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争宾
摘 要:作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基础产业,种植业一直是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核心战略产业。玉米是种植业中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也是多地农民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满足国家对玉米的实际需求,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玉米;机械深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
玉米作为山东省的核心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在稳步提升,玉米实际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7.2%,玉米的单产量屡创全国纪录。绿色生产要求的提出推动了化肥与农药使用研究的深化革新,尽管截止到2022年,山东省病虫害专业化的统一防治覆盖率达到41.9%,但玉米种植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亟待解决,种植技术也有着优化的空间。
1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1选择处理种植地
提升玉米产量的种植技术中,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至关重要,根据实际种植地区的天气条件,选择阳光、温度、湿度都适宜植物生长的种植区域,除去自然因素,玉米的生长环境也是重点考虑因素,包括土壤的肥力與质地。营养成分丰富、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土壤肥沃的地块是最佳的种植地点。同时要考虑种植区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可能引发极端气候或自然灾害的风险因素极易为玉米种植带来巨大的威胁。由于玉米的根系相比于其他作物较为发达,吸收土壤中水分与肥料的能力强,其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其种植区域的选择要以水分、碱性成分充足为前提。种植土地选择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处理,不同地区要采用测土配方技术,对其中含有养分的各类数据进行准确把握,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等都是提升玉米产量的有效技术。由于玉米的种植对土壤地质有着相对的要求,因此需要种植人员对土壤肥力等条件因素进行有效调整,以此来满足玉米的实际种植要求。
首先对玉米种植区域的前茬进行处理耕翻以及土壤压实等操作措施,以控制土壤的疏松程度状态。对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密度也要进行科学合理控制,保证每一株玉米都处于相对较好的通风条件下,且受到良好的阳光照射,其玉米植株间隔一般控制在20cm左右为最佳,种植行间距为60cm左右。玉米品种不同,其植株间距标准也有所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土壤肥力的不同也会影响玉米植株的间距,肥力过小时应适当增加植株间距,避免植株因营养成分汲取不充分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缩小其种植间距。
1.2田间管理
1.2.1苗期管理
壮苗、齐苗等都是苗期管理的工作重点,旨在促进玉米植株的根系茁壮生长,种植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查苗、补苗、定苗工作,在补苗过程中可通过泡种的方式促进其萌发,追赶其他玉米生长速度。定苗,即种植区域内的每个植坑仅有一株苗,满足其生长需求、保障其健康发育。中耕除草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中耕可以调整田间土壤的通透性、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增加玉米根系与空气的接触空间,提高植株发育环境的舒适程度,使其适宜于玉米植株的生长。中耕松土次数不宜过多,松土过多会破坏田间土壤环境,干扰植株正常生长,具体保持在两三次即可,可有效促进植株根系的发育。杂草的过度生长会抢夺玉米植株的光照、水分、营养成分等,不仅阻碍其正常发育,也会造成田间通风不畅的情况,为病虫害的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除草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中耕除草一般在玉米植株定苗期开展一次[1]。除此之外,间苗(即疏苗)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间苗是玉米种植过程中调控种植密度的技术操作,以玉米最适密度为根据,对多余的幼苗进行拔除,避免幼苗种植过密,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1.2.2穗期管理
穗期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攻穗、攻秆。一方面做好肥料的追加工作,另一方面跟进田间的灌溉工作。水肥管理是穗期管理中主要的操作手段,通过人工改善土壤条件,掌握土地恢复能力的同时,提升玉米生产水平。合理灌溉不仅可以为玉米补充水分,促进玉米生长,也可以使土壤矿质结构得到优化,提高土壤肥力。对于不同时期的玉米植株,其水肥管理内容也有所不同。幼苗期要保障水分适宜;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水肥对穗粒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尿素的施加以及机械设备辅助整地,都可以使玉米籽粒得到良好的发育,使其颗粒饱满、数量充足;吐丝阶段,保证水肥中氮肥、磷肥、钾肥的含量充足,配比科学,施肥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使用,避免玉米化肥烧叶问题发生。去雄工作的开展可以保障玉米叶片的良好生长,去雄的时间要严格把控,过早会破坏玉米的顶叶,过晚会流失过多的水分与养分,一般在雄穗撒粉后2天左右进行去雄,时间以8~9点与16~17点为宜(玉米植株由于温度适宜,因此在此时伤口愈合最快)[2]。
1.3田间施肥
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营养成分需求也各不相同,把控好玉米植株在各个时期的肥料供应,保障其正常吸收肥料、汲取营养,为其健康生长、良好发育提供可靠的营养支持。具体方案如下:(1)基肥。包含有机肥、氮磷钾肥以及复合肥,其中有机肥占比最大,标准用量为45000kg/hm2,其余肥料的标准用量总共在150~225kg/hm2之间,为了满足玉米出芽的营养需求,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应在距离地上10~15cm处埋入。(2)苗肥。出苗期在玉米播种后10天以后,这时玉米幼苗由于土壤养分汲取程度、环境因素影响、种子实际活性等不同,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施肥工作,保证玉米幼苗生长速度以及发育情况大致平齐,可通过尿素(120~150kg/hm2)的补充施入来促进其生长发育[3]。(3)拔节肥。在拔节期(玉米叶片生长至8片左右的时期)施用肥料格外重要,这时玉米易出现倒伏病状,空秆率增加,使用尿素(225~300kg/hm2)可以促进玉米根部发育生长,解决玉米倒伏和空秆问题。(4)攻穗肥。尿素用量提升至300~375kg/hm2,降低喇叭口期玉米植株果穗的秃顶率。(5)粒肥。玉米植株可能会出现脱肥的情况,具体原因是前期肥料的供应不足,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施肥。若没有发生此情况,可以忽略肥料的补充施入,但要做好施肥的管理工作,做到对植株情况细心观察、肥料用量严格把控的操作要求,避免玉米植株贪青(玉米植株到了变黄的成熟时期,其茎叶却依旧青绿繁茂,一般缘于水分或氮肥含量过高)、发病等情况的发生。为了在施肥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提高其功效质量以及综合性能,相关技术研究一直在不断革新优化,当下常用的施肥技术如下:
1.3.1机械深施
该技术分为先撒肥料再耕、翻地,以及边耕、翻地边撒肥料。先撒肥料再耕、翻地的技术要点是切忌化肥长时间暴露在地表,撒肥之后要尽快耕、翻地,使其尽快深埋入土,撒肥时要保证化肥均匀入土,其埋入土壤深度不小于6cm,没有明显可见的肥料遗漏在地表上。边耕、翻地边撒肥则完全解决了肥料暴露在地表外的技术隐患,改造耕翻犁,为其安设肥料排出装置,即将肥料排出导管装设在犁铧后面,以种植农艺要求的底肥埋入深度为基准,进行犁沟施肥工作,先通过犁铧使肥料均匀排到地垄的表面或犁沟的底下,再翻垡将其深埋入土壤中。其技术要求如下:肥料埋入深度不小于6cm,肥料铺设宽度在3~5cm之间,施肥过程要保证其均匀不断[4]。机械深施既可以减少化肥的损失浪费,提高其实际利用率,也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快速发育,提高其汲取养分和吸收水分的能力,在增强抗旱能力的同时,提高玉米的产量。由于机械深施一般将化肥施于距离地面3~6cm的位置,保证种子与肥料之间保持着3cm左右的安全距离,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化肥直接接触种子而对种子侵蚀,造成烧种的恶劣情况。机械深施有着效率高、劳力小(机械作业较之于人力,效率提高10倍以上)、环境污染程度低等优势特点,节本增效是其在玉米种植业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
1.3.2种肥同播
该技术核心在于将施用肥料与玉米种子同时播入田间,省去后期追肥操作。该技术操作在节省时间、工力的情况下,保证肥料的效用充足且不遗失,将三项操作步骤汇为一项,其每亩地所节省的各项成本(种子预算、人工费用、肥料资金等)为60元左右,而其增收量与传统简单的播撒方式相比,每亩地提高200元左右。此操作方式下的玉米植株幼苗整齐健壮,避免多苗争肥使其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供给不足而导致玉米产量受到影响的现象发生。种肥同播对机器的使用标准以及播种的操作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严格把控玉米植株间的种植距离,避免伤根伤苗的现象发生。技术要点如下:种肥间隔距离为8~10cm,种子深度为3~5cm,肥料深度为10cm左右,且种子在肥料的侧上方;宜用包衣种子,以提高玉米植株的生长存活率,土壤环境不宜过干过湿;切忌漏肥漏种;玉米种子的选取要遵循颗粒饱满、大小均匀以及抗逆性、丰产性优良的原则;化肥的选取要以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为优先考虑因素,避免中期营养不足导致后期玉米植株脱肥的现象发生;种肥同播的过程中,尿素与复合肥不能混合使用,易引发田间烧种烧苗的情况。种肥同播因其技术特点与效果优势被玉米种植业普遍接受、采用。
1.3.3水肥一体化
截至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较之前增加8000万亩,达到1.5亿亩,水肥一体化是将浇水灌溉与田间施肥相结合的农业新施肥技术。液体肥料作为该技术的核心,因其具有营养均衡稳定、植株吸收利用率高、安全无害、绿色环保等优势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浇水灌溉、田间施肥的分步操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水率达30%以上,肥料节省率为30%~50%,同时节省人力劳工,其成本与以往相比降低70%左右,利用率高达90%。因具有上述优势,水肥一体化得到了全力推广以及大面积应用,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2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2.1霜霉病
霜霉病会对玉米植株的叶鞘、苞叶、叶片等进行侵害,玉米苗变为黄白色,逐渐枯萎死亡是其感染霜霉病的病发症状,成株期的玉米植株叶片会变成淡绿或黄白色。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感染霜霉病叶片的两面会出现白色的霉状物,感染霜霉病的玉米植株无法结苞,侥幸结苞的籽粒也干瘪损坏。霜霉病对玉米种植业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温度25℃与湿度80%是霜霉病易发生的环境条件,因此排水不畅与降水量充足的田间是霜霉病感染的高发区。其防治措施如下:0.5kg的瑞毒霉(50%浓度)与250kg的水进行混合,并将玉米种子浸泡于其中1天,待其晾干后进行播种;使用瑞毒霉可湿性粉剂(25%浓度)1000倍液或波爾多液(1∶1∶150)进行药物喷洒,7天一次,连续喷洒两次,可有效防治霜霉病。
2.2粗缩病
粗缩病,即玉米粗条矮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引起蔓延,据有关数据调查,玉米产量会因为玉米粗条矮缩病而锐减一半,甚至玉米种植绝收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其防治措施主要以药物包衣(以吡虫啉悬浮剂对抗病能力强的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搅拌)与药剂喷洒(48%毒死蜱1000倍液用于喷洒灭杀)为主。
2.3红蜘蛛
红蜘蛛是玉米植株常见虫害,玉米植株会由于其汁液被红蜘蛛的幼虫或成虫吸食殆尽而影响生长发育,轻则出现失绿斑或条斑,重则其叶片白化干枯,阻碍其叶片光合作用的正常运行。红蜘蛛虫害的防治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虫害暴发前,通过人工或药物作用对早期的叶螨进行扼杀清理,将玉米植株周边的杂草进行定期清除,避免玉米植株受到红蜘蛛虫害的侵袭;第二个时期是虫害暴发后,通过药物喷剂(噻螨酮、克螨特等)的使用来对其进行防治,必要时也可通过烟雾对红蜘蛛虫害进行熏杀。
2.4大斑病
被该病侵染的玉米植株,其叶片枯萎,严重者其叶鞘、包衣等部位也会侵蚀腐坏。针对此病害,预防是最佳措施,在玉米植株发病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通过肥料施用、除草深耕等方式增强其抗病害能力,降低染病概率。对玉米植株患病部位进行切除,避免病害扩散,同时对其进行药物喷洒,丙环·嘧菌酯悬乳剂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是大斑病的针对性防治药物。
2.5猝倒病
玉米植株根部腐烂、棵苗扑倒是猝倒病的主要症状。猝倒病的防治措施如下:通过根宝药剂拌种提高其抗病害能力,也可用适乐时水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浸泡(10min为最佳浸泡时间)。
2.6黑粉病
玉米植株叶片、穗部、叶鞘、根部等是黑粉病重点侵染破坏部位,其病状为淡红色病瘤(也有白色病瘤情况),其颜色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变为黑色。黑粉病的防治措施是在玉米植株发病前无需使用药剂,农业手段(密植、除草、轮作等)便可有效降低黑粉病的感染概率,必要时可用铁锈宁进行药剂拌种操作。若发生黑粉病,可在玉米植株感染部位喷洒粉锈宁药剂。
2.7苗枯病
玉米植株在出苗期易感染苗枯病,其症状为玉米植株幼苗枯萎死亡。其防治措施如下:一方面,通过玉米田地的耕翻操作将更多土壤暴露在阳光下,使隐藏在土壤中的细菌被阳光照射杀死;另一方面,将玉米植株的种子与辛硫磷溶液进行药剂拌种操作,并用多菌灵溶液喷洒晾干后的种子,使其抗病害能力得到提高,避免因感染苗枯病而使玉米产量得到削减。
玉米的高产是当下种植业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科学选择、合理处理种植地;在玉米苗期、穗期通过间苗、除草、中耕、水肥管理等方式进行玉米植株的田间管理;通过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田间施肥技术,对玉米植株进行有效施肥;合理采用药剂辅助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栋栋.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8):180-182.
[2]夏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北农业,2023(08):95-96.
[3]武军涛.玉米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当代农机,2023(07):60-61.
[4]王淑玉.信息技术下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3(0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