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 赖颖
思考
深一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对当前及未来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也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加快了全球范围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竞争正在推动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重塑,科技创新由积势蓄势到了实现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依赖创新,更加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区域创新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区域创新还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部分区域出现创新要素配置“虹吸”或过度极化的现象,缺乏量质并重的区域创新评价机制等,使得区域创新水平和能力难以适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
温州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要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就必须要把加快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主线,以创新平台高能级促进技术应用高效率,以企业创新主体高地位推进产业发展高质量,以开放创新生态高水平确保城市竞争高段位,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点,是加速打造科创高地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2023 年,温州构建“一院一产业”模式,实施“十个一批”工作举措,新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11 家、累计达67 家,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四技服务收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转化100 万元以上科研成果数分别增长48%、65%和86%,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进一步提升。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把工作重心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到“好不好”“强不强”上来,强化科研与产业双向链接,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从1 到N”裂变。完善顶层设计,开展分层支持,围绕重点产业进行平台引进工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主动服务和统一考核机制,针对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平台探索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服务地方产业,强化双向链接,发挥平台“塑造市场”能力和产学研合作优势,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技转中心、场景应用等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成果进入产业化。推动平台向企业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强化科创策源。推进人才引进,加强项目招标,通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标的方式,加强工程应用研究和顶尖人才团队全职引进,加大力度进行科研核心攻关,缩短研发周期,从而大幅提高地方产业技术研发起点。加强产教融合,推动科教融汇,探索高校学科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机制,鼓励平台与高校开展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赋予符合条件的平台职称评审权。推广“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和“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成果孵化模式。支持企业牵头,创新合作机制,通过采取龙头企业控股、院校技术团队持股的合作模式,构建院企合作培育和转移机制,让高能级科创平台做“企业研发能力的孵化器”。引导龙头企业聚焦产业需求布局一批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布局前沿领域,强化退出机制,围绕“十个一”打造一批示范型、引领型研发机构,同时实行动态绩效管理,确定绩效评价优秀的机构数不超过一定比例,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促进优胜劣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激活“第一动力”。温州是一座拥有“创新基因”的城市,从来不乏企业家精神,2022 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1%,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 位;2023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6 家、累计超4300 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4 家、累计超1.56 万家,均居全省第3 位,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3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1 家,均创历史新高,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已初显成效。大力推进创新主体扩面提质,持续做大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和省市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梯次培育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推进数智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深化“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模式,动员各产业龙头或者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专家,协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一批产业共性问题和堵点问题。打造一批标志性创新载体,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推动“一港五谷”成为未来新兴产业培育地、技术创新策源地和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地,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只有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近年来,温州在构建多要素聚合的创新环境、高性价比的创业环境、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列全国第31 位,进等升位幅度居全国第二。要进一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开放创新生态,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寻突破,在人才服务上求创新,在改革实践上谋发展。以建强立法创制实现开局破题,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入实施《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用好科技新政,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谋划公共平台搭建、科研组织形式、人才招引培育、科技金融支持等体制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促进各方生态合作、应用场景突破、产业协同发展。以深化人才服务奋力高台起势,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 版本,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及配偶、子女的就医和就学协调机制,健全住房保障政策,加强教育资源配套,优化科技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建设科技人才发展信息库,打造人才“雁阵”格局。以创新实践释放改革红利,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设立“科技创新日”,协同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学术评价、成果转化集成、数字化等改革举措,用好用足“先投后股”、科技保险等政策工具,引导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科创指数贷”授信范围覆盖新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