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启和,包 鑫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国际传播话语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思想载体,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在体现,对于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需要通过国际传播话语来实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何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是新时代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议题。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对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的可行性[2]28-32、生态文明话语对外传播的原则[3]60-66、生态文明话语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4]61-65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的生态文明话语建构[5]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直接研究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话语的相关成果较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不仅有利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还有利于争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对外传播的重要表达话语,生动地呈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图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实现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目标凝聚话语力量,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生态文明形象提供必要的话语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6]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至关重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能够以中国特色叙事话语科学回答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何以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提供有力的话语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是在尊重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具有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话语体系。从理论溯源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出深刻阐释,认为“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161,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进行生产实践。同时,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适应自然的过程,“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8]392。习近平总书记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保护自然和发展经济的双赢。从价值旨归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态执政理念。无论是美丽中国建设还是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并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以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实现人民的生态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内嵌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在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形成的理论成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能够更好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进行具体的话语外化阐释,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态智慧,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构建的文化自信。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之上。没有世界的美丽,也就没有中国的美丽。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全人类生态利益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化的正义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内在肩负着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任。一方面,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既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要构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能够清晰呈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现实图景,增强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注入新的话语动力。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既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理论精髓,也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政治话语的生态文明意蕴,无论是话语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话语内含的思想价值都闪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光芒,对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来阐释、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本质属性和生态价值取向,有助于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感性认知,进而助力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深刻昭示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9]92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深深扎根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解构了西方国家一贯倡导“唯利益至上”的生态价值论,主张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关键,突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这一现实必然,成功拓展了社会主义生态空间的发展领域,契合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景。从强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9]97到倡导“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9]98,从表明“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9]254到呼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9]282,从落实“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9]255到承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9]25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生动展现出中国始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话语遵循,也为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凝聚了强大的话语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话语优势和理论话语内涵,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增强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自信。中国人民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开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彰显出生态文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样态,终结了国际政治力量对“高级人类文明”的话语争夺,破除了部分国家长期以来对“西方文明”盲目的话语依赖和话语崇拜,回击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10]164-170,坚定了以中国话语描绘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的历史自信,塑造出可信可爱可敬的生态文明大国形象。
任何话语的生成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在不断汲取已有的教训和总结新的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资本扩张”“资本增值”带来的自然资源枯竭和人与自然矛盾迅速激化的历史教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话语号召,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邓小平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将建设“两型社会”贯穿和谐社会构建的全过程,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得到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深刻洞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话语体系、“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话语体系和“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实践话语体系[11]5-12。在全球生态治理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各国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9]97从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到生效,再到向全球发出以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双碳”目标的声明,从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落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果,从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始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走深走实,更好地彰显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国担当。不难看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担当,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和塑造中国生态文明的大国形象提供重要的话语支撑。
任何话语的构建都有其现实依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要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持国际道义,致力于增进人类生态福祉。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适与否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方能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范式或延续西方现代化话语传播逻辑进行构建,而是要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大逻辑大趋势中构建,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汲取源头活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要充分重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性作用,明确话语服务对象和保持话语创新土壤。从静态看,提升话语的民族性、现实性水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同尤为重要,要有效抓住话语构建的现实根基,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作为话语构建的母体与话语表达的核心。从动态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过程,也是依据话语生发的时代背景变化而推动话语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现实情况的过程,从话语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可见一斑。以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现代化话语嬗变为例,从1947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国家工业化”的建设任务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不同时代视域下现代化话语发展的丰富内涵,科学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经历了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时期到推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再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期进而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形成的[12]9-18。从话语演进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话语构建经历了从“污染难免”到“环境保护”的话语出场,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话语转型,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话语创新这三个重要阶段[13]4-11。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实践才能做到创新,避免用资本主义生态话语来衡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出“亦步亦趋”的话语叙事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既是用中国话语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成就”,也要因时制宜进行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敢于用“新话语” 代替 “旧话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更好地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穿越心灵隔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话语形成对接,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话语传播中努力做到不卑不亢、不偏不倚。
国际道义影响话语的权威性,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话语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进行高效传播。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必须要明确道义定位,遵循话语构建的国际道义。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渴望和平、世界需要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维护和弘扬和平与发展为实践价值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9]294,强调“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14]441。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国的政治定位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将中国环境外交一贯倡导的“以和为贵”“天下为公”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过程之中,增强国际社会对“和平与发展”价值理念的国际认同,进一步彰显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与此同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必须坚持正确的生态义利观。在全球生态治理进程中,“义”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遵循的共同价值追求,“利”强调的是世界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享全球生态治理成果,二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话语与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话语相耦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14]427破除资本主义“非义即利”的生态治理思想桎梏,规避“自者”“他者”相互背离的生态治理责任担当,以维护全球发展利益的生态价值取向作为话语构建的重要支点和话语阐释的核心理念,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为构建新型环境外交关系、提升全球生态治理能力和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营造更为优越的国际舆论环境,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公平正义的时代意蕴。当然,充满道义的话语才能进行长久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要杜绝话语霸权主义的侵蚀和强权政治的扰乱。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生态霸权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的话语逻辑始终是以西方国家生态话语为脉络主线,资本逻辑驱使形成的现代化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错误地相信全球生态治理的“普世价值”,陷入西方国家生态治理的“话语陷阱”,甚至成为西方国家的“话语附庸”。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共识,勇于驳斥西方国家的生态话语霸权,维护全球人民共同的生态利益。
任何话语的受众都有一定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追求,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话语更具现实感召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要兼顾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生态治理的现状,话语的议题设置既要立足本土语境也要关照国际语境,充分体现出话语本身所兼具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从而增强话语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换言之,要从增进人类生态福祉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科学对待全人类的生态利益诉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15]257。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能有效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客观需要,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中增进人类生态福祉,承担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6]的时代使命,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科学映衬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话语立场,清晰回答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生态向度。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表明“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要“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9]261;在防治荒漠化方面,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17]147;在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方面,中国承诺愿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7]127。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球人民的生态福祉,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全球人民生活质量,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厘清“现实的人”与“人化的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道,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维护人民的生态利益、实现人民的生态幸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8]374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上展现中国作为,致力于增进全人类的生态福祉。
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传播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话语对于我国争取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迫切需要构建让世界听得懂、听得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
话语的内容阐释关系到话语的引领力是否具有现实性,能否成功指导实践。当前,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概念和术语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解释,话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容易导致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影响话语有效传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要自觉地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转化为丰富的话语表达,增强话语的思想穿透力和实践辐射力。
话语的内容阐释要归纳实践成就、突出理论优越性。任何对外传播话语的内容阐释都应该在贴近现实中展现实际成果,以实际成果印证话语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76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实践过程,因此,构建其国际传播话语要“讲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讲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讲好”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指引作用,“讲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话语的国际成就让全球人民看到一个立足现实需要、重视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和合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话语的内容阐释要形成话语自觉、体现理论创新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对话语内容的充分阐释离不开对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表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解构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的“话语束缚”,重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话语自信,实现话语的理论自觉和时代创新。自觉的话语构建意识是话语创新表达的前提,话语要以内容自觉体现理论创新[19]1-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构建的自觉意识体现在,面对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时要用原创性话语主动表达、自觉发声,讲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破解西方构造的“学理渗透”和“意识形态话语渗透”。话语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为了保障话语内容的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内容必须自觉体现现代化进程,正确认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回应现代化建设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自觉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世界意蕴,在话语构建和传播的过程中突出话语自觉和理论创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用“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必然,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诠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旨归,这些话语内容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蕴,高度展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文化自信,从而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增强话语的说服力。
在“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下,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存在着话语本义被有意或无意曲解,国际传播话语背后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进入国际传播场域后产生歧义甚至完全背离初衷的问题。因此,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时,应对接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形式、价值观念,将其国际传播话语中的关键性术语进行精准翻译,牢牢掌握话语塑造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20]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要牢牢把握住中国自身生产的话语阐释和翻译的主动权,基于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语境和语言形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话语进行精准且生动的翻译,确保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引领国际舆论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议题的探讨。与此同时,国家和相关学术机构要做好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工作,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翻译学、计算语言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多模态、多语种、多功能传播话语语料库,形成多领域国家机构资源的互通共享,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转译层面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应适配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语境,契合其认知逻辑和思维方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相关抽象性概念进行具象化转译,做到宏观政策理论话语的微观转化。不同文化族群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息的阅读处理和认知逻辑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试图通过话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悬浮”状态,无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展开有效对话。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多种具象化的生动话语,结合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粮食安全等共识性议题,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而言,中国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有“点”上的具象呈现,也要有“面”上的理念传播,依托新媒介技术,以电影、电视、音乐、短视频等更直观的媒介为载体,以国际通用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激发和引导全球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柔性表达、具象转译。与此同时,既要构建立体化、具象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还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要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和全球人民共同关心的环保话题,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话语既是理论的外在表达,也是抽象概念的集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离不开话语传播载体的外在支撑。不可否认,当前尽管我国主流媒体在国内社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传播力,但中国话语在国际上仍存在传播公信力不足、传播影响力不强等现实难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需要借助具象化的载体,在多维载体的融合体验中增强受众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的认同感,提升话语信任度,充分发挥话语本身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导向作用。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要借助多元传播载体实现丰富话语内容、增强话语情感的目标。一方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需要充分利用直观具象的话语载体,完善话语叙事结构。话语的呈现方式并非一成不变,正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样是抽象的概念,“看得见”的话语不一定能完整概括其本质内涵和具体样态,因此,在构建话语的过程中,一些“看不见”的话语则需要利用视图、绘画、音乐等具体的载体呈现给受众,让话语受众感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并非空虚的宏大理念,而是涉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样态,从而促进全球的话语受众自觉维护话语传递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运用多元交互载体展现话语的共享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构建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丰富话语的表现形式。走向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的时代变革之一,标志着历史向前发展的宏大趋势。当前,国内外新闻传播平台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无论是官方媒体的信息传播还是个人社交平台的信息交流都能极大提升话语的传播效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可以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数据通信等科技手段完善话语表达,扩大话语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与国内外信息的沟通共享。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需要增进话语的情感认同,促进受众形成自觉话语意识。显然,要想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的共情力,必须将话语本身蕴含的人民主体地位、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实践价值共享作为话语构建的基本准则,助推话语成为引导受众前进的重要力量。例如,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用“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强调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用简明通俗的“中国话语”表明“中国主张”;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致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直接表明“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9]254,以真诚的态度、坚定的立场有效增强了对外话语的情感认同,提高了话语传播实效。不难看出,话语的情感认同能激发个体对话语的更深层次认同,只有充分激活话语的传播效能,实现话语理论内涵和社会效应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国际传播话语才有了建构效应与实践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全球生态治理话语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指引,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执政话语体系,而且进一步架构起我国环境外交的话语桥梁,有效破解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上的话语霸权。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传播,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优势,实现中国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到引领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