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现、互文与集体记忆:神话纪录片何以出圈

2024-04-06 07:28:00晏玉婷
视听 2024年2期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纪录片

◎晏玉婷

2023 年夏天,中国神话又一次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在湖南卫视热播,该片以神话传说开启上古探源之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以《山海经》为溯源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山海经奇》在全网火爆出圈。以神话故事为内核的电影《封神》,一经上映就走红于网络。当视听符码遇见神话故事,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与神话结合的形式更是让纪录片重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①,指明了神话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现世代价值。长久以来,媒介符码对神话的传承更多的是以影视剧的方式,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而纪录片少之又少。但2023 年以“神话+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的作品频频出圈,探究其中的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以系列神话故事纪录片为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下神话元素纪录片为何引发人们关注。

一、“神话+纪录片”:文本与载体联结的必然性

一方面,神话和纪录片皆以真实为基础。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真人真事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化加工制作并展演出来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其本质是呈现真实,并以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作为媒介载体之一,纪录片承载着人类情感和价值理念的呈现和重构,是传承历史、展现形象、对话文明的重要载体。而神话恰恰曾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某种反映。人们一般认为神话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一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真实”故事,保存了人类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②可见,神话故事与真实同样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神话和纪录片皆以意蕴为价值。纪录片虽以现实为素材,但其作为影视艺术形式的一种,并非简单机械地复刻现实,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真理”③。任何文化符号都是社会实践的投射,因此,以真实为叙事准绳的纪录片自出现以来,便起到象征社会表征、承载社会记忆的作用。而神话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正是一种文化基因,是对特定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投射,具备历时性的时代价值。两者不谋而合。在纪录片这种以真实为创作中心的艺术形式里,融入神话传说的故事性叙事,无疑给纪录片增添了趣味性,也让纪录片所讲述的文化知识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二、中华优秀神话故事的当代性转化策略机制

(一)数字化转译:历史文化复现增强“在场”

彭兰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正在被全面场景化和数据化操纵和改造。纪录片的呈现形式也不例外。在数字化社会下,“技术+”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已经成为常态。2022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不管是一夜走红的《唐宫夜宴》还是破圈传播的《典籍里的中国》,皆是借助了AR、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科技重新进行数字化包装再展演,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经典的传统文化之美。而神话故事因其概念抽象性,更是离不开技术赋能。纪录片《山海经奇》以上古奇书《山海经》为引,梳理了古今神话传说,在表现手法上利用XR 光影演绎、黏土建模等技术手段呈现《山海经》里的奇人、奇兽、奇事之状,探入中华先民构建的世界,对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具象化,让《山海经》里的世界在影像中“复活”。而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则采用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影像呈现方式“绘画+CG”,由183位优秀的青年画家基于史料进行放飞想象的创作,用近200 天、超3 000 小时,再通过CG 特效让近千幅画作运动起来,在延续中国式审美的基础上,实现了颠覆式的创新。这些依赖于现代先进科技所进行的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最大程度上重构了时空关系,搭建了一种“真实”在场感,从而更好地建构起历史与现时代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化在时代更迭下,经过其载体之一汉字由繁到简的过程,而这种更迭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语言语境的连续性,使现代人在简体汉字文化的环境所搭建的知识体系与古代文化产生了割裂,增加了理解、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难度,加深了在简体字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异感。④《山海经》作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更是常有佶屈聱牙之语或艰深晦涩之意,而由于这种客观陌异感的存在,传统古代神话与现代社会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诠释距离”。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远古神话不再是限囿于一纸之上的冰冷的史料,而是活灵活现的“具象化”符码,通过视听画面的多元场景设置使场景信息变得丰满,弥补了现场缺席的遗憾,大大拉近了历史纪录片与当代受众的距离。利用技术对上古神话的再创作与复现,这是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视觉本土化,东方意蕴再续中国式审美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在梅迪阿诺和米勒所称的“复媒体”,即移动设备终端全面嵌入社会的环境中,视觉符码成为人们日常观演的形式。而人本是视觉动物,人类诞生之始先眼见世界,一定程度上来说视觉经验先于文字经验,在元传播意义赋予的过程下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绝不亚于语言文字。以视觉符码对传统文化进行影视化转换也有长久的历史,而2023年神话类纪录片的火爆出圈,原因不仅在于视觉符码的成功转译,更在于其具象东方意蕴。

系列神话纪录片多采用手绘、动画等视觉符号进行故事呈现,这一类呈现形式属于“有意味的形式”。具体来讲,“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创作者能够将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创意组合,形成能够让人们真实体验到的符号载体抑或是艺术品形式,而赋予其独特意味正是作为文化符号的形式背后所投射的有关生活、自然、生命等主题的意蕴。⑤《山海经奇》和《中国》第三季均利用数字技术复现神话故事,通过创意化编排多重组合视觉传播的体验感,在纪录片艺术化创造的过程中善于利用符号进行场景交互投射意蕴空间,为受众提供深刻的审美感受和认知体验,进一步凸显神话故事与纪录片的魅力价值。

一方面,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增强审美体验。纪录片《山海经奇》采用简洁的勾线造型和艳丽的颜色,力争表现出原始的童心。例如常羲的面孔呈双月牙造型,手摘月亮发载弯月,尽显光怪陆离的美学艺术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同样,《中国》第三季呈现的身披稻穗披风的巨大神农,直耸入天际的高山与巨木,尽显对形、体、色、光等要素的整合应用,青绿、绛红、赤金这些传统色彩的交叠让人有了如梦似真的奇幻感,为受众提供了更为舒适的视觉体验,一定程度上通过引起感官陌异感、视觉震撼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兴趣。

另一方面,场景设计尽显东方意蕴。在场景设计方面,《山海经奇》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植物、人、兽的造型也吸取了大量的汉像砖和壁画图案。例如生命树造型就借鉴了汉像砖,枝繁叶茂的树上承载着很多鸟窝,底部附着动物形象造成视觉冲击,尽显东方意蕴。《中国》第三季以千余幅原创中国风绘画为基底,水墨、工笔、重彩、壁画等不同形式的国画风格随处可见。例如通过一只水墨勾勒出的眼而画出在混沌之中苏醒的盘古,伏羲和女娲的蓝色蛇尾上缀满了象形文字等,用中国式审美来还原中国的神话故事国风画卷,打造了一场中华文明的溯源之旅。

(三)多元化形式:年轻语态满足观众惯习

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的感官中充斥着对于物的多重感受。在媒介化社会下,技术以其内生性动力打破了时空之间的固有关系,从而重构人们的生活场域,带来人们日常生活、生存方式的全面颠覆。在日常的传播空间中,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下形而上的宏观叙事难以适应当今观众的观演习惯,由此,如何进行多元化叙事以满足观众的观演口味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微量化叙事契合碎片化惯习。移动电子媒介多时空交错性、同步性与多事务并行性等特征型构了当下加速社会的症候,传统动辄长达四五十分钟的冗长拖沓剧情与用户有限的闲暇时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时代背景下,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微纪录片是新媒体时代的附属品,基于传统纪录片发展而来,延展出适合多种终端实现播放、时长一般为5~25 分钟的特点。⑥《山海经奇》就采用微纪录片的形式,以每集25分钟左右的小体量形式迎合当代数字青年对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偏好,更易侵占人们零散、原子化的闲暇时间,从而扩大文化节目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

另一方面,二次元动画与真人实景交互趋向年轻化叙事。《山海经奇》打破传统节目的思维定式,减少文言文的照本宣科和艰深晦涩,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剧情的设计+动画形象”形式,从抽象文言或静态的画作当中抽取意象,将其符号化或人设化展开故事的讲述,以时空重构拉近观众与文化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观众更加具有代入感,与人物角色共情,从而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观性。例如,《山海经奇》第三集就用虚拟特效制作白龟这一可爱的动画形象,将乌龟进行人设化处理表达其内心活动,配之以情景剧,从而随它的拟人视角一起探索远古伏羲的时代,极具萌态和趣味性。又如,第四集将纵目人、烛龙、魑魅魍魉等形象以二次元动画进行拟人化设置,使其进行对话。虚实互鉴、二次元动画与真人实景相辅相成,《山海经奇》接了今天的“地气”,那些上古的奇谲想象经当代转译后更具文化普及意味。

(四)跨媒介叙事,互文性下彰显“当下性”价值

亨利·詹金斯提出“跨媒介叙事”概念,指出在多媒介环境叙事下任何一种媒介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用来阐释影像是如何整合多重媒介来创造宏观叙事的。“神话传说大都形成于农业社会或者更早,因此承载的很多感情和思想已和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不太合拍。”⑦对神话故事的母题借用,并不能只是简单复现元文本讲述神话的时代,而更多要重置元文本的历史场域与现实场域,进行互文性转化,使传统文化具有“当下性”价值。

在《山海经奇》和《中国》第三季纪录片的二次创作过程中,神话故事的文本内容并不是直接被照搬到荧幕空间上,而是创作者带有主观意识去选择部分文本,再进行戏拟、改编等互文性改造,在展演元文本故事世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彰显现代价值。《山海经奇》对《山海经》的借用,放弃了长篇累牍的宏观叙述,创作者以时代的视野追溯远古神话故事。例如《饕餮》这集就以上帝视角,在保证元文本价值内核的前提下,延续典籍中的故事角色,针对饕餮如何一步步成为真正的怪物展开叙事,以元文本“饕餮是凶兽”为母题进行当代性转换,从而隐喻贪欲吞噬人心,引发更多时代思考。《夔》的故事也将“长得像牛,但只有一只脚,声音如雷,嗓门特别大”的上古神兽夔像人类一样对自身的困惑和迷思呈现出来,从而呼应人类世世代代探究自我的主题,彰显时代价值。《中国》第三季以有典型性、有感染力的典型故事为叙事重点,以更宽阔的视野将眼光从上古延伸到近代,从神话传说延伸到考古史料,从满天星斗的史前社会延伸到夏商周等王朝,以礼制的孕育和发展为叙事主线,解码中华文明基因,以差异化的视角勾勒出中华文明蜿蜒的脉络。而任何小单元的呈现都离不开神话故事体系,都被编织在具有一定意义的叙事框架中,成为投射文化记忆的“准入证”。

三、神话故事的传播与文化价值的再书写

(一)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互文下传承优秀文化

马克思在评价希腊神话时说,神话直至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⑧。神话不单纯是原始社会的特产,在口口相传中更是注入了各代人的精神底蕴,构筑没有断裂的文明整体性脉络,标志着现代人的精神路径,寄托着人类亘古如斯的情感密码,是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表面怪诞的神话故事隐喻着人类世代生而为人的永恒的向往和恐惧。例如一日七十变的女娲意味着贯穿古今的生命崇拜;自食其身的饕餮隐喻着人类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映射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迷失等。神话故事总是投射着人类的存在本质、灵魂归宿、价值尊严、人类存世等问题,而所有围绕人性的终极关怀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叩问,能够穿透历史和现时代的时间阻隔,从而在新时代复现价值。

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中提出现代是“工业化世界”,认为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等秩序的改变是传统与现代性的根本区别。因此,伴随着时代的转变与更迭,《山海经》等神话故事的题材逐渐出现了世界观、社会制度的转向。不再拘泥于古人元书的框架逻辑中,而是更加关注时代个体而非集体,主人公的外在矛盾也向精神世界转向,实现了民族与现代性之间的过渡,以今释古,以古探今,在文化底蕴于时代价值耦合互文下重现中华传统文化生机。

(二)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下凝聚民族情感

“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⑨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和詹姆斯·凯瑞等人关于媒介仪式的论述表明,媒介传播不只是信息传递与控制,它更是一种传播过程的文化共享,是抵制文化遗忘的复现机制,而大众媒介正是文化与记忆元素重要的承载者和培育者,是提供各种仪式性展演的象征性场域。纪录片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即在传播的过程中构建共享文化仪式,唤醒文化记忆,从而形塑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现代性流动社会下,技术的更迭割裂了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现代社会是通过标准化的空间生产得以发展的,这削弱甚至是毁灭了地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带来的是作为生活空间的惯常性地方意义解体和认同消失。⑩而纪录片以解说、图片和绘画等形成互文语境建构图像仪式,在大量图像和语言文字符号所构成的对话叙事关系中能全感官勾连观者的个体经验与社会的集体记忆,从而唤醒人们所储备的文化记忆,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实践。不论是《山海经奇》和《中国》第三季中场景设计的东方意蕴,还是解说词徐徐道来的神话故事,皆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复现,在有限的虚拟空间中聚集大量中国风元素构成的视听符码延展时空指向,不断通过打造中华儿女所熟悉的场域空间,营造一种地方感。而神话故事本身即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有学者在对民间的日常仪式进行田野调查时就发现,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节日祭奠、庙会举办和婚丧嫁娶等社会行为中都体现出强烈的神话意识,可见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神话无处不在,有着天然的地方熟悉性。在视觉景观社会下,以视听符码营造熟悉地方之感、激活个体经验与文化记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流动社会下现代人脱域而产生的精神漂浮与文化历史割裂,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给人以精神皈依,从而实现再嵌入,增强文化认同,重构民族凝聚力。同时,保持“沉默”供后人解读,在与观者悄无声息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激活人们对神话的文化想象,形塑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四、结语

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长期命题,大众媒介是最佳载体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电视媒体的出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化呈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渠道。进入21 世纪,网络媒体崛起,各类网络综艺节目也为传统媒体的继承与弘扬铺设路径,传统文化在这一阶段得以再现繁荣,但也存在着形式同质、创新困难等问题。以神话故事为核心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旧时光影,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创了新局面。一方面,人文历史纪录片能够利用现代媒介和年轻化的叙事手段进行当代性的转化,将艰难晦涩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当代人能够了解历史历程,打破以往的认知阈限,唤醒共同的集体记忆,促成社会群体的联合与团结。另一方面,人文历史纪录片立足当今时代,对历史神话故事的互文叙事呈现关注个体本身和精神世界的转向,积极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演绎与疏导,能够帮助在流动社会下弥散的“微粒化”个体重新找到精神皈依,以共同文化与情感构建人们沟通的桥梁,塑造民族精神的内聚性和同一性,从而增强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山海经神话纪录片
东方神话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4
山海经夫诸
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 01:25:37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神话谢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神话”再现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2:18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