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杜江峰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为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强调前瞻性,就是要以前瞻眼光洞察科学前沿趋势,超前布局变革性的新技术;强调战略性,就是要以战略思维谋划“国之重器”,围绕国家重大领域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加强底层技术攻关;强调系统性,就是要以系统观念一体统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生态系统。
前瞻研判基础科学发展趋势,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当前的科学发展,正推动物质科学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发展,颠覆人们对大尺度宇宙和微观物质的认知;聚焦生命科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领域研究,推动人类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同时,在科学问题愈发复杂的趋势下,学科交叉融合愈发凸显,传统单一的科学研究范式已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第四研究范式”兴起,推动研究手段从经典的实验归纳、理论推导、计算模拟到数据智能计算,缩短从“0 到1”的突破进程。要坚持自由探索和应用牵引“两条腿”走路,超前部署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重大领域,攻克一批世界科学难题,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要高度重视“AI for Science”研究范式变革,加快基础理论的知识创新,加速前沿技术的开拓,探索科学发现的突破方向。
强化战略性基础研究力量,支撑解决国家急需领域“卡脖子”问题。21 世纪以来,国际科技竞争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谋划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战略计划,如脑科学计划、量子科学计划、人工智能计划等。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诸多领域遭遇“卡脖子”问题,根源在于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短板。要加快打造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力量,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谋划实施一批目标导向、体系攻坚的大科学计划。要把科学家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充分结合,组织突破“卡脖子”领域背后的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为推进科学、技术、工程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源头供给。
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营造基础研究最优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群体,加大力度推进基础学科建设,培养集聚基础研究的拔尖人才,培育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原创成果。要促进高水平大学、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深度互通、优势互补,锻造基础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特区”,完善符合基础科学规律的评价机制,激励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勇攀科学高峰,营造基础研究的最优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