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宁
目前,学界和业界将戏曲纪录片定义为电视专题片。事实上,戏曲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电视纪录片的类型,而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形成微纪录片,通过互联网技术传播纪录片内容。戏曲纪录片利用信息技术拍摄戏曲内容,将其剪辑成纪录片的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近年来,戏曲纪录片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梳理戏曲纪录片历史,分析纪录片传播戏曲的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戏曲纪录片的播放质量,促进我国戏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站在戏曲纪录片创作历史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戏曲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现代语言手段运用程度有待提高、叙事能力严重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文化融合的措施,通过全面提升传播效果,加强民众对戏曲的认知程度,使戏曲与纪录片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体系。①
纪录片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事物。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可以保存大量即将消失的传统戏曲剧本。随着众多戏曲艺术家年龄的不断增长,很多优秀的表演方法和身段被历史遗忘,导致我国戏曲表演青黄不接。采用纪录片的方式能完整记录整个戏曲表演的内容,避免传统文字语言表演中不规范的问题,将戏曲艺术完好地传承下来。同时,纪录片能探索历史真实,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戏曲纪录片,就要全面分析戏曲艺术内容,通过跟踪记录的形式,将底层剧团实际的生活状态呈现在纪录片中,进一步挖掘表演人员的精神思想。这种创作方式可以呈现最真实的戏曲艺术,表现出戏曲艺人每天真实的生活习惯和真实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拍摄方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工作人员要熟悉拍摄、准备、后期制作等环节,才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纪录片。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必须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戏曲的研究力度。近年来,《京剧》《昆曲六百年》等大型戏曲纪录片在国内外热播,是我国加强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戏曲类纪录片项目,分析纪录片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而创作戏曲纪录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础要求之一,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传统戏曲,其还积极应用各种地方文化,如粤剧来自广东,黄梅戏出自安徽,越剧起源于浙江等,均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素养。②
戏曲纪录片发展初期阶段,以《定军山》《天女散花》等为代表的戏曲纪录片准确记录舞台演出过程,将戏曲舞台演出的情况完整保存下来,是现代最典型的戏曲表演。20世纪中期,徐凌云以名伶表演京剧为主体,拍摄各种戏曲纪录片,主要涉及《霸王别姬》《两将军》《钗头凤》等京剧。虽然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数量较少,但它们是中国早期戏曲电影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戏曲表演中最原始的影像资料。此外,舞台戏曲纪录片将戏曲文化传统保存下来,但并未真正发挥纪录片的话语作用,在话语表达方面存在较强的局限性。纪录片常用现代影视语言,注重体现真实性,提倡通过探索手段分析事实真相,找到生活的本质。戏曲表演具有较强的程序化、象征性、虚拟性等特征,严格遵循戏曲美学要素,体现出较强的欣赏性,其节奏缓慢,表达的含义含蓄,和现代文化存在较强的差异性。而纪录片注重真实原则。目前,舞台纪录片重视表演剧目的某个片段,表演方式过于特殊,很难将故事情节完整地表现出来,严重降低了纪录片的叙事性。在影视语言表达方面,戏曲纪录片采用固定镜头的方式,并未灵活调整镜头,如在早期拍摄的戏曲纪录片《青衣张火丁》时,其景别和视点过于单一,导致出现光线不合理问题,严重限制其传播效果。③
在拍摄戏曲纪录片时,既要关注戏曲自身内涵,又要分析戏曲文化。例如,一些戏曲纪录片注重挖掘戏曲人的故事,全面分析观众感兴趣的戏曲人的事迹,如《粉墨春秋》《又见梅兰芳》《程砚秋》等。④《粉墨春秋》从京剧的起源、发展,到京剧名角、名曲的成名、流传等角度,以图像与采访、讲述相结合,全景展现了京剧发展的历史脉络。《又见梅兰芳》记录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住过的老房子,展示他留下的珍贵文物。良好的传播效应,为诱发观众观看兴趣、传播戏曲艺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这种戏曲文化传播方式距离戏曲本质较远,虽然戏曲人的事迹能吸引观众目光,但这是戏曲的本质吗?究竟要如何呈现戏曲的内涵?当我们采用现代技术表演戏曲故事时,我们是否已经偏离文化传统?例如,关于孟小冬的事迹,很多观众不是通过京剧文化去了解,而是通过大众讨论去认知,这是真正的戏曲文化传统吗?
近年来,政府部门尝试拍摄各种经典戏曲纪录片,如《百年越剧》《京剧》《昆曲六百年》等,其中《京剧》的影响范围最广。这些纪录片将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体现出来,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纪录片传播效果不佳,所以我们要站在文化反思的角度,分析限制纪录片效果的主要因素。昆曲已存在600 多年,其他戏曲存在的时间通常仅有百余年,应注重展示各种戏曲的来源。但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存在较强的缺陷,严重缺乏细节描述,叙事长度较短,严重影响到传播效果。同时,宏大叙事是以政府部门为背景,其中穿插大量学者采访发言,这种方式虽然能体现出纪录片的权威性,但采访环节过长,对叙事节奏造成严重影响,无形中降低了戏曲纪录片的质量。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宏大叙事是否能满足戏曲文化传播的需求呢?站在文化反思角度分析,这种纪录片创作的局限性来自官方话语和文化,其虽然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但缺乏微文化的渗透。⑤
站在创作目的角度分析,要注重传播和传承的内容,一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戏曲文化带来严重影响。20 世纪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报刊等传统媒体发挥着较强的传播作用,大量报刊播报关于戏曲的内容,记录戏曲人的生活事迹,营造了良好的戏曲传播氛围,造就了大量的戏曲明星。媒体将戏曲文化传播给观众,营造良好的戏曲传播氛围,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受戏曲的真正魅力。而戏曲电视剧和戏曲电影是将戏曲和影视作品相互结合的成果。戏曲纪录片只有注重传承和传播作用,加强戏曲文化的创作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传统戏曲的魅力。目前,戏曲发展受到传播技术影响,很多戏曲文化无法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将戏曲传播分成戏曲延伸传播和戏曲本位传播层次。部分学者倡导积极融合传播元素,通过本位传播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不仅将戏曲原本的内涵传承下来,还能创新传承戏曲文化。《中国梆子》唤起人们对梆子声腔艺术和中华文化的热情,面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年龄层,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大众群体。这部纪录片的主创班底十分年轻,三位主要导演都是90后,刚刚走出校门,而就是这支对梆子可以说一窍不通的团队,少了一些程式化的羁绊,在创作上多了一份锐气,敢于创新。也正是他们对梆子从无到有的认知,让他们的创作视角更贴近普通观众:梆子到底是什么?你想知道哪些是梆子吗?梆子与社会的发展,与普通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创作姿态恰恰是该纪录片得以有效传播的本源所在。于是,该纪录片既有剧作特色的展现,又有纪录片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既有职业演员的旁白,也有各界人士的瞩目;既有戏曲专家的访谈,又有文化大家和跨界名人的相互了解。该纪录片正是凭借这样的方式,达到普及戏曲和文化教育的目的。同样,这些年轻的记录者们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创作,摇身一变,成为梆子艺术的传播者。⑥
目前,根据不同传播理念,戏曲纪录片有着多样化的形态,如戏曲知识纪录片、戏曲舞台纪录片、戏曲剧目纪录片等。站在纪录片形态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长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通常,戏曲纪录片的创作形态采用分集的方式,是典型的长纪录片,如《大戏黄梅》《昆曲六百年》《京剧》等。虽然这种纪录片内容非常详细,有利于我们更加细致地学习传统戏曲文化,但因其内容过长,导致整体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到其传播效果。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站在传播角度来看,人们更注重微形态的戏曲纪录片,短视频、微纪录片等方式更具有优势。近年来,戏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类型,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戏曲纪录片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工作人员要梳理戏曲纪录片的历史,分析纪录片传播戏曲内容的主要方式,全面提高戏曲纪录片的创作质量,促进我国戏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中国梆子”为例,它衍生出众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是戏曲艺术中极具原生生命力的一种。在振兴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这是一笔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丰厚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与时代相契合的文化精神。对于电视人来说,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梆子》,记录传承中充满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是一个充满艰辛而又光荣的过程。全片以全景式展现梆子声腔艺术为基本原则,通过表现梆子戏与地域文化的关联,突出梆子艺术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不拘泥于单一地表现剧种的专业特点,不拘泥于专业戏曲知识本身的介绍,而是通过对戏曲背后“戏人戏事”的关注,探寻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充分展现梆子声腔艺术的人民性、多元性、关联性和旺盛生命力。⑦
在创作和传播戏曲纪录片时,要善于应用其传承功能和转化功能,构建健全的传播体系。站在创作角度来看,要建设高质量的戏曲纪录片创作队伍,挑选精通纪录片创作的人员,邀请戏曲传承人、戏曲专家、戏曲从业人员进行指导,集百家之所长。近年来,新的传播方式与戏曲的发展相结合,使传统戏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欢迎。戏曲之美,美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要加强戏曲创作队伍的复合性,保证戏曲纪录片符合传播和创作性的转换要求,从而满足各年龄层次观众的需求。站在传播平台上看,除了电视传播,还要应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建设多元化戏曲纪录片传播平台。传统的戏曲纪录片通过地方电视台播出,传播渠道被限制,相关人员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移动平台,研发相关App,通过多样化宣传方式,进一步拓展戏曲纪录片的传播空间,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促进纪录片实现可持续发展。⑧如果过于注重手眼身法和唱念做打,根据普通人专业门槛演绎京剧,会严重阻碍人民群体了解京剧艺术的途径,所以戏曲纪录片传播效果和创造体系有直接联系,工作人员要创建健全的戏曲纪录片传播体系,保证戏曲纪录片传播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在创作戏曲纪录片时,要积极创新纪录片语言,应用多元化戏曲专业术语,科学优化戏曲纪录片话语。
第一,以故事为主导引出戏曲,将戏曲精髓和现代叙事话语相互融合。质量作为创作戏曲纪录片的基础条件,也是整个戏曲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学会讲故事能全面提高戏曲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因此,专业人员要提前分析各种故事内容,整理高质量故事,尤其是关于戏曲人的故事,如《孟小冬和梅兰芳》《霸王别姬》《中国梆子》等的故事。例如,《中国梆子》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其讲述了传奇人物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戏曲故事,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详细描述了现代梆子文化。又如,昆曲电影《游园惊梦》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在故事情节中加入《夜奔》《游园惊梦》等昆曲唱段,在戏曲故事和戏曲元素上增加新的表现力。因此,在创作戏曲纪录片时,工作人员要利用上述方法,进一步挖掘戏曲人的命运,站在现代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要找到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戏曲故事,如丑角、武戏等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偏向谐谑风趣风格,并且可以加入青春爱情故事和极具生活气息的故事等。相比于传统戏曲来说,这种角色的故事能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扩大戏曲传播范围。
第二,将地方文化和国际化表达方式相互融合。在制作戏曲纪录片时,要提前整合艺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应用方法,结合电影制作理念,创新戏曲纪录片的制作理念。截至目前,纪录片创作理念呈现出持续更新的状态,各种理念被应用到戏曲纪录片创作方面,如真实电影、动画纪录片、直接电影等,有效提高了戏曲纪录片的创作效果。其中,在使用人类学纪录片方法时,能真实还原整个戏曲艺术世界;而视觉人类学方法也常常被应用到戏曲纪录片创作方面,加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全面分析戏曲人类学的内涵;直接电影的方式是通过实时记录剧团、艺人的实际情况,将这些信息集中起来,创作出戏曲纪录片。对比专题片式戏曲纪录片,上述这些创作方式的效果更好。
第三,充分发挥现代影像语言,呈现戏曲的真实魅力。工作人员在创作戏曲纪录片时,要加强镜头作用,应用特效挖掘戏曲艺术的真正价值,增加戏曲纪录片的艺术性。如采用特效制作理念,展示人物的表演空间;通过慢镜头表现演员表演中的特写、姿态和人物表现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戏曲表演和镜头下的表演相互结合,在确保戏曲表演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摄影机镜头解决戏曲表演的缺陷问题,提高戏曲表演效果。以《游园惊梦》为例,杨凡在电影中掺和适量戏曲元素,如《夜奔》中的经典曲目和《游园惊梦》中的片段等,通过在电影剧情中穿插戏曲表演,优化戏曲声音和戏曲表演特征,演绎出人物的结局,是该片最特殊的诗性风格。
戏曲纪录片是政府部门宣传戏曲文化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我国戏曲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环节存在叙事宏大、表现手段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人员应通过文化融合措施,集中现代传播方式、表达手段、传统戏曲的优点,体现戏曲的真正价值,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