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栽培技术应用办法与种植效益有效提升的探讨

2024-04-05 16:00孟红伟
种子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种植效益栽培技术

孟红伟

摘 要: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持续推进产业调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直接影响到后续小麦产品的销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优质的小麦栽培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优化小麦栽培技术,提升种植效益,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不断提高小麦种植水平。

关键词: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种植效益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各类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能有效满足国内的生产生活需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了解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种植收益。小麦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种植,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优化小麦栽培技术,达到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选种与种子处理

1.1科学选种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选种是最关键的环节,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小麦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小麦播种前,种植户应做好选种工作,一是选择当地口碑好、种子质量好的经销商,选择有保障的种子来源。二是要精细选种,从小麦的抗寒性、抗病性、早熟性等角度出发,选择优质、高产、稳定性强的种子。在选购好种子后,可以采用人工筛选或机器筛选两种方式,对筛选出的籽粒饱满光滑、没有破损、大小一致的种子采取拌种措施,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为提升小麦种植收益,首先要科学选种,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条件、气候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品种,提升小麦种植的效益。以山东地区为例,山东省所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众多,如豫麦34号、高优503等,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强,小麦果实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次要综合考虑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使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扩大种植收益。最后,应增加良种的市场份额,从生产角度来看,需要为种植户提供高产、稳产的广适性品种,并提供配套的栽培技术,实现良种与良技的有效结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与人力的投入,优化栽培流程,节本增效实现小麦的稳定高产,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管理角度看,目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经销商追求销售利润而售卖劣质种子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种植成本,而且影响了最终的收获结果,减少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种植户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1.2种子处理

通常情况下,在小麦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以药剂拌种的形式增强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药剂拌种主要有人工拌种和机械拌种两种形式。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拌种成为主要的拌种方式。拌种药剂一般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辛硫磷乳油、2%戊唑醇拌种剂。按照推荐用量用水稀释药液,与种子进行充分搅拌,均匀着色后晾干种子。以苯醚·咯·噻虫拌种剂的使用为例,该药剂可以有效防控小麦蚜虫、地下害虫和各类小麦病害,如纹枯病、白粉病等,还具有增强小麦吸收能力、促生根、增产的效果。完成种子处理后,应选择包衣优质开展后续的播种工作[1]。

2选地与整地

2.1选地

选择合适的地块可以为种子的发芽、植株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般来说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佳,且该地的水分、光照、通风条件良好,交通便利。选地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整地工作,确保土地平整,便于种植。

2.2整地

深耕整地可以确保土壤内部结构松散,促进小麦根系下扎。一般采用“两旋一深”即一年深耕随后两年旋耕的方式,耕深控制在25cm以上,并结合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碳氮固持。旋耕整地时,至少要旋耕两遍,深度在15cm以上。完成深耕旋耕后,要及时耙平压实土地,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增加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的方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亩产在500kg以上的地块,每亩总计施入氮肥12~14kg,磷肥6~8kg,钾肥3~5kg,其中60%的氮肥作底肥,40%的氮肥于小麦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

要想提升小麦种植效益,需要精细化整地,避免充分轮作影响土壤结构,导致小麦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情况。精细化整地过程中,一是通过人工旋耕的方式翻整土地,清除地块中的垃圾、碎石等杂物,二是根据当地秸秆还田的实际情况,及时处理耕地,做到撒匀、埋深、压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三是深耕,确保土层外紧内松,为小麦根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完成整地工作后,种植垄顶的高度应距离地面3cm左右,便于后期进行灌溉[2]。

同时,在整地过程中,要施足基肥,提高土壤肥力。一是可以结合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二是可以合理增加化肥用量,按照稳磷、增钾、控氮的原则调整土壤肥力。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和酸碱性,使其更适合优质小麦的生长。若在使用肥料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壤酸碱不平衡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土壤酸性过高时可以适当增加生石灰来调和,降低土壤的酸化程度。若土壤的碱性过高,则可以适当施加硫酸钾肥料,调整土壤的酸碱性。三是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适应区域土壤特点与生产水平的新型小麦专用肥料,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帮助种植户实现节本增效。

3播种

3.1播种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播种的时间和方式十分重要,适时播种有助于养成壮苗,过早播种会导致土壤内部的养分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播种过晚则会导致出苗率低,根系不发达,发育和成熟延迟。不同地区小麦的播种时间不同,以山东地区的冬性小麦种植为例,其适宜播种的日均温度应在16~18℃,播期一般在10月中上旬。播种前应确定土壤耕层的墒情,一般土壤中的相对含水量应在75%左右,在适宜的墒情下播种,有利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下扎,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播种深度一般在3~4cm,可以采用机械化播种,实现精准控制行距、下种深度,避免出现漏播、重播等问题[3]。

科学播种是提升小麦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尽管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但随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小麦栽培技术也应及时调整,合理把控现阶段环境变化对小麦发芽、出苗的影响,制定适宜的小麦栽培流程,研发推广更加高效的小麦播种技术。例如北方地区气温低、雨水少,应鼓励种植户选择种植冬小麦,同时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加强土壤对于小麦种子的保护作用,确保其可以顺利越冬。另外,还应降低小麦种植成本,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如推行集体细节化作业,支持种植户在耕种、灌溉、收割等环节利用农机开展作业,降低种植成本。

3.2严格管控小麦播种密度

适量播种、控制播种密度可以增强小麦的生长能力,实现增产丰收。一是麦田中小麦植株的结构合理,光合效率高,便于干物质的积累,产量高。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分蘖的增产作用,过分密植,单个植株的营养面积小,分蘗少,品质较低。栽植稀疏,单个植株分蘖多,成穗数多,但总穗数不足,产量降低。因此严格管控小麦播种密度,增强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可以达到增产目的。

合理密植环节,一方面,应确定基本的种植苗量,种植户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基本苗的范围。一是可以根据地力和生产条件确定,土地越肥沃,确定的基本苗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山地丘陵地区应比平原地区确定的基本苗量少。随着土壤水肥情况的改善可以适量增加种植密度,达到增苗、增穗、增产的效果。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期决定,冬性品种一般分蘖期长,水肥充足的条件下能充分利用分蘖成穗,因此基本苗量不必过多。春性品种生长期短,分蘖数少,基本苗量应适当增加。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于农机播种有效量的控制,积极探索单机最大播种量,弥补播种速度过快或过慢所导致的种子分布不均,实现播种效率最大化,科学精准控制播种密度。

4田间管理

4.1施肥

小麦栽培过程中的施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肥的施加,与整地相结合,保证土壤肥力,实现丰产丰收,以有机肥为主,混入部分化肥,以氮肥、钾肥为主。追肥时要把握好追肥时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以山东地区的冬小麦追肥为例,春季气温较低,土壤墒情较差,容易出现分蘖数不足、长势较差等情况,一般在2月下旬小麦返青期开始追肥,每亩地追施3kg尿素和5kg含磷钾复合肥。在小麦拔节后,开展第二次追肥,每亩追施尿素6~10kg;对于墒情较差的地块,追肥后要及时浇水;若植株群体密度较大,茎叶生长旺盛,一般在3月上中旬追肥,每亩地追施尿素5~7.5kg。

4.2灌溉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的需水量较大,因此在栽培期间要加强灌溉,设置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充足。不同地区土壤的含水情况不同,针对墒情适宜的麦田,在拔节期应进行第一次春灌,若灌溉后土壤的相对含水量较高,则可以停止灌溉。针对墒情不足、苗情较弱的麦田,应在麦苗返青后起身前灌第1水,拔节期灌第2水,并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促弱转壮。在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时,应及时补灌,灌溉时采用小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后期小麦倒伏。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天气逐渐转热,容易出现干旱情况,对于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可提前喷水,补水降温[4]。

灌溉时还应做好节灌措施,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一是可以采用小畦灌溉,每亩地的灌水量约在50立方米。二是采用软管浇灌,利用输水软管将井水引到田间灌溉,每次灌水量约为每亩地40立方米。三是喷灌,采用移动式、固定式等喷灌设备进行灌溉,每亩地的灌水量约为30立方米,该方式可以结合水肥一体化实施,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追肥。

要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做好灌溉排水工作。如针对洪涝灾害,要及时开沟排水,加快土壤干燥速度,当发生水分过多使得土壤养分降低的情况时,要及时追肥,维持土壤养分。

4.3除草

春季杂草生长旺盛,容易出现“草欺苗”现象,因此要在2月底至3月中旬小麦拔节前进行除草工作。可以选择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两种方式。人工除草是麦田较小或杂草较少时所采用的手段。化学除草是当前主要采用的除草方式,针对不同种类杂草的生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化学除草剂,如针对以雀麦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啶磺草胺或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专用助剂等进行防治;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应选用甲基二磺隆+专用助剂等进行防治。要根据所用喷雾器械类型合理设置兑水量,确保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合理用药。喷施除草剂时应注意避开倒春寒的天气,喷药后三日内的平均气温应在6℃以上,白天气温应高于10℃,避免出现药害情况。

5病虫害防治

5.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药剂拌种,利用化学药剂增强小麦种子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二是针对病虫害进行的化学药剂防治。以小麦常见的白粉病和蚜虫的防治为例,白粉病主要流行于春季,病程短、发病快,阴天、雨水充足时发病严重,容易引起小麦大量减产。针对该病害,可以选用30%醚菌酯8g,再加上施好美,兑水15kg进行防治[5]。麦蚜虫害一年发生多次,且多数蚜虫可以越冬,以春、秋两季为高发期,小麦春季返青后的蚜虫数量迅速上升。该害虫影响植株的生长,降低千粒重,还能传播病毒,危害性较大。防治该害虫可以在冬苗期使用农兴兑水喷雾,在蚜虫发生初期,可以用百佳兑水喷雾,蚜虫高发期可以混合百佳和农兴两种药剂兑水喷雾。

5.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之一,种植户可以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特点采用合理的防治方式,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在田间设置专门的设备诱杀害虫。如准备杀虫灯、黑光灯等吸引害虫。针对小麦收割留存在落叶或土壤中的虫卵,可以及时清扫,或利用冬季低温和阳光暴晒的方式杀死虫卵。

5.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两种,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如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等天敌,控制蚜虫等虫害的发生,使用如井冈霉素、苦参碱等生物制剂等防治小麦病虫害,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5.4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近年来防治小麦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早期的田间管理实现防治效果。即对种子采取包衣处理,确定合适的播种时间以避开高发病虫害,加强施肥管理来预防大规模病菌侵害等。在小麦生长季节做好田间除草、清理工作,从整体上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

6适时收获与保存

适时收获对于小麦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在确认小麦蜡熟后,应选好留种圃,去掉劣质的小麦果实。最好利用农机开展收获作业,提高收割效率。要及时检查收割机的质量和收割情况,及时维护农机。小麦果实收割的总损失率不应超过3%,破损率应在2%以下。收割完成后,应及时晾晒种子,避免出现种子发霉的情况。一般来讲,小麦收获后会经历一段后熟期,此时其呼吸强度大,酶的活性较强,会出现升温现象。后熟阶段过后,其活性降低,便于储存,储存时应注意防湿、防潮,入库前的含水量应在12%以下,避免出现霉变,造成经济损失。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栽培水平与种植效益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小麦栽培时,应在原来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做好科学选种、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积极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在保障种植收益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小麦产品。

参考文献:

[1]胡仕叶.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技术分析[J].河南农业,2023(23):16-18.

[2]赵毅.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14):39-41.

[3]韩敏,梁超,楚梦楠.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领[J].种子科技,2023,41(09):55-57.

[4]刘迎雪.粮食安全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种植效益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22.

[5]宋召成,段友征.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6):51-53.

猜你喜欢
种植效益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关键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相关措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种植效益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水稻优化高产栽培技术
不同耕作措施对香蕉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小麦种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