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红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绿色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绿色小麦的推广工作十分必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实现小麦绿色高效种植,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优良品种
优化小麦的种植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合理运用种植技术对整个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显著提升粮食产量以及质量。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和改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1 小麦种植现状
1.1播种过晚
由于春小麦生育进程的特殊性,播种期越晚,对产量影响越大。在一年的播种期间内,对产量起决定作用的是麦苗长势、所占比例及环境温度。在气温高、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性好、肥水适中的条件下,春小麦灌浆快,饱满粒率高且千粒重高。播种期过晚,由于前期积温不足和气温偏低,春前小麦群体生长过大而后期小分蘖数量少,形成穗大粒多的现象。春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温度是15~20℃,当气温较低时,播种时间不宜过早,更不宜过晚。适宜春小麦成熟的温度是15~20℃。降雨量大、蒸发量大、日照充足等有利于夏秋作物生长,而小麦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氧气浓度(3%~5%)和较高湿度的环境。因此,春小麦在地温稳定于12~13℃时播种为宜。对于播种期比较早的麦田,播种后土壤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又相对较差,要使春小麦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其生长发育阶段。
1.2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
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中,小麦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蚜虫,严重时可使小麦减产30%~50%。另外,春季气温回升快,容易发生麦蚜等地下害虫,小麦拔节抽穗期是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防治不及时或药剂选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病虫害大面积流行及减产。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的最适播种期一般以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的地区因播种时间偏早(如4月底播种)而造成田间杂草较多。小麦拔节抽穗期间发生连续阴雨天等情况会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极易导致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严重时小麦大量减产。纹枯病一般以防治为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在小麦拔节抽穗期间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每亩用有效成分为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加水100千克配制成毒土进行防治,在小麦拔节抽穗期间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能有效防止赤霉病的发生。
2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2.1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的适应性。山东的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较高,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因此,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如适应温度较高的品种、具有耐旱和耐寒能力的品种等。其次,病虫害抗性。山东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降水量容易导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品种选择时,应考虑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例如抗赤霉病、纹枯病、锈病等常见病害的品种。抗病虫害的品种能够减少农药使用,并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再次,产量和品质。高产小麦的品种应具备较高的产量潜力和优良的品质特性,如具有较高的穗数和籽粒数、早熟性、矮秆型等特点。同时,品质方面,应选择具有优良的面筋品质、籽粒色泽好、品质稳定等特点的品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栽培管理适应性。山东的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品种对土壤肥力适应性,如能适应较低肥力、盐碱或酸性土壤的品种。同时,还要考虑品种的栽培管理要求,如对水分、施肥、灌溉等的适应性,并结合当地的种植技术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市场需求。在进行品种选择时,应考虑市场对小麦的需求,选择热门品种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以确保农民的经济效益。
2.2灌溉管理
小麦种植中,科学的灌溉管理是确保小麦生长和产量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第一,确定灌溉时间。合理确定灌溉时间是确保水分供应与小麦需求匹配的关键。山东的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因此需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土壤湿度来确定灌溉时间。一般来说,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应,此时应及时浇水。而在成熟期,可适度减少灌溉次数,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病虫害的滋生。第二,确定灌溉量。合理的灌溉量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水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平衡。根据山东的土壤类型、降水情况、小麦生长时期和土壤水分特性等因素,科学测定和确定灌溉量。可通过土壤湿度监测仪器或土壤剖面观察法,及时掌握土壤含水量状况,避免过干或过湿的状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第三,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有助于提高灌溉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山东的土壤特點,可选择滴灌、喷灌或定向齐沟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滴灌系统可精确控制灌水量,减少灌溉时的水分流失。喷灌能够均匀地覆盖农田,提高土壤的水分渗入。定向齐沟灌则使水流能够直接送到植株根系处,减少水分蒸发损失。第四,注意灌溉时机与频率。灌溉时机和频率的合理安排直接关系到小麦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山东地区,应避开高温时段进行灌溉,以避免水分过度蒸发和流失。同时,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小麦对于水分的需求,合理安排灌溉间隔时间,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状态,保证小麦产量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3合理施肥
在小麦种植中,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之一。第一,土壤测试与养分评价。在施肥前,首先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指标。通过土壤测试结果,评估土壤肥力,确定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根据养分评价,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确保满足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第二,基础施肥与微量元素补充。根据土壤养分评价结果进行基础施肥,补充氮、磷、钾等主要养分。通常在春季播种前或秋季晚稻收获后进行基础施肥,以提供较多的养分。在施肥过程中,还要注意补充较少量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以满足小麦对于微量元素的需求。第三,分蘖期施肥。在小麦分蘖期,特别是拔节期至孕穗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小麦对于养分的需求较大,因此需要增加施肥量。适量施入氮肥和钾肥,有助于增强小麦的耐旱、抗倒伏和抗病害能力,提高其最终的产量。第四,穗期追肥。小麦穗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养分的需求量较高。在小麦抽穗和孕穗阶段,可以施用尿素和钾肥等,以补充养分,促进籽粒充实和增加产量。施肥时要注重施肥的均匀性,避免肥料过多或不够均匀的现象。第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施肥。由于山东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土壤对肥料的吸附和保持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来调整施肥方案。比如对于酸性土壤,可适度增加石灰的施用量,调整土壤的pH值,促进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第六,精确施肥与配比施肥。合理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将肥料的施用与小麦生长的需要相匹配,避免过量施肥或施肥不足。精确施肥可通过喷施、滴灌等精确的施肥方式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此外,要注意养分的配比,如氮、磷、钾之间的平衡,合理配比肥料种类和施肥比例,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 高产小麦病虫防治技术要点
3.1物理防治
小麦病虫防治中,物理防治是一项有效且环保的措施。第一,清除病蟲源。定期巡查农田,一旦发现病虫害虫源,要及时进行清除。例如,当发现带病虫害的麦秆或遗留物时,可将其集中清理并远离种植区域,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第二,地力轮作与间套作物。实施地力轮作或种植间套作物是物理防治的一种方法。地力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间套作物的种植可以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单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第三,使用陷阱捕捉害虫。在田间设置适当的陷阱(如黄板、诱虫灯等),吸引并捕捉害虫,减少害虫对小麦的侵害。选择适宜的颜色、形状和诱虫剂等,可提高陷阱的捕捉效果。第四,土地消毒。定期进行土地消毒,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的数量。常用的土地消毒方法包括热熏、化学消毒和太阳消毒等。根据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土地消毒方法进行防治。第五,使用覆盖物和遮阴网。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覆盖物或遮阴网来保护植株,减少病虫害的侵害。覆盖物和遮阴网可以阻挡害虫的入侵,降低害虫的繁殖和传播能力,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第六,机械除虫。通过机械手段,如人工拍打、刷洗、吸虫机等,直接清除附着在小麦植株上的害虫。在山东地区的小麦种植工作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机械除虫方法清除害虫,减少其危害。在进行物理防治时,需要结合山东地区的气候、土壤、小麦品种以及病虫害种类等因素进行综合防治。同时,科学监测和及时研判病虫害的种群动态,结合农业技术和管理实践,及时调整物理防治措施,以提高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2化学防治
小麦病虫防治中,化学防治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情况。通过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结果,确定使用化学防治的时机和处理策略,以确保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合理选择农药。根据山东地区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不同农药的防控效果,在合法注册的范围内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使用农药时,要依据农业部门发布的农药使用指导和防治方案,按照推荐剂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第三,施药时机与施药量。在选择化学防治时,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和发生阶段,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例如,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是传播性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此时可进行针对性的化学防治。同时,要掌握不同农药的最佳施药时间和施药量,确保防治效果最大化以及农药副作用和农田环境影响最小化。第四,科学施用技术。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注意施用技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农药喷洒的均匀性,避免重复施药或遗漏施药。选择适当的喷雾设备和喷雾方式,确保农药能够均匀覆盖作物整体,增强防治效果。第五,防护与安全措施。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农民和农药操作员应佩戴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农药。要避免在风大、高温、低湿等不利条件下施药,防止农药飘溢和对人畜、环境造成损害。第六,均衡轮替和合理减量。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均衡轮替和合理减量的方法。即通过轮作、种植抗病虫害品种、混合施药等方式来减少对于特定农药的过度依赖,加强病虫害的抗性研究和培育,实现化学防治的可持续发展[1]。
3.3生物防治
小麦病虫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方法,通过利用天敌、寄生物或微生物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第一,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利用。山东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天敌和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可以通过增加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和种类,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2]。第二,利用昆虫和鸟类控制害虫。鸟类、蜻蜓、蜜蜂和一些昆虫等天然捕食者对小麦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建立鸟巢或人工栖息地,吸引鸟类进驻小麦田,控制害虫的数量。同样,利用昆虫控制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策略[3]。第三,制备生物农药。利用具有抗病虫害性的微生物制备生物农药,如利用大肠杆菌菌株制备杀虫剂、利用拮抗菌制备杀菌剂等。这些生物农药对病虫害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田和作物产生污染。第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健康的生态环境改善病虫害发生条件,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例如,合理管理农田周围的生态系统,增加植物多样性,栽种花卉和草本植物等,吸引自然界的天敌和益虫,以保持生态平衡[4]。第五,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损失,降低对于防治措施的依赖度。在山东地区的小麦种植工作中,应根据当地的病虫害类型和发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抗病虫害品种进行种植,提高小麦的抗性和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对小麦造成的危害,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5]。
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合理优化栽培技术保证小麦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小麦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健康生长,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勇.植物保护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重要作用与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7):172-174.
[2]郑洪华,张兴居,闫媛媛.高产小麦新品种圣麦10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22(08):183-185.
[3]杨国立,程玉红,董红星.早熟高产小麦品种鹤麦131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22(06):262-263+266.
[4]夏国军,王新国,李磊.矮杆高产小麦新品种赛德麦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2,42(02):103-105+113.
[5]刘海芝,宋向颇,杨化恩.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生理指标、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22(04):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