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作者单位:临汾广播电视台)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拓宽,受众拥有了参与传播、选择媒体的权利,这无疑对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提升受众黏性,保证地市级音乐广播的传播影响力,是新媒体时代地市级音乐广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地市级音乐广播应在厘清自身传播特征与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把握自身的发展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音乐”与“广播”均与主体的听觉息息相关,音乐属于一种艺术,主体需要通过听觉欣赏艺术,而广播属于一种媒体,需要通过主体的听觉达成传播目的。于音乐和广播而言,二者在特征属性上不谋而合[1]。音乐广播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所以,本节从传播特性和社会功能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1.1.1 伴随性
听众可以在驾驶场景、农忙场景、通勤场景等收听音乐广播。具体而言,音乐广播的伴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听众在收听音乐广播的过程中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做其他事情,此时的音乐广播是作为“背景媒介”而存在的;其二,音乐广播可以被受众随身收听,听众可以利用音频信号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此时的音乐广播是作为“贴身媒介”而存在的。伴随性特征使音乐广播能够实现移动收听,并广泛参与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1.2 倡导性
音乐广播同样具有广播的宣传性和倡导性,一般情况下,音乐广播所选择的音乐不仅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还需要符合主流价值观[2]。例如,在FM88.6长沙音乐广播的《早安节奏》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在节目播报的过程中围绕“乘风破浪”系列综艺节目提到“普通人可以看到明星也有那么努力的一面,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努力呢?”“你要像她们一样重新把你的斗志和勇气拾回来,去创造更美好的自己,而不能安于现状”,并以“今年夏天你认为最美好的事”为话题与听众展开互动。该档节目潜移默化地倡导着听众应积极、奋进、乐观,弘扬了主流价值观。
1.2.1 欣赏功能
音乐广播的欣赏功能主要来源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欣赏性。听众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到音乐,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多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听众通过欣赏音乐能够获得美的感受,而这种美的感受会为听众带来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放松、情绪的舒缓,从而影响听众的行为。例如,重庆音乐广播《汽车音乐时间》节目,以“元宵节给家人的祝福”为主题,选取了现场演出版本的《365个祝福》作为节目的开头,而后在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过程中穿插播放了独立乐队上海福星计划的《卖汤圆》、李荣浩的《爸爸妈妈》等歌曲,该节目播放的歌曲不仅符合节日气氛,同时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思亲情怀,节目主题易于互动,可愉悦听众的心灵、放松听众的精神。
1.2.2 教育功能
音乐广播的教育功能主要来源于音乐本身的内容[3]。比如李玉刚演唱的歌曲《万疆》,该歌曲的创作背景为党的百年华诞,歌曲的教育意义主要在于强化了国家观念,歌曲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经历岁月的变迁,华夏大地仍于霞光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朗朗的旋律中饱含丰富的民族自豪感,该歌曲能够帮助听众建立强烈的国家观念与民族认同感。所以,音乐广播选择将《万疆》作为广播的内容,有助于听众树立国家观念,并激发其民族认同感。
1.2.3 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音乐广播的社会功能之一。音乐广播服务于听众的心理需求,能够对听众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不同时间段的音乐广播节目可以结合天气情况、上下班高峰、交通状况等选择相应的歌曲,并在相应的环节中温馨提醒听众注意行车安全、防护措施等。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多数地市级音乐广播的优势并不明显,频率资源匮乏、人员水平有限、媒介融合经验欠缺等因素对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4]。在此情况下,一些地市级音乐广播迎难而上,积极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发展仍存在以下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地市级音乐广播主持人的权责不明晰,大多数音乐广播主持人仅将广播节目的录制作为首要工作,对于新媒体时代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其他传播渠道,如微信视频号、短视频账号等的运营存在排斥心理,无法快速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工作环境。第二,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原有听众大规模流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听众可以自由选择收听音乐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听众可以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数字广播电视等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收听音乐,听众自由度得到了提升,无形之中听众的个性化需求也随之提升。地市级音乐广播在未做听众数据分析的情况下,沿用以往的节目制作模式和选歌方式,必然无法满足听众的个性化需求,继而面临着听众的大规模流失。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发展应立足互联网与移动网络,从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听众数据分析,音乐广播内容、渠道、形态等几个层面进行创新。
节目主持人的言行对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是音乐广播渠道拓展的实践者,是视听结合的融合者,是双向交互的交流者,是新兴媒介的运营者[5],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不应局限于音乐广播节目的录制。新媒体环境下,听众收听音乐广播的方式呈现出立体式多场景交互的特点,媒介融合所产生的移动媒介场景也使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声筒”,不再固化于音乐广播节目的录制。所以,地市级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要主动参与到不同的传播场景之中,运用诸多新型传播媒介,运营各个媒体平台账号。例如,节目主持人要建立并运营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微信视频号,持续更新和管理相关的视频号。在此过程中,主持人需要提前拍摄短视频内容,而后剪辑视频、定期发布,同时积极回复听众在视频号中的评论留言,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提升服务水平,以此拉近音乐广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音乐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再如,节目主持人借助微博、快手等移动社交平台向听众推广音乐广播节目的预告,使听众能够预先了解信息,利用移动社交平台,为听众设置收听预期,从而实现听众引流。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应秉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听众数据的深度分析,了解自身的主要听众群体,继而构建听众群体体系,以该体系指导音乐广播节目的制作。比如可以将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构建听众群体体系,分析听众的特征。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音乐广播的女性听众占比高于男性听众,听众的年龄在15~54岁,地市级音乐广播的目标受众具备年轻化的特点。据此,地市级音乐广播应将年轻受众群体的需求作为基础制作节目,如上海“动感101”音乐广播就根据年轻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艺术形式多样性、个性化的审美取向)开办了《音乐早餐》《东方风云榜》等多档广受年轻人好评的节目。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但是无论音乐广播的传播方式如何变化,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仍是地市级音乐广播的核心,这也意味着地市级音乐广播需要创新节目内容才能够保证传播效果。“内容为王”并非对节目创作一成不变的坚守,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全天播出大多由多个节目共同组成,所以每日、每期音乐广播的节目定位也应注重整体性。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内容的选择需持续向听众的个性化需求靠拢,如坚守伴随性的音乐节目,增加更多受众点播机会,基于听众碎片化的收听习惯制作碎片化的音乐节目,基于音乐排行榜择选歌曲等。与此同时,节目主持人在播放广播内容的过程中还应注入自己对某一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推己及人保持听众的黏性。比如重庆音乐广播《古典也流行》节目,主持人曾为听众介绍了一首古典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并在节目播报的过程中讲述了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感悟是无法从互联网中检索到的,具有独创性,因此更能够引发听众的共情,无形之中使音乐的旋律更为美妙、更有内涵。
地市级音乐广播节目大多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在固定的时间段编排固定的栏目播出固定的节目内容,无形之中限制了听众的收听习惯。而新媒体对听众的收听习惯并没有要求与限制,听众仅需保证自身的网络条件,即可满足收听需求。为此,地市级音乐广播若想提升媒体综合竞争力,应基于媒介融合优化传播渠道。媒介融合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同样也影响着整个媒体的生态。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可以将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直播、网络电视、官方App、线上音视频等项目作为拓宽传播渠道的有效手段。渠道制胜,并非指大而全地改变地市级音乐广播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渠道的选择需向听众的交互习惯靠拢。例如,分析听众日常生活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交互软件,而后将其作为地市级音乐广播的传播渠道。截止到2023年第3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达13.36亿。所以,地市级音乐广播可以将微信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主要渠道,提升音乐广播引导和服务群众的实效。地市级音乐广播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用户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结合用户的订阅行为核查用户的增减情况、关注途径;或者通过设置福利性的活动,积累微信用户,借助微信用户分享实现音乐广播节目的二次传播。再如,基于大数据技术在音乐广播中的应用,将移动音频平台作为传播渠道。移动音频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读取和判断听众的行为,分析听众的广播收听需求,而后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与内容推送服务。当听众登录移动音频平台时,平台可以根据听众的收听习惯为其推送符合其兴趣的音乐广播节目,并在此基础上将音乐广播的节目分设成多个小版块,以此满足听众多样化的收听体验。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需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转变单向传播模式,借助数字技术与信息储备系统优化音乐广播形态,为听众提供全新的感知体验。现阶段,数字广播的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数字音频广播。这是一种数字信号广播,是在传统的音乐广播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传播的过程中,数字音频广播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数字化处理,从而获得高保真的音质。数字音频广播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自身的移动性,能够解决音乐广播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信号覆盖范围受限的问题,保证听众收到的音频信号始终稳定。其二,数字多媒体广播。这是一个广播系统,相较于数字音频广播而言,数字多媒体广播能够满足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除音频外,诸如视频、文字、图片等均可进行传输,在家庭、办公室、机场,以及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移动运输工具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三,网络广播。网络广播是将传统的音乐广播与互联网络进行融合,听众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收听音乐广播节目、参与节目互动。总体来看,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为地市级音乐广播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地市级音乐广播可以将数字多媒体广播与网络广播作为主要形态,基于“广播+”的理念优化音乐广播的传播形式,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了音乐广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论述了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音乐广播应遵循以听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转变节目主持人角色、做好听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重视完善音乐广播的节目内容,拓宽音乐广播的传播渠道,优化音乐广播的传播形态。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传播已经由流量之争逐渐转向场景之争,虽然新媒体对地市级音乐广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若将新媒体环境作为音乐广播实现创新发展的契机,则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地市级音乐广播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满足听众日益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