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教育治理: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工程的创新实践

2024-04-04 07:00王晓洁黄冬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1期

王晓洁 黄冬明

[摘 要]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新理念指引下,太仓市双凤中学立足新农村教育实际,破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明晰的乡镇发展定位和丰富的镇域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宽育人视域,通过镇域教育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创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和评价推广,探索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共育措施,服务师生成长,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区镇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镇域治理;家校政社;德润铸品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85-04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政社互动是太仓政府部门的创新举措,走出了从基层社会管理向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之路。太仓市教育系统顺应社会治理改革的需要,推进实施教育治理创新实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太仓市双凤中学依托明晰的新农村区镇发展定位和丰富的镇域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宽育人视域,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拓宽学生品格养成的渠道,探索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德润铸品:镇域教育治理下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工程。

一、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工程的镇域教育治理视域分析

镇域教育治理是政府部门以太仓市双凤镇为地域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教育规划、教育制度、质量保障、督导评价等多个维度出发,提供治理工具、方式方法、软性环境和保障条件等多方面支撑,开展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系统治理。镇域教育治理是介于校域和市域教育治理的中间层级,扩大了学校教育治理的边界权限,也可以根据镇域特点弥补市级教育治理的不足。

太仓市双凤中学位于太仓市区西北部,是一所公办的农村乡镇初级中学,也是双凤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作为来太仓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定点安置学校,学校外地籍贯学生占比78%以上,学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学校通过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依托镇域教育治理走出一条农村教育薄弱学校实施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2020年9月,笔者以村(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围绕现有镇域教育治理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实际运行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分析当下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构建镇域教育治理工程提供问题询证和实践路径。

(一)镇域教育治理的组织平台和管理边界不清

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41.3%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在学校。这些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人的职责和权力。此外,85.6%的村(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来源于家长和学校,家校政社合作仅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他们忽视了村(社区)参与教育的责任和義务,镇域教育治理的组织平台尚未有效建立。

(二)镇域教育治理的参与方式和内容单一

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70.1%的家长采用QQ、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参与教育治理;71.63%的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仅有28.37%的家长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育人研究。天津教科院的岳玉英老师在《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中,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不同家校合作方式及其对家校合作的分类,家校合作共育可概括为三类:一是低层次参与,包括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二是高层次参与,包括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三是正式组织参与,包括家长教师联合会、伙伴行动小组等。借鉴这一分类不难发现,当前的家校政社合作方式大多停留在第一层次,缺乏周密的家校共育计划。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社区提供的内容实践类教育服务仅占12.8%。可见,镇域教育治理缺乏资源的深度融合和课程开发的研究实践。

(三)镇域教育治理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45.6%的家长“不太愿意或不参与”家委会,98.8%的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不参与或不清楚是否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目前的镇域教育治理协同育人主要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只是被动接受,尚未形成有效互动,也没有积极主动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镇域教育治理协同育人的有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二、镇域共建“运作体系”,创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基于上述问题,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新理念指引下,学校应立足镇域教育治理实际,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平台联动、目标规划和资源开发建设,探索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镇域治理共育措施,服务学生成长,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区镇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联动创设镇域教育治理的组织与平台

成立镇域教育治理共育中心,为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工程实施提供平台架构和组织保障。共育中心下设三个分中心,分别是:依托镇域党建资源,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成立双凤镇党建联盟共育中心;依托镇域学区工作委员会,充分利用市级社会资源,成立双凤镇社会关爱共育中心;依托镇域社区力量,进一步延伸家长委员会功能,成立双凤镇亲子成长共育中心。

(二)协同规划镇域教育治理的目标

品格锤炼目标:围绕思政、法治、地方文化、职业教育、劳动课程、艺体课程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责任担当等,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课程体系目标:通过设立基于新农村镇域特色的校社合作课程群和项目组,不断完善共育平台,创设和优化培养学生品格的机构,进而形成具有现实推广意义的农村优质特色课程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运行机制目标:以多重熏陶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学区工作委员会,有效整合家校政社多方育人资源,构建起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一体共育的新型支撑系统。

共育主体发展目标:培育一批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本学科课程建设与跨学科主题课程建设的教师,使面向社会发展的国家课程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地,使地方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传承,使注重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课程真正走进社会。

(三)整合开发镇域教育治理的资源与内容

围绕思政领航、地方文化、生涯教育、劳动实践、艺体课程等方面,政校联合研发具有福地新农村特色的课程群,形成“德润福地”红色研学路线图和课程资源包。围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以及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群团、社区、站所、社工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校社新型“课程建设共同体”。围绕家庭阅读、子女教育、邻里和谐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开展家校共育课程建设。

三、镇域共治“课程体系”,创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镇域“政府+”治理共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共建基地+共研课程+共润体验

“红橙”孵化课程。与村、社区、站所建立党建联盟,开发思政道德、非遗传承、地方特色等沉浸式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类课程。将授课地点由学校课堂迁移到红色阵地,将授课方式由师生合学转变为校社联习,擦亮“思政”教育底色。由村社区党委书记、学校党团员先锋教师、少先队员代表等不同的年龄、不同职业但有共同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先锋讲述党史、镇史和校史,红映福地,薪火相传。

“筑梦”匠心课程。与中专、企业、商会建立生涯平台,开展劳动养成教育、生涯体验等实践类课程。首先,开展分类调研,引导学生将社会需求和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初步树立人生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涯规划。其次,开展社会考察,带领学生对现代工业、现代经贸、现代农业和行政工作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最后,让学生自己对标某一行业的要求,进而不断调整职业生涯方向,激发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勇气和信心。

“蓝盾”助力课程。与政法系统联合建立法治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少年军校、入学军训等课程。进一步整合法治宣传教育资源,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途径,依托实践基地面向师生、家长开展多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青少年普法的作用,把基地打造成各方面积极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法治教育名片,从而共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多维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镇域“社会+”治理共育课程的实施路径:以精神引领+搭建功能区+开设微课程

“白鸽”宣讲课程。与医疗卫生系统建立关爱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健康防疫教育。在市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引领下,进一步完善“生命安全体验教室”各功能区建设,开发9大类、27个问答类微课程,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各认知体验区的学生活动内容,以系统化的体验课程来充分发挥体验教室应有的教育功能,织密生命安全防线。

“绿叶”志愿课程。与群团组织建立助学计划,开展关爱奉献、志愿服务教育,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通过设立社会各界的爱心奖励助学金、上好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上好一堂生动的爱心助力课,传递社会温暖,引领学生成长;通过上好一堂文明实践活动课,以鲜活的事例启发学生争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爱心的时代新人。

“青柚”成长课程。与高校、社工建立赋能体系,以个辅、团辅等形式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利群社工为学生提供个案咨询和班级团辅活动。个辅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采用自愿报名预约咨询的形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团辅注重持续跟进,以系列课程助力班集体发展。引进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防护网,护佑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争做内心强大而健康的新时代少年。

(三)镇域“家庭+”治理共育课程的实施路径:统筹机制+互动沙龙+智库互享

“凤坛家话”胶囊课程。在传统的家访、家长学校集中授课等家校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深班主任以及优秀家长的骨干力量,以读书交流会、专题讲座、在线微课等形式持续推进“菜单式”家长沙龙,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引导家长学会学习、注重交流,解决家长在家庭沟通、学生品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家长给予子女更恰当、更适切的家庭教育。同时,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制”家长学校运作新模式,从学生参与家长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延伸自主互育共生触角,试点开展乡镇全域家长积分制(亲子阅读、五项管理、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与村社区、企业挂钩联系制度。

“家长智库”培育课程。完善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制度,由传统的三级家委会延伸为五级家委会,增加组级和社区两个层级,并开展必要的家委培训,提高全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学校要做好每学年的家委会核心成员选举工作,提供必要的学校工作场所,让家委会更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校门护“安全”岗、进课堂看“生”态、进食堂验菜品、上讲台做“指导”师等。

“栖凤家韵”家风家训课程。利用校园网或学校官微,定期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文摘,引导家长学习优秀家风家训。学校每学年向学生及家长征集优秀家风、家训,汇编成“栖凤家韵”家庭学习手册,促进亲子对话,让家长成为子女的榜样与标兵,让家长们的优秀品格成为学生品格发展的风向标。同时,学校也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征文活动,引导家长讲述育儿故事,分享育人经验。

四、镇域共享“双中路径”,创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评价推广

1.打造教育治理的双中样本

太仓市双凤镇教育治理共育中心的有序运行,证明教育治理不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建立了一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校共育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能不断完善、强化并持续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太仓市双凤中学连续三年获太仓市初中素质教育成果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呈稳步上升态势,在太仓乃至苏州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2.推进镇域学校一体化育人

学校在探索中不断加大对镇域内其他学校,如双凤小学、新湖小学、耀华学校的帮扶,特别是在共享协同育人的课程资源方面,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3.交出立德树人的双中答卷

共育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喜爱,红色研学、生涯体验等课程更是成为明星课程,“一粒米”“蓝色小卫士”等特殊课程直接将教室搬入稻田、消防站。这些富有镇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社共育课程,能把“爱国爱党爱家乡”和全面实现“五育并举”有机融合。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引擎,家庭是孩子乐园,政府则在其中起到领导和协调作用。只有家校政社一起携手、同频共振,才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应统筹镇域各级各类力量,强化政社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功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拓展平台建设的职能范围。同时,应开发“互联网+”微课,进一步探索镇域教育治理工程发展实践路径。

[   参   考   文   獻   ]

[1]  李彦荣.学区化办学中的家校社合作治理[J].教育研究,2021(1):26-30.

[2]  倪闽景.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21(8):19-22.

[3]  喻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路径研究[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