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融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04 15:05奚志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深度学习

奚志宏

[摘 要]语文“融课堂”教学随新课标的实施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融合共生,倡导以思辨性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深度学习,主要教学主张为“四融”: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

[关键词]融课堂;深度学习;思辨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13-03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如何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需要守正创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样态。“融课堂”教学改革为“三新”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有研究价值的路径。

所谓“融课堂”,是在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理论基础上,参考“融学课堂”的核心要义——倡导“资源融汇”“学教融合”理念,突出育人要素的整体设计与有机统一,突出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益,突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融合共生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样态。它的主要教学主张为“四融”: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

新课标中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基于合理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设计合适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自然,将语文课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融合起来;要致力于改变陈旧、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中,增强学生学用语文的自觉意识及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思辨性”品质,在质疑问难中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融课堂”的教学主张是基于新课标的学科育人要求而产生的。

中学语文“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一、“融德于情”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落到了细实处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立德树人”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应形成爱党、爱祖国、爱社会的家国情怀。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尤其是文学类文章都负载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成分。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成分,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将“情感体悟”和“道德养成”有机融合。

“融课堂”从“融合、融通”的儒家思想出发,结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创造性地将对学生的大德、公德、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文章的教学之中,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让学生在解读文章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产生共情,于无声处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文章和人物的真善美拨动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琴弦。

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合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主要人物“小战士”和“新媳妇”身上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引导他们细读文末“新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和“执意将她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盖在小战士身上”等情节。教师没有过多地分析,也没有设计复杂的活动场景,只是要求学生反复地诵读,结合前文的情节,想象小战士为掩护老百姓英勇牺牲的场景,体会新媳妇和周边劝慰的战士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读出轻缓的语调、读出深沉的哀思、读出凄美的情感、读出真诚的歌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相关的文字,渐渐地,一声声啜泣声在教室里弥散,师生的情感在文章诵读体悟中交融。学生由此加深了对战争的憎恶、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对美好人性的颂扬,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机械、程式化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于作者创作时浓浓的主观情感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二、“融学于境”使新课标的“情境教学”要求得以“场域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化的要求,挖空心思地创设某一教学情境,力图新颖别致,忽略了情境与教材内容的有机关联。有些教师往往在课堂导入、任务设定等环节抛出看似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但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利用设置的情境去活用教材,内化学生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甚至有时所谓的情境只是课堂教学开头的一个“噱头”,后面的教学活动均与此无关。

因此,笔者提出“融学于境”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文本的研读、知识的把握,还是德行的培养、情感的领悟,都应基于本节课设置的特定情境。有情境就一定要有任务,而问题是实现任务驱动的抓手。开展情境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特定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现實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是基于文本的材料情境。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关涉一定的学习活动任务,以引导学生在情境场域中形成任务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调动思维,自主学习。

革命烈士林觉民的绝笔信《与妻书》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收录了这篇文章。怎么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从字里行间体会革命先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情怀?有位教师没有设置常见的“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给林觉民烈士纪念馆做小导游”等教学情境,而是在深入剖析林觉民烈士在亲人与家国的取舍中表现出的高洁人格和广阔胸怀的基础上,巧妙地设置了“尚不知林觉民生死的妻子给林觉民的一封回信”的任务情境。教师在明确课堂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中,就把这个学习任务推送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就开始关注林觉民在生死抉择之间对往昔夫妻恩爱场景的回忆,体悟生离死别之际其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之情;在精读重点文段时,学生更加关注林觉民“捐躯赴国难”“卿我两相忘”的决绝;在体悟林觉民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革命斗志时,又会联系文中林觉民表现出的“先国后家”“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带着同理心,变换身份,化身林觉民的妻子,带着沉痛、崇敬、激动的心情,动笔创作“与夫书”。由于在设定的任务情境下,学生已经对文章进行了精读细研,因此他们动笔的速度很快,不少学生还借鉴了《与妻书》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不多时,一封封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格调高洁的“与夫书”呈现在师生面前。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均情不能自已,大家都被真切的表白深深打动。这节课,没有喧闹的讨论,没有激烈的辩论,也没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活动,有的是师生共同对文章的赏读以及学生在共情基础上的真情表达。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任务,一个特定的情境,走进文章又走出文章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这里,“学习”与“情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三、“融思于问”体现了新课标“思辨性”阅读方式的核心要义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从逻辑学范畴来说,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新课标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和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的能力的传统认识有着一定的区别。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及的“一核四层四翼”中的“一核”明确指出,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当引导教学。因此,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高考试题,近年来也在考查学生的理性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比如,客观题型(如选择题)的增多,试题的情境化,反套路、反刷题、反押题,作文考查的生活化、时代化、思辨化等,使得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杜绝浅尝辄止的浅表化学习,更要抛弃所谓的答题技巧、套路的传授,而要通过情境任务驱动,开展深度学习,以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要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就离不开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预设等设计教学问题。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程度决定了问题设计的质量。教师只有深入文本,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深刻思想、丰富情感、精彩笔法,才能设计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问题。当然,学情对问题的设计也有重要的影响。再精彩的提问,若脱离学情也只会对牛弹琴、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任务呈现项目化,学生个体或团队以项目推进形式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二是反对碎片化、浅表化。零碎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缜密、全面地思考问题,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浅表化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老王》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模块,并要求学生围绕三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反复研读文本。一是“读课文,说说老王”。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老王的不幸、老王的善良,并圈点相关的佐证性文字,反复细读重点内容,揣摩作者的用意和情感。二是“读课文,说说作者”。要求学生读出作者杨绛对老王悲惨命运的同情,读出作者对老王的“愧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愧怍”的原因。三是“读课文,说说自己”。“说说自己”就是谈自己读完作品的感受,而“谈感受”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对老王的同情,对作者复杂心理的理解,对真誠、善良等美好人性的歌颂。这样的设计能从侧面体现出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精准把握。

四、“融教于评”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机制中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教学评价是一种多层面、多形式的激励导向机制。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得更多的是关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性评价。在师生互动评价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对学习内容的个性看法。教师要在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尽可能多地给予正面的鼓励与肯定。当然,学生的回答一定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补充、追问,在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对问题有较全面的理解。在生生互评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则成为参与者、见证者、评判者。生生互评可以是分析同学学习行为的诊断性评价,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

无论是师生互评还是生生互评,教师均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在师生互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一员”。这样,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地成长。

前不久,笔者工作室的两名优秀的年轻教师共建了以朱自清的《绿》为材料的同题异构课,这两节课的教学评价各有特色。何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比喻句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对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小结,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收获。吕老师则要求学生围绕作者对梅雨潭“醉人的绿”的不同角度的描写,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他们找出了众多和作者的描写异曲同工的精美诗句。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启发、分析、纠正,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领悟和理解。这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评价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融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范围内,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它只是新课标视域下全国语文课改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深度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