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土陶的前世今生
——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2024-04-03 17:20李晓园
陶瓷 2024年1期
关键词:土陶黎族造物

李晓园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制作特点,一直深刻地传承着黎族古代社会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靠山而居的黎族生活和原始农耕狩猎的经济文化类型,使黎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又由于古代黎族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较为稳定,手工制作传统得以较好的保存,但也因此未能顺利转向精细化发展。黎族传统手工艺以古老的祖先崇拜为信仰对象和装饰主题,因而衍生出独特的造物习惯和装饰纹样,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保留至今的许多手工技艺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当地政府对黎族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如今传统的黎族造物已经发展出新的纹样,已经不再局限于编织品,而更多地体现在器物或装饰品上。于是,以黎族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黎族传统手工造物在过去和现在所凝结的智慧和情感之间的异同,提供一些对现代陶艺创作美学的新思考。

1.2 研究现状

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为传承黎族手工技艺做了许多努力,力求将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人们对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但是由于海南岛远离大陆,历史古籍中记载黎族传统手工艺的材料极为缺乏。随着交通的发展,有不少学者不断深入到黎族地区进行探索,记录黎族人民的生活,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黎族社会风俗、起源等的论述。国内学者则更多地集中于记录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和类型、图案的图册,有关注黎锦服饰的《黎锦图案集》,也有比较全面和关注黎陶发展未来的研究,如刘岩的硕士论文《再现与重构——海南黎族土陶产业现状研究》中,就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当时土陶发展的阻碍和前景。

2 倚山而栖

2.1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其影响,古代黎族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方面限制了黎族传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手工技艺的发展,一方面又较完整地保存了这一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形式。

海南岛的地形为四周低中间高,地势由沿海平原向中部和南部丘陵地区升高。而黎族人民的主要群体历代都深居海南岛中部偏南的山区,那里群峰高耸,地势险峻。

这样的地理环境,为黎族人隔离了许多外界的骚扰,但也给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黎族人世代依山傍水,过着原始农耕狩猎的生活,自给自足生产的工艺品,都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只有多余的东西才会用来以物换物,并未形成商品生产。

2.2 人文历史

黎族是一个充满敬畏之心的民族,他们的敬畏之心来自于祖先,同样也来自于对原始宗教。当人们使用工具与自然界发生斗争时,会逐渐发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有着某种联系,同时也会对许多诸如雷电、风雨、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进行“万物有灵”的朴素理解。于是各种恐惧和希望交织在一起,这时各种巫术和敬畏就产生了,开始形成原始的宗教观念。黎族也是如此,在黎族人民原有的宗教信仰中,他们同时供奉神鬼两种。

因为黎族手工业还没有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所以不像其他社会有专门的“行业之神”,比如景德镇烧窑前都会供奉的“窑神”。但黎族人也有自己敬畏的信念,也相信万物皆有灵性。比如过去的学者记录过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点火烧陶后,除了会用长木棍来回驱赶并向四周撒树皮渣外,还会用黎语唱道:“东边的南边的西边的北边的来来往往的各路神鬼呀,我在烧陶,你们快走开,别把我的陶弄裂了,我做陶很辛苦,要靠他们养活一家人呀!”在黎族的工艺创作中,仍然有许多简单的巫术活动,尽管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这种简单的敬畏观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传统创作中。

3 原始积淀

3.1 土陶的前世

黎族土陶因其延续千年的原始制作技艺,被国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陶是黎族人民生活的生活用品,酿酒用的蒸酒器;用于储藏物品的罐体;吃饭用的碗,喝茶用的杯,都是土陶做的。除此之外,还有土陶雕塑,用于祭祀。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入侵,很多家庭已经用上了不同材质的器皿,土陶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以前,黎族陶器完全由女性独立制作,黎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女制陶男莫近”的说法,因此制陶技艺只会传承给女性。

3.1.1 制陶过程

黎族的土陶从土质原料筛选到烧制完全是手工制作,制作的时间比较长。土陶所用的泥土原料是从村寨四周挖来的泥土,用箩筐挑回来晒干,后捣碎泥土,再用细筛反复过滤3~4次。筛出的细土会根据老师傅的经验加适量的水,一直搅拌到软硬适中的面团形状,再用木棍反复捶打,增加泥土的粘性。制作好的泥土会用湿布或塑料袋包裹放置一夜,使其充分发酵成为熟泥后才能使用,这是土陶烧制最原始的模式。土陶制作技艺以手工成形为主,主要有泥片成形、泥条盘筑、捏塑3种制作手法。

3.1.2 土陶之美

“我们今天理解原始艺术,难的是它们仍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就某一方面而言,它仍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攀的范本”。

黎族土陶与远古时期的彩陶不同,黎陶没有彩色花纹,有的只是简单的几何雕刻花纹。黎族的土陶之美,并非拘泥于形式和装饰之美,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作为一种类似活化石的造物,顽强地保留了绝大多数黎族人古老的生活形态和意识轨迹。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只有直接依靠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根。”黎族陶器造型古朴典雅,富有韵律的几何图案,是黎族原始先民在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形成了正规的创作。在土陶发展史上,由于黎族妇女对土陶的泥性十分了解,她们在制作土陶的过程中,除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外,还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细腻体会,虽然只是简单的生活器皿,但也饱含着黎族妇女的智慧和勤劳。因此,观赏土陶并不局限于器皿的形式感,它更是历史的,也是黎族人民生命哲学的结晶。

3.2 土陶的今生

土陶是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存下来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文化浪潮正在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引起审美观念的变革。黎族制作土陶的手艺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开始不断增加产品的设计和功能,除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外,还会加入很多汉族陶器的元素和设计,这标志着黎族土陶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一味地追求融合,就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海南当地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有关黎族土陶的创新课程,让当地学生了解黎族土陶的原始文化,在此基础上加入年轻一代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新解读。

并且在黎陶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现代化的机器生产,缩短了土陶制作的时间。现代化是必然的,但黎族土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保留精神层面的话语方式,做到与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谐统一。

4 新的力量

4.1 初生之美

在远古时期,人们制造的生活用具并不能真正的称为“艺术”,但是却具有美感,这种被后世认为具有形式感、韵律感的造物,在当年只是充满了观念、情感的产物。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有大篇幅对原始艺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阐述。

李先生认为,即便是纯几何形式的线条,其中也蕴含着特定的形式沉积,是不可能用理性和逻辑解释的,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绪反应。原始造物中蕴含着大量朴素、纯真、热烈的理念,而这种天然的童真美感一旦陷入大量仿制的困境,就没有什么“意味”了,而是纯粹的形式美。这如同人类面对初生婴儿所感受到的强大生命力,人们在面对原始艺术时,对初生之物也保持着敬畏和崇拜。

敬畏初生之美和原始之美,并不是要完全排斥科技工艺,而是恰恰要注意到现代科技工艺和理性带来人文情感的丧失,个体生存价值的遗忘、迷失和沦落。作为感性个体的人,在无处不在的机械化形式结构中,被吞食、同化、搁置。我们正处于一个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人类依赖冰冷的金属盒子。但至少在艺术领域,不能沦为被奴役的对象。人类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人具有超凡的适应能力,而主导这种适应行为,本质上首先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所以在输出艺术时,希望也能如原始先民的造物一般,把人性美和自然力量注入其中,使之具有无限的感性和偶然性,散发出原始之美。

4.2 融合生长

“人的适应能力应当是工艺行为的前提,作为文化形态的手工技艺应当提到生命哲学的高度。”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观赏艺术品。

陶不同于瓷,木心先生曾写过“愿得,陶一般的情人,愿有,瓷一般的友人。”陶土野蛮乖张,即使是烧制完成,也是保持了其初有的颗粒感和厚重感。现代陶艺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在双手接触泥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泥土的温度,摸索出泥土的性格,再融入对自我和社会的真实观念,作品便不会成为科技工艺发展的牺牲品。

即使原始艺术作为人类历史童年的天真已经无法企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观念也应当被接纳。“平实天真”也不是现代陶艺的终点,“积极进取”也可以是时代的特征,融入原始艺术对生活真实而敏感的捕捉,注入现代的思想品格,也是我们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5 结语

从泥土到语言,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阶段。现代艺术语言又影响着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问题。在信息茧房高筑堡垒、所有人的喜好被迫趋同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感恩那一大批手艺人不屈的独立思考以及创造。“传统手工艺讲究的是以人为核心,讲究的是经验,讲究的是精神。”保留这一传统并不是一种滞后的表现,而是试图通过这一传统工艺,利用现代表现形式来表达现代技能、经验和精神。要的不仅是传承,更要思考。现代陶艺语言既是表达个人观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土陶黎族造物
黎族小伙闯“深海”
土陶
《黎族母亲》等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土陶记忆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