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优势及具体应用探究

2024-04-05 16:00庞承良
种子世界 2024年2期

庞承良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加快,逐渐形成高产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价值,实现轮作倒茬,为大豆、玉米的产量和产值提供了保障。本文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展开分析,充分利用光热、水分等资源,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模式的革新。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增产增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项高效且绿色的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玉米种植的边行优势,通过借助其株高的优势,有效扩大大豆作物的受光空间,以此实现轮作模式。为了能够达到一季双收的目标,应强化种植播种技术的研究,充分运用该项技术,实现增产增效。与传统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相比,复合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极大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产出率。

1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势

如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大豆以及玉米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大豆供应多数来源于进口,部分粮食厂商根据港口的大豆供应量,切实调整实际价格,因此,提升大豆的产能极其必要。种植户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耕地面积与作物生长空间有限的问题,通过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在确保玉米产量的基础上,大豆得到增收,进而种植户的收益有所增加。目前,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的市场需求量每年达到1亿吨左右,主要种植面积为1.5亿亩,在单产达到130kg/亩的情况下,年产量为2000万吨左右。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2743万亩,产量达到2028万吨,创历史新高。但是仍旧无法满足国民需求,因此,应强化带状复合模式的应用,增加作物的产量。

大豆作为油料作物,占据我国植物油原料的二分之一,且作为蛋白饲料,占据70%,运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实现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帮助种植户增收一茬大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通过利用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高度差,实现作物的协同共生。大豆根瘤自身具有固氮作用,对于氮肥的利用率有着积极意义,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地力,实现玉米大豆轮作一体化。机械化的种植模式能有效减轻种植户的劳动强度,降低气候对其造成的影响,减少水土流失现象,节约资源,达成环境友好的目标,促进旱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1]。

2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技术分析

2.1耕地选择与准备

在开始种植之前,种植户应科学选择耕地,并做好播种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双丰收的局面奠定基础。在选择耕地的过程中,应将土质的松软程度作为参考因素。相较于大豆,玉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常情况下,土壤的pH值为6~7时适宜玉米生长,例如,草甸土、砂壤土、棕壤土等。同时,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确保该地区具有较强的蓄水以及排涝能力。秋季时,种植户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以及疏松性,在苗期实施中耕,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要具备充足的养料。在播种之前,种植户应在土壤中加入定量的基肥,在深耕作用下,增强土壤肥力。

对于大豆种植而言,其更适合在中性土壤中存活,例如,砂壤土、黏壤土等,土壤的pH值为6.5~7.0,且总盐量应控制在0.18%以下。大豆的产量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大豆的根系较深,易生根瘤,对其翻耕整地时应强化垄体的紧实性,通过营造良好的床层环境,强化大豆种植的效率。秋收之后,农户应及时灭茬,将肥料翻入土层深部,种植之前需确保土地的平整性[2]。

2.2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时,玉米品种应具有紧凑型以及耐密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穗上部的叶片与主茎之间的夹角为23°左右,且叶片呈向上生长的趋势,保证大豆在下方能够充分享受阳光,成功开花结荚。由于使用机械作业模式,所以玉米品种应具备一定的抗倒伏、抗逆能力,并且属于宜机收品种。对于菏泽市的种植品种而言,由研究所选育的菏玉19、菏豆38号等新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且品质优良,耐高温热害,菏玉19的实际种植亩产量超过900kg,经济效益显著。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对于大豆会造成一定影响,在选种阶段,应考虑后期玉米的株高,确保其不超过2.7m,保证大豆能够正常生长。

玉米在生育期内,其最大叶面积指数应为4.6~6.0,通过选择耐密植的品种,避免叶片之间相互遮光,以有利于玉米授粉。對于大豆品种,应选择早熟且抗倒伏的种类,株高达到55~100cm,实际茎粗达到5.7~7.8cm。此类大豆品种主要包括齐黄34、荷豆33、荷豆12以及临豆10号等,其中荷豆33具有有限结荚习性,更加适用于复合种植模式。另外,应在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强化其发芽率,对晾晒时间应严格把控,避免影响种子正常发育。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种植产量,应将防虫药剂按照一定比例与玉米大豆种子进行混合,例如,运用25%多菌灵·福美双·甲维盐悬浮种衣剂对其实施搅拌[3]。

2.3制定种植模式

与玉米大豆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通过多行玉米与多行大豆的栽培模式实现带状复合种植。

4+3模式:种植户播种3行玉米和4行大豆,其中玉米行距应控制在55cm,株距为14cm,平均播种300粒/hm2。种植户将3行玉米的带宽控制在110cm,且带间距离应在210cm。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种肥同播机制,通过将株距调整为14cm,运用高氮缓控释肥来调大施肥量。同时,在玉米带之间播种大豆,大豆种植行距为30cm,实际株距为8~10cm,带宽为90cm,将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0cm即可。

6+4模式:具体播种方式为4行玉米以及6行大豆,二者均实行等行种植,其中玉米行距为60cm,株距相应控制在11.8cm,每亩地施用45%高氮含硼专用肥,肥量控制在50kg即可。大豆种植行距为40cm,实际株距为8.9cm,通过施用10~20kg的大豆专用肥可以保证大豆健康生长。在播种期间,应分别使用四行玉米播种机以及六行大豆播种机对其播种,且通过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确保播种的精准性,使其行距保持高度均匀性[4]。

4+4模式:通过播种4行玉米套种4行大豆,实施宽窄行种植,以40cm+70cm为标准,其中株距控制在15cm,玉米带宽165cm,带间距离为210cm。四行大豆带宽为90cm,将玉米带与大豆带的间距控制在60cm,且大豆在施肥过程中,应选取含量小于15%的低氮缓控释肥,平均施用量为300~375kg/hm2。运用该模式能够保证大豆玉米的亩株数,并且能够分别开展大豆和玉米播种作业。

2.4适期规范播种

从根本上来说,玉米属于夏季作物,实际播种时间受气候影响,通常情况下,4月下旬到5月上旬适宜播种玉米。种植户应严格规范播种日期,播种时间过早,气温较低,玉米幼苗会受到伤害,导致其无法健康生长,影响出苗率。同时,播种时间过晚,玉米成熟期延后。播种期间,种植户应综合考量当地的实际气候状况以及土壤状态,实现科学播种。与玉米早播特性不同,大豆作为晚播作物,播种时间过早会对种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为了实现全苗壮苗的目标,应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实施播种。强化对空间配置技术的应用,通过增大玉米的宽行距离,提高大豆生长水平以及实际产量,增加玉米大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大豆增产的目标。

复合模式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机械化的播种方式,通过使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可以有效调整播种株距,根据种植模式,运用播种单体配件来调整行距。在复合播种过程中,应对当地的种植行距要求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调整机器的播种档位,通过试播有效查验播种的质量,确保播苗的整齐性与规范性。对于播种机而言,应保持慢速行走状态,每小时不超过5km,为播种作业的质量提供保证。在对播种深度控制期间,应根据土壤情况适时调整,将玉米的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大豆的播种深度控制在2~3cm。为提升大豆的顶土能力,确保其实现增产目标,可以一穴双粒[5]。

2.5防治病虫草害

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时,其田间杂草主要以铁苋菜等阔叶杂草为主,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与大豆和玉米争夺养分,在水分与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对于大豆和玉米的整体品质与产量会造成影响。大豆为豆科植物,玉米为禾本科植物,在除草剂的使用方面具有差异性,但是它们在芽前的除草剂可以通用,种植户可以运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对其进行封闭除草,以1500mL/hm2为标准。在玉米灌浆期,往往会出现黑穗病株等无效株,为了避免其与健康株争夺养分以及生长空间,种植户应有选择性地降低玉米植株间的密度,增强空气的流通性,确保玉米以及大豆植株能够充分接收光照,提升玉米和大豆的增产能力。

为了防止养分被额外消耗,提升玉米结穗率,应强化除草力度,根据杂草实际生长情况,考量大豆的生长条件,选择对于大豆无害的除草剂进行喷洒。在这一过程中,应选择晴朗且无风的天气,避免药滴受天气的影响飘移到大豆植株之上,影响治疗效果。在应用化学方法开展除草时,应在大豆复叶期,叶片达到2~3片之后对其使用专业的除草剂,例如氟磺胺草醚等药物。当玉米达到2~5叶期时,应使用硝磺草酮等药剂实施定向喷雾,在喷雾装置上设置相应的隔离措施,采用隔帘的方式,对玉米以及大豆分别施药。对于病虫而言,主要包括黑粉病以及玉米螟等病症,种植户应根据实际病虫害种类制定防治手段,保障玉米能够健康生长,避免病虫害泛滥导致大豆生长受到威胁。大豆在苗期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甜菜夜蛾、根腐病等,种植户应将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与水进行混合,对其进行喷雾防治,确保大豆产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2.6加强排水追肥

在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受天气影响,田间环境较为恶劣,处于长期干旱的情况下,种植户应加强对土壤的灌溉,确保土壤内部的含水量能够达到60%,以此满足玉米与大豆的生长需求。针对其生长发育情况,确定灌水周期,在玉米苗期,应确保灌水1~2次,每次需达到15000~20000L。苗期的大豆和玉米对于水分的需求量较少,1~2次灌溉即可满足其用水需求,促进玉米植株以及大豆植株茁壮生长。如果处于阴雨连绵的天气状态下,种植户应及时对田间积水进行疏通,避免产生洪涝灾害,适当降低土壤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在玉米拔节期以及吐丝期间,应确保每月灌溉4次左右,时隔一周对其灌溉20000~25000L。玉米灌浆期以及大豆结荚灌浆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灌溉,针对降水情况以及植株状态实施灌溉。

通常情况下,玉米与大豆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可以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为了满足其对于水分的需求,不仅需要进行合理的灌溉,还应展开追肥。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应对其进行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加叶面肥,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叶片的实际功能,增加玉米粒重,为其后续产量奠定相应的基础。如果部分区域洪涝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在追肥的基础上,喷施相应的氨基酸叶面肥,使其能够健康生长。在大豆进入初花期,应将化学调控与病虫防控相结合,定期进行田间检查,避免其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以及植株营养不足的情况。使用烯效唑可湿性粉剂,与定量的水相结合,均匀喷施茎叶,使大豆能够旺盛生长。

2.7适期进行收获

在收获期间,应按照作物的成熟顺序对其展开收割,同时根据相应种植模式,选择适配的机械,适期进行收获。针对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情况,可以考虑先收玉米或者先收大豆,亦或二者同时收获。在达到成熟期以后,可以运用机械收获,通过收获玉米籽粒以及果穗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转换。在对大豆实施收获阶段,可以根据种植规模的大小选择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在大豆植株呈现原有品种色泽的情况下,其内籽粒的含水量下降至16%~18%,种植户可以选用大豆联合收获机对其实施收割。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大豆出現倒伏的情况,则可以在收割机上添加分禾器,实现对于大豆籽粒的收获,减少落荚情况,降低大豆籽粒的破损率。

在使用收割机开展工作时,可以采用纵向轴流模式来完成脱粒工作。为了有效减少尘土,可以使用网格漏尘割台、输送设计,避免在贴地收获过程中,大量尘土进入收割机内,造成堵塞情况,影响收获进度。如果气候环境较为潮湿,土地中有泥烂的情况,则可以使用履带式收割机,实现正常收获。根据种植户的实际需求,可以使用尼龙刮板结构,在运输籽粒的过程中,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大豆造成损失,在降低其破损率的基础上,提升大豆的综合品质。如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模式逐渐被广泛应用,经过多次的具体实践,种植户能够良好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以及水分,确保大豆以及玉米的产量稳定上升。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为了避免其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在收获之后,种植户可以通过对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展开计算来掌握净收益。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我国大豆与玉米的市场供应量,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同时深入研究种植技术,实现粮食安全。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过程中,种植户应对耕地选择与准备、选种、制定种植模式、播种、防治病虫草害、排水追肥、收获等阶段进行跟进,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大豆与玉米的产量,增加我国农业总产值,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晓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初探——以大连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3,43(16):98-101.

[2]袁晓春,张文玲,万秀娟,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种子科技,2023,41(16):63-65.

[3]侯学亮,温晓涵,侯正宁.冀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09):112.

[4]魏述萍,候世华.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现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8):75-76.

[5]陈思念,陈香兰,刘丹,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防控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23,37(04):364-36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