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前后期文学思想之变与不变*

2024-04-05 21:05张淑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杨慎云南

张淑颖

(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后因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谪戍云南长达36年之久。杨慎著作宏富,据《明史》本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1]408。一说达四百余种,一说是两百多种或一百多种,至今学界尚未有定论,著作被后人辑为《升庵集》。因为著作庞杂,后世对其艺术成就评价不一。《升庵集》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他被贬云南之后创作的。前期的贵公子生活和后期的贬谪生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其前后期作品风格也有富贵与沧桑之别。他在云南地区的文学创作既有与世俗朝廷对抗的因素,也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不得已转向的结果。因他经历坎坷,著述又多,由此引发出后人对其文学思想之转变的探讨。

一、学界对杨慎文学思想转变的相关持论

学界对于杨慎文学思想的转变已有不少论述。如贾顺先认为杨慎从理学立场转为批判理学:“杨慎自被流放到云南后,由于通过他亲身所受的挫折和接近基层人民的生活实践,逐渐地认识了当时统治思想以及学风、文风方面的各种弊病,促使他从相信程朱理学而转变为批评程朱理学,从拥护当时的学风、文风而转变为提倡新的学风、文风,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文学思想。”[2]83郑振铎则认为:“独立于当时的风气之外,自有其深厚的造诣。”[3]926“他的诗,早年的,饶有六朝的风度;晚年的,渐见风骨嶙峋之态。”[3]927郑振铎与贾顺先两位先生的论点正好相反,虽然贾先生没有明说新学风是什么,但与程朱理学相对的应该是讲求功用与文采相结合的风格,即朴素而不失文采。而郑先生认为杨慎早年崇尚六朝,晚年变得苍劲,这是说杨慎的后期诗风变得稳健成熟了。

同郑振铎观点相同,陈田《明诗纪事》云:“升庵诗,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坡、涪翁一派。”[4]1399丰家骅也持此种观点,他仔细对比杨慎各个时期的诗歌,认为杨慎进入云南后的诗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诗歌风格洗脱了前期的靡丽之风变得更加耐人寻味,进入了杨慎自身诗歌创作的一个新时期。朱东润亦论杨慎“论文著文尚体要之说”“由六朝入,故言选诗,语多精到”[5]197-200。戚薇《杨慎后期诗歌研究》认为杨慎被贬后的诗歌思想内容大致有三种:一是贬谪充军的心境,二是思念亲友,三是对云南民俗风物的热爱及书写。

以上几位论者大都赞同杨慎前后期的诗风及文学思想之转变。所不同的是,杨慎是由六朝的绮丽转为苍劲,还是由程朱理学转为其对立面?或是二者本身同属一个方向?笔者认为由六朝的绮丽转为苍劲文风的是一部分诗文,不能代表全部,因为在杨慎坎坷的人生经历中,诗风随着生活处境发生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种变化更多涉及的是其诗文的内容,而非其文学思想或者文学观念的转变。而认为杨慎由信奉程朱理学转向对抗,也是因被贬云南后心态使然,且杨慎前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未必有多深。邓经武认为杨慎是 “才子加流氓”式的人物,才子不必多论,“所谓‘流氓’,是说杨慎中状元进入翰林院后,常在北京城大街上化装微服,同那些官宦子弟们一起弹琴歌舞,在青楼通宵达旦狂欢。连宰辅李东阳也以老师身份出面劝说他:‘公子何必躬亲丝竹’”[6]26。这是他在京城时期的贵公子生活,到了云南,杨慎如何娱乐呢?邓经武接着论道:“在云南时,他梳女性发式,脸上涂抹脂粉,头插鲜花,招摇过市。晚明时期沈自徵的杂剧《杨升庵诗酒簪花髻》所展示的,就是杨慎人生的一个真实方面。”[6]26可见,杨慎的性格喜好即是如此,在朝为官便显纨绔习气。他喜爱的六朝文风也无不与这种繁华奢侈的生活相对应。

杨慎曾道:“慎苟非生执政之家,安得遍发皇史宬诸秘阁之藏;既得之,苟非有嗜书癖,亦安从笥吾腹;既兼有是,苟非投诸穷裔荒徼,亦不暇也。”[7]120这说明年少时的奋发累积为日后著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杨慎不够持重的性格决定了他被贬的命运。嘉靖三年(1524)二月,父亲杨廷和对朝中局势感到失望,决意辞官还乡,临行前他特意叮嘱杨慎在朝中务必谨言慎行以明哲保身,“百般忧念百般难,一度书来一度宽,经年间阻经年盼。利名途祸患端,做闲官只守闲官。常记三缄,常怀一寸丹。怕人情翻覆波澜。”(《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师两儿》)[8]1588然而,杨慎非但不听,反而在皇帝盛怒下联合多名朝臣强硬上疏,在一次次被驱赶后依然不知退缩,最终杨慎被永远贬戍永昌卫。明代思想家李贽《读升庵集》,其《小序》云:“先生之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词,况后人哉。余是以窃附悬仰之私,欲考其生平始末履历之详,时时置几案间,俨然如游其门,蹑而从之”。[9]338这是表达对杨慎的敬仰,但又何尝不是夫子自道。

二、杨慎诗歌前后期创作思想呈现一致性

袁世硕等人认为明代文坛可分为三个阶段:洪武至天顺年间,台阁风绵延相续;成化至嘉靖年间,前后七子崛起,文坛格局和文体布局大为改变;隆庆至崇祯年间,在汹涌澎湃的“主情”思潮中,晚明文学呈现出其特有的风貌[10]3。而杨慎曾经师从的李东阳是茶陵派的代表人物,茶陵派则是台阁体与前七子之间的过渡性流派。在前、后七子之间又出现了以杨慎、皇甫汸、皇甫涍等为代表的六朝初唐派、中唐派等诗人群体[10]1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也认为:“用修乃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其意欲压倒李、何,为茶陵别张壁垒,不与角胜口舌间也。”[11]353沈德潜曰:“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12]25杨慎的老师李东阳的创作既没有完全脱离台阁风,也没有全以师法盛唐为目的。杨慎在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无疑是向前推进了一步,既有六朝的辞藻华丽,亦不乏初唐的苍劲有力之文风。

贾顺先认为明代占据文坛最久的是“声势最大、以临摹仿古为内容的前、后七子。杨慎的文学思想,则是在批评前七子的文风中而出现的”[2]83。蒋亚丽《杨慎与明中后期诗学》一文认为,在明中期诗坛上,“前七子”主力何景明与杨慎为友,在论诗中逐渐扩展了自己的阅读范围,从而调整了复古主张。这种复古主张的变化,最终引发李、何之争,使得复古派内部阵营发生分歧,李、何决裂使得“前七子”复古运动迅速消歇[13]4。此说有其合理性,杨慎的“六朝观”与谢榛重视诗作中的“超悟”“兴趣”等理论确有相似性。如他与何景明等人议论朝政,作《无题》诗讽刺武宗:

石头城畔莫愁家,十五纤腰学浣纱。堂下石榴堪系马,门前杨柳可藏鸦。景阳妆罢金星出,子夜歌残璧月斜。肯信紫台玄朔夜,玉颜珠泪泣琵琶。[14]92

这首诗作是典型的六朝风格,用语华丽、意象婉约,暗中讽刺武宗嬉游淫乐。杨慎对武宗朝的荒废朝政感到无望,于是称病回乡,作《言将北上述志一首答谢苏从恩王子衡廷相》:

我辞承明直,矫志青云端。销声绝车马,卧疴对庭峦。甘此臯壤怡,谢彼飚蔼干。晨夕咏凿井,春秋歌伐檀。奔曦岂不疾,国火三改钻。游子恋所生,不获常怀安。微尚何足云,弱质良独难。衡门坐成远,尘冠行复弹。已负濩落性,更从樗散官。进阻岩廊议,退抱江湖叹。旷哉宇宙内,吾道何盘桓。[15]290

这首古诗体现了杨慎崇尚初唐诗风雄浑苍劲的一面。杨慎在参与撰修《武宗实录》的时候就因秉笔直书,加之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被吏部侍郎罗钦顺评价为“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16]98,作为明代四川地区的唯一状元,杨慎是名副其实的。“进阻岩廊议,退抱江湖叹”表达出杨慎对朝廷不满又无奈的复杂心态。这首诗与其被贬云南之后的牢骚诗作相比,风格与文思也是不谋而合。比如贬云南后作《寄杨弘山都谏》:

螭头早挂进贤冠,迹远东墀玉笋班。倦意已还飞鸟外,归心元在急流间。

仙郎高议留青琐,学士新诗满碧山。十九峰前同醉处,梦中琼树几回攀。[17]卷三十一,227

这首诗也同样表现了倦鸟思归的热切心情,在清新的风格中夹杂着苍劲,是杨慎前后期诗风一脉相承的体现。另外两首杨慎被贬云南之后的诗作,如作于杨慎自四川又回云南贬所的《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18]46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3)的《青送福上人还青城》:“花飘香界诸天雨,金吼霜林半夜钟。传语禅关休上锁,虎溪他日会相从。”[19]124这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被贬的处境,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沉依恋,第一首诗句更见沧桑悲凉。而这样悲凉的诗风与自然清新的语言融为一体,恰恰是杨慎诗歌的独有风貌。初唐诗风是其内容承载,六朝诗风是其语言风格,两者相辅相成。

杨慎在云南生活了八、九年后,其好友费宏、杨一清等人相继去职,朝廷又被张璁、桂萼等人把持,他感到召回无望,因此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心酸无奈之情,与前期对朝廷失望的发愤之作有相似之处。如《春兴》(八首)其中两首:

其一 :遥岑楼上俯晴川,万里登临绝塞边。碣石东浮三绛色,秀峰西合点苍烟。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虚拟短衣随李广,汉家无事勒燕然。

其二:昆明初日五华台,草长莺啼花乱开。探禹穴游今已遂,吊湘累赋未须哀。巢云独鹤时时下,傍水群鸥日日来。散地幸容高枕卧,清朝岂乏济川才。[17]卷二十六,195

长期被贬的无奈与对朝廷的牢骚满腹一眼便可望见。杨慎也如宋代的同乡苏东坡一样,面对命运的沉浮总能够豁达乐观,尽量从容应对一切。于是,杨慎将六朝文风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能兼顾“初唐”文风的质朴清新。他游遍云南盛景,在自然脱俗的风景描写中表达着自己的郁愤心情。比如《舟晓》:

羇心厌漏迟,未晓命舟师。树过如人立,帆开觉岸移。天梭星落织,霞锦日舒丝。渐喜渔村近,炊烟出竹篱。[17]卷十九,160

此诗颇有大气开合的豁达作风。被贬云南是其不幸,但正因不幸使他有时间和心思来著书立说。他推崇六朝诗歌,在评江总《怨诗》时说:“六朝之诗,多是乐府,绝句之体未纯。然高妙奇丽,良不可及。流而不穷其源,可乎?故特取数首于卷首,庶乎免于卖花担上看桃李之诮矣。”[20]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杨慎:“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文虽不及诗,然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之窒塞艰涩不可句读者。”[21]93这些评论都指出了杨慎的六朝文学观是一直贯穿始终又占据主线的,但因被贬的压抑处境,他的诗风也展现出质朴疏野的一面。

杨慎《选诗外编序》云:“六代之作,其旨趣虽不足以影响大雅,而其体裁实景云、垂拱之先驱,天宝、开元之滥觞也。”[22]34又《选诗拾遗序》云:“昧者顾或尊唐而卑六代,是以枝笑干,从潘非渊也,而可乎哉!”[23]238许学夷《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二:“君采、用修诸人多学六朝、初唐。”[24]407王夫之《明诗评选》在评价杨慎的文风和学风时说:“不为章法谋,乃成章法。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不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终,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则,所谓范围而不过者也。”[25]34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亦说:“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26]136这些时人评论都说明杨慎反对前七子刻意遵循的文学规矩,认为那些章法束缚了文学的自由发挥,因而他疏远主流文坛,呈现出以六朝华丽为主,兼有质朴的创作风格。雷磊认为:“杨慎的诗歌创作风格,基本属于宗尚六朝,其论诗主张重学,写诗讲究‘渊博靡丽’,而这又不算明代主流诗歌风格,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边缘化文学创作。”[27]12然而正是这种边缘化写作,使杨慎能够自成一家。

由上可以看出,杨慎前后期诗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志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然而他推崇六朝文风则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说杨慎前后期文学思想发生转变是说不通的。戚薇认为:“‘杨门六学士’是杨慎贬谪云南后围绕在他身边最紧密的一群文人……同时在杨慎的影响之下,或多或少的认同杨慎的诗学主张,有着六朝倾向,所以说‘杨门六学士’是云南‘六朝派’的核心,是六朝派后期发展的重要途径。”[28]54杨慎对于云南地区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正面示范效应。由于杨慎中途返回四川若干次,大约12年时间,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文人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戚薇继续论道:“四川是杨慎故乡,泸州更是杨慎返乡必经之地,与此地文人的交游来往丰富,入汐社,举办了紫房诗会。既是对当地文人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是杨慎对自身文学素养的积累,更是杨慎推行六朝派发展的延续。”[28]62应该说,此种观点是可信服的。

三、杨慎文学思想在其词作及诗文评中呈现一致性

杨慎文学思想前、后期的一脉贯通不仅表现在诗作方面,也表现在词作及诗文评方面。他的词作语言多是婉约艳丽的六朝风范。吴梅《词学通论》论道:“然杨所辑《百琲明珠》《词林万选》,亦词家功臣也。所著《词品》,虽多偏驳,顾考核流别,研讨正变,确有为他家所不如者。”[29]112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在指摘《词品》之失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然大体极有可观。盖升庵素称博洽,于词更非门外道黑白。”[30]90吴梅和谢章铤对杨慎的创作及编选词集方面的贡献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他:“其词好入六朝丽字,似近而远,然其妙处亦能过人。”[31]248任二北《杨慎词曲集》引王世贞《曲藻》中语评价杨慎:“实则升庵之作,韵律确乎难言,而才情果然富有。王骥德谓其所作俊而葩,集中合处,诚有是也。”[32]400杨慎推崇六朝文风,《词品》卷一提到词体也源于六朝,还举出梁僧法云《三洲歌》、隋炀帝《夜饮朝眠曲》《江都乐》《纪辽东》等乐府曲名皆属曲子词,其对六朝推崇可见一斑。

杨慎的词作的确很重视用典和语言的华丽。王世贞评价道:“杨状元用修,好入六朝丽事,似近而远。”[33]152作于前期的词《转应曲·银烛》:“银烛。银烛。锦帐罗帏影独。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更点”[34]70,体现了杨慎词作婉约雅丽的特征。再如作于前期往返北京与四川之间途径灵宝县(今河南灵宝市)时所作的《水调歌头·灵宝县赏牡丹》:

春宵微雨后,香径牡丹时。雕阑十二,金刀谁剪两三枝?六曲翠屏深掩,一架银筝缓送,且醉碧霞卮。轻寒香雾重,酒晕上来迟。 席上欢,天涯恨,雨中姿。向人如诉飘泊,粉泪半低垂。九十春光堪惜,万种心情难写,彩笔寄相思。晓看红湿处,千里梦佳期。[35]492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杨慎前期词用语华丽、抒情婉转的词风。杨慎被贬之后的词风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词作充满了人世艰辛的坎坷之叹。比如他最为人知的《廿二一史弹词》中上下场词中的一首《临江仙》,后来被毛宗岗父子用作《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被公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3]267

这首词写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凉,豪放中夹杂着伤感,比前期词增加了不少厚重感。然而,杨慎被贬途中自然形成的苍凉词风,到了云南之后在众多好友的慰问和门人的支持下,词风再一次复归原貌,变为华丽婉约的六朝风范。比如在云南所作的交游词《滇春好》:

滇春好,韶景媚游人。拾翠东郊风袅袅,采芳南浦水鳞鳞。能不忆滇春。

滇春好,百卉让山茶。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西十里煖烘霞。能不忆滇花。

滇春好,翠袖拂云和。雅淡梳妆堪入画,等闲言语胜听歌。能不忆滇娥。

滇春好,最忆海边楼。渔火夜星明北渚,酒旗风影荡东流。早晚复同游。[36]273

这组词作体现出了杨慎词作的典型特征,擅以华丽的修辞、优美的意象来营造出可感可观的词作氛围,很能打动读者。由此可见,杨慎的豪放词作和婉约词作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杨慎的六朝观不仅表现在诗词作品中,在诗文评点作品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杨慎推崇六朝的曲子,认为六朝诗歌“风华情致”,甚至不惜把诗话也引入词话创作之中。巨传友认为:“杨慎把诗话中的条目摘入词话的同时,也将其诗学观点渗透到了词话之中。……杨慎对‘前七子’的复古运动表示支持,但对他们一味模拟盛唐的做法并不赞同,他主张由盛唐溯源到六朝。”[37]23把诗话引入词话的反复引述行为也可见他对六朝文学观的推崇。杨慎主张诗文创作应该学习杜甫所说的“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原则。他在《升庵诗活》中说:“杜少陵诗曰:‘不及前人更勿疑,递相祖述竟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此少陵示后人以学诗之法……必也区别裁正浮伪之体,而上亲风雅,则诸公之上,转益多师,而汝师端在是矣。”[38]247杨慎主张转益多师,向正统文学靠拢,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正是吸收了多家精华,杨慎的作品才显得丰富多样,种类繁多。

关于自宋人始强调的杜诗“诗史说”,杨慎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不认可“诗为史”。雷磊认为:“在杨慎看来,诗是诗,史是史,各有其功能,把诗等同于史并不是对诗的提升,而是对它的贬低。”[39]2这确实是杨慎不同于主流观点的一种意见。白建忠《杨慎文学评点综论》论道:“杨慎的文学评点之间表面看似无甚关联,但细究的话,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理路,贯穿其中之一的便是杨慎对《文选》或六朝诗文的重视。”[40]20这的确是杨慎的创作规律所在。由此,也可见出杨慎前后期的文学思想的一致性。尽管其被贬前后的文学作品内容及风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词风呈现出豪放与婉约并峙的特点,但其文学主导思想始终是以“六朝观”为主,崇尚辞藻华丽,喜爱用典,并辅之以初唐文学的质朴清新之风。简言之,其前后期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变化,但并未影响到其文学创作思想的根本转变。

综上,本文立足于杨慎前后期诗词作品的对比分析,以及诗文评点所秉持的立场观念,发现杨慎前后期的文学思想并没有大的改变,他依然是以崇尚六朝文学观为主。他的前后期诗作和词作内容可能随着他贬谪生涯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后期作品风格更显沧桑,笔法更为熟练自然,但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他的诗文向以意象繁多、辞采华丽而著称,与六朝文学一脉相承。而杨慎在当时不被主流文坛前后七子所推崇,处于边缘化位置,然而随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全社会个人意识的觉醒,促使明代中后期的文坛开始盛行“主情”的文学观念,比如汤显祖等人的传奇创作,以及明代中后期整个的小说戏曲创作也都受到主情观的影响,这个时期杨慎的文学价值就被凸显出来了。他的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个性特征得到了明后期主流文坛的赏识,他的词曲创作也为当时的文坛所激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代文坛风尚的转变意味着古代文学周而复始的创作规律再次显现,曾经不被看好的理念,换一个时代也许就能获得赫然独立的地位。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杨慎云南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