屈的民族抗争中、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给逆境中奋斗的中国人民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与智慧启发,而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社会动态的新闻播音也同样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探索着自身的艺术表达路径,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质、时代风貌、美学自觉的播音范畴与风度。

一、新闻播音是国家声音形象的“礼乐”之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和谐之音,又能教化思想陶冶情操。《论语·述而》中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就是对“乐”精神愉悦的最好诠释。而在“乐”中,礼乐尤其备受推崇,因为它表达的内容实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境界融合,是出现在正式场合的仪式性音乐,从听觉上被赋予了国家形象的象征意义。新闻播音以其正式性、正规性与正确性成为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中的“礼乐”之音。因此,新闻播音的声韵调一定需饱满而规范,生动而到位。语气、语调、语速都从容大度,徐缓而又铿锵,稳健而又灵动,蕴含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强大力量与恢宏气度,标识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与自强。

1940 年12 月30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璋(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自此,历代新闻播音员的声音都成为具有时代风貌和代表人民心声的中华礼乐之音。萧岩、李慕琳、孟启予、钱家楣等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正义之声穿透炮火烽烟而来。“毛泽东同志听了陕北台报道蟠龙大捷的那次节目之后,认为播得爱憎分明,很有力量。”①正是堂堂正正、爱憎分明、自信有力的真理之声奠定了人民广播的声音形象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播音员齐越、丁一岚在开国大典上的声音充满着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不仅树立起亿万中国人民心中对新中国形象的声音标识,也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声音形象站在世界舞台上。从此,“昂扬向上、气势磅礴、爱憎分明、坚定有力”的声音由夏青、葛兰、雅坤、虹云、方明、钱江、陆洋等老一辈新闻播音员继承和发扬,也成为一代代后辈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榜样,更是响彻寰宇,代表着中国人民充满智慧、大气恢宏、大国风度的中国之声。

二、新闻播音讲求“气韵生动”的形式之美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艺术理念,其本质体现了中国文艺美学中的“动态思维”。这种观念在颇能代表中国审美思维的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中国长卷画的“卧游”、中国书法的“笔走龙蛇”等中都能看到。而在新闻播音中,气韵生动是一种属于生活的生动,即反映生活的真实状态、人的生存状态、事实的本质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播音员的气息运动和声音运动中。

(一)以“意”取“气”

气为万象之始,思想的意象、声音的物象都需在气的衬托中生成。气息的耐心主要体现在对字的精心处理上。气息如墨,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因而能够对字的韵头、韵母、调值以轻重、不同层次相对应地加以细心处理和精雕细琢,使字与义结合并收放自如,生成韵味。这样就能在内涵上揭示字的意蕴,即通过对字韵的处理来达到表达字蕴的意图。

然而,气息又绝非是以字为单位,而是以“意”为单位,对字、词、句进行合理安排。气息的稳定和持久性使语言能够在气的作用下生成字意、词意、句意,从而达到气止处显意、气连处贯意的生动效果。无穷意驱无形气,气长、短、高、低、急、促取于意。意无定法,因此,气无定式。

(二)随“波”逐“流”

作为气息的外化形式,声音是播音员思想感情的载体。声音表现出长短、高低、松紧各异和抑扬顿挫之感,由此生成的语气、节奏、停连、重音就为无迹可觅的思想情感寻找到有迹可循的听觉轨迹,达到语义、语气、节韵随“波”逐“流”的生动之美感。新闻播音将此呈现为瞻前顾后的曲线流动态势。这种语流形态对字与词起到了凝聚作用,以波峰、波谷为中心产生语流的向心力。这也就产生了新闻播音多连少停的特点,以连贯性的高低起伏的语调标识出语意走向的语流,产生一种静中有动的表达灵动感。

“流水不腐”,水的流动性使水产生无限的灵动性,而新闻播音的随“波”逐“流”中的“流”为语流。在新闻播读过程中,字义的体现呈曲线流动状态,每个字都是流动的个体。每个字在语流中的位置都是不断变化的,不应有在相同音高、轻重、松紧度等完全一致的字音。如果有,就会陷入到僵直、高平的语调中,而语言则出现蹦字现象或显露出刻板印象。

随“波”逐“流”中的“波”为重音的显现服务。曲线化语流在波动之时常以波峰或波谷的面貌呈现,而重音就常位于“峰之巅”或“谷之地”。各个字音汇聚贯通,成为一定的走势,而走势的顶点即为重音显露之处。此处既是流势之极,也是宛转之始,体现出“物极必反”的中国智慧,也表现出重音在语流中与其他字词之间和而不同的亲密关系。

(三)以“势”会“意”

具有多变化、方向性的语流走势在听觉上是鲜明可辨的。这既能让听众听清每个字和词的“个性”——意,又能使字之间因合作而形成合力,共同组成“集体感”,使字音和词汇统一到以“意群”为单位的句子中。借助字音因势利导的播读方法,语句又产生了不断“推动”意群前进的感觉。这就使以句子为单位所建立的不同语势间组成了“拼搭积木”般的关系,形成了逻辑。

最终,载有逻辑关系的语流汇聚成了“语河”,形成了整个新闻播读的整体流势与独特气质,语流呈线条状向前流动,形成了一种听觉上的“气势”。播音员的声音对受众产生了引导和指示作用。听众在由声音形成的语流中产生了一种对其走向的预判,从而让语流不仅产生于播音员口中,更是传之于受众耳中、生成于受众心中。受众对新闻消息内容未知部分充满了心理期待,其新鲜感和求知欲也被唤醒。若此时,新闻播音员的语流畅达、波动向前时,受众的心理预期便得到了共鸣和满足。新闻语义也就以一种自然而又心领神会的“会意”进入受众的心里。

三、新闻播音具有“中和向心”的和谐之美

《中庸》有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如果达到最理想境界的“中”与“和”,万事万物就会各行其道,拥有生长和生命空间并彼此和谐共生。在播音中,中和思想发挥着协调气息与声音、字音与字义、内容与形式的积极作用,是声音、语言、意蕴最佳融合的理想之态。

(一)字正腔圆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时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对声音艺术的理想追求,也是新闻播音声音美学的艺术呈现。正如书法是字的空间布局、音乐是音符的时间布局,声音表达也有其独特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艺术布局,而新闻播音的发音和发声非常讲究字正腔圆。

新闻播音的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对共鸣腔的使用上。新闻播音是“以胸腔共鸣为基础,以口腔共鸣为主,以混合共鸣为后备的声道共鸣”②。这意味着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使用只有充分、集中,听觉上才能产生“立体”的效果。这种立体效果的产生由下至上为:膈肌的有力支撑、胸腔的扩张饱满、喉头的松弛无阻、咽腔的挺直有力、口腔的上下打开和舌位的高耸立起。在此基础上,气柱上下贯通于各腔体中央,方能将字音准确有力、有度地送达需要发音的部位。

新闻播音的时间布局主要体现于字音在口腔内形成的过程中。唇、齿和舌按时间顺序作用于字头、字腹、字尾,形成了口腔前后、上下有序而丰富的发音位置变化,最终“字”以音的形式与气柱相结合,成型于口腔中央,送达于唇齿之外。

可见,一“字”之变的时间空间运用便如此丰富,更何况字间成词、词间成句、句中成段。如此,人体的空间运用与音节的时间流动相辅相成,成就了和谐多变的声音世界。于是,声音位置的“中声区”使用、口腔中央的共鸣控制、字音发音的枣核定型,生成了新闻播音特有的“居中者,正也”的“中正”态度。这也符合新闻美学求真务实的美学构建规律。

(二)万“物”相齐

正如道家的“齐同万物”“冥然物化”,新闻播音是“物”外化于声的过程。首先,由字音组成的语言是播音员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并具有了作为能被听觉感知的“物”的存在价值。因此,新闻播音反对见字发声,而是将字视为含有意义表达的世间万“物”,进而对“物”的特征进行语言上的分析和处理。其次,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播音员重视每个字的清晰表达。于是,重音成为“群体”中的个体,在语流波峰或波谷处凸显。重音既是某字个性化的体现,又是众字的“大势所趋”,归根结底是字的集体观的体现。正是这种万“物”平等的意识,使新闻播音的语言表达轻重得当,重点部分得以着重处理,而非重点部分也能说清带过。万“物”各司其职,和谐相处。

新闻播音中的万“物”相齐反映出播音员既有对生命平等关照的个体意识,也有整体和谐的集体意识。这种大局观使播音员迅速看清新闻稿件的框架、明确播讲目的、确定播报基调,并且不以牺牲个别字音为代价,而是既尊重以个体形态存在的字音,又达成语义准确的审美目标。

(三)文质相和

《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到的“文质彬彬”讲求的是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中和关系。正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美使得新闻播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求思想和情感的和谐。因此,新闻播报十分重视对“度”的把控。“度”,一方面是温度,即播音员注意从新闻内容出发,寻找到播报合适的基调和态度;另一方面是尺度,即播报时的语言分寸感。

新闻播音的态度是鲜明的,但表达又是有分寸的。新闻播音的感情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情感直接表达,而是以“曲笔”的方式借助理性的逻辑加以浸润。此过程把情感作为内在的动因,以理性语言呈现出朴实无华的情感态度,让情感和理性被和谐地浸润进每个字中。每个字都是感性体悟和理性精神的结合体,形成了新闻播音藏情于理、情理交融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

朴实无华并非无情,而是深情,用控制力形成了新闻播报看似平实的外部语言特征,也形成了新闻播音给人一种感而不入的“静观”。颇似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新闻播音于万千喧闹的人世间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客观冷静与清醒超然。可见,正是富有分寸感又朴素的情感,使新闻播音以“记史”的方式为受众形成并分享了共同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超越了新闻事件本身时空的局限以及新闻播音员的个人情感,独具一种贯通社会属性、历史定性、追求真理又大道至简的朴素之美。

四、新闻播音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所独有的独特概念,也是历代华人艺术家自觉传承和努力实现的艺术理想。在新闻意境审美中,新闻事实本身即为“象”。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播音员要不仅仅满足于表面之“象”,更要挖掘“象”外之意,从而以语言的方式生成新闻播音的意境美。

(一)象内之境——新闻显境

“以形写神,道法自然”中的“道”指万事万物的规律,反映在新闻播音中,是指对新闻创作规律的尊重。比如,新闻播音对新闻标准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新闻要素的处理,即重“形”。新闻播音以声音为载体,生成以“声音之实”塑“事实之实”的新闻显境,具有客观、真实、新鲜的特征。

新闻工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审美认同与契合颇像“传话”游戏,只不过是将新闻事实作为传话内容“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受众。在新闻播音中,传受的开端是记者和编辑将接受到的新闻事件转换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文字的方式加以“储存”。播音员看到文字后,又再次将文字转换为思想和情感,并努力还原记者和编辑的意图,而受众则是将听到的播音员声音转换为思想和情感,最终,实现记者和编辑对事件认识的原始思想和情感。因此,新闻播报的基本审美要求是“对”和“准”。播音员需要理解以一定形式建构的文字所“保存”的新闻事实,如实提取其中的思维与感情,并最终以同样或接近新闻事件的“原始”思维和情感建构语言,做到传受双方在思想与情感上保持一致。

新闻播报以实声构建新闻“真实”性。以实声为事实赋形,其目的在于“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即以声音之实状事件之实,并从中产生以“仁”心静观事物本身。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浸染中,崇尚“里仁为美”,“仁”者爱人。正是这种“爱使其形者也”的“仁”成为传受双方的情感和思想共鸣的“道”,从而使新闻播音产生信服力与信任感。

(二)象外之境——新闻隐境

新闻播音的意境除了以真务实的显境外,还有更深一层以“仁德”为准绳、隐逸为态度,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隐境。新闻的表达是有其态度的,而态度的来源是“以仁为德”的宇宙观。因此,新闻播音不会对新闻的真实之境作壁上观,而是会以相应态度和情感的方式渗透入真实之境中,并以隐逸之态作为语言表达技巧,孕育出新闻播音创作所追求的富有家国情怀的崇高之境。

“与人为善”的隐逸之态。与人为善,能以超越自身的视角承认他物与自然界存在的合理价值,在感性之余具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理性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天人合一、百花齐放的文艺思想观,在新闻播音中呈现为播音员超越个人情感升华到人类情感、民族精神的精神境界,声扩宇宙、音包万物、气正天地。新闻播音员有了这样的精神、思想和气度,故而转化为语言艺术创作的规范和气、声、情的大度从容,在播音创作中保持对社会的同理心和共情心,心境宽广而博大,深沉而深爱。因此,新闻播音之“隐”,是以看似平和的语气、语调蕴蓄强大内在力量的。“平实”不是平淡,更不是无视,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以“有我之境”化“无我之境”的内在语。大巧若拙的内在语既能藏技,又能藏情,还能藏主观之意。内在语的存在为新闻播音员提供了将有我之境化为无我之境的机会,能让受众不是直接面对思想和情感的引领,而是通过新闻文本体会其中意趣。正如道家的“道法自然”一样,寻道需进入自然,即新闻播音如实反映生活,然而自然不成道,道又在自然之外,即新闻的真实意图就是时时以内在语为导向的“隐境”。在此过程中,听众充满了因自主探究的体验感而带来的对新闻所隐藏态度的认同,从而接受新闻传播的过程和新闻播音的客观性。

尽善尽美的崇高之境。儒家思想的“尽善尽美”,也可理解为内善外美。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是美的最高境界,反映人性中受到教化和充满“仁爱”的美,其内核是道德主义,具有强烈的伦理思想,其最终理想为“治世”。“以美和艺术介于社会建构,是中国历史最强大而持久的传统。”③新闻播音语言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以“传道”方式,意图实现“教化”社会、服务社会之理想。

在仁爱与善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审美意识中,大同社会既应是和而不同的,又应是和合共生的。然而,现实社会中既有理想社会的影迹,也有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而“善”以道德准绳为衡量新闻报道态度的来源,弘扬符合社会主义审美价值的“善”,否定和鞭挞阻碍和滞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丑”。因此,新闻播音以其端庄、大气、正义、包容的美学态度,在播报中形成了新闻播音对世界和合、人类和睦、万物和谐的“正气”之美,为受众在精神上构建了其所独具的崇高意境。

五、结语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新闻播音在情感属性和态度基调上,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审美价值,并以“气韵生动”的形式美、“中和向心”的和谐美以及“天人合一”的意境美作为实践创作的路径与方法,其目的在于以道德认知的仁爱之心表达正义与真理之声,生成人类共同情感和理想追求的“崇高”意境。可以说,新闻播音的“崇高”之美是其播音总基调,也是新闻播音的境界之美,其根本在于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华传统美学的相通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又一有力佐证。

猜你喜欢
语流播音员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连续变调在语言中的规律研究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理由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1
英语语流中词汇识别的实证研究
语流切分影响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