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

2024-04-02 08:34唐立梅
发明与创新 2024年12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雪龙极地

◆ 唐立梅

从1984 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起,40 年来,一代又一代南极科考队员秉持“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应机而变、开拓创新,建成了我们自己的5 个科学考察站,实现了海、陆、空立体化作业,领跑了南大洋的系统研究。他们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的科考故事,是“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生动实践。

本期开始,“奥秘世界”栏目邀请来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唐立梅,为大家带来“南极日记”系列文章,讲述南极科考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极日记(一)

图1 第34 次南极科学考察全体科考队员启程前合影留念

图2 唐立梅

时间:2017 年11 月8 日

天气:晴

今天,上海极地中心码头站满了送行的亲友们,我手捧着少先队员送的鲜花,怀揣着对南极的憧憬,从中国极地考察上海基地码头启航,开始了中国第34 次南极科学考察。

本次考察我们将搭乘“雪龙”号途经新西兰、南极罗斯海到达南极中山站,随后进行南极普利兹湾、戴维斯海和罗斯海科考作业,在停靠新西兰进行补给后,将继续前往阿蒙森海作业。按计划将于2018 年4 月中旬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总航程约3.7万海里,总航程历经165 天。

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甚至危机重重。有队友在日记里写道:在南极跨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个足迹,但也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步。

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当得知自己将执行本次科考任务,内心虽有万般不舍,但怀着为人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贡献力量的决心,我毅然踏上了征程。我希望能带给孩子榜样的力量,让她能为自己的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期许每一位科考队员都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这次科学考察任务,早日与亲人团聚。希望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进一步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敬畏之心。

知识小讲堂

南极洲主要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南端海域环抱,总面积约1424.5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长年被冰雪覆盖,气候严酷,是世界上最冷、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对于科考队员来说,去往南极的征程,不仅是一次科学考察之旅,更是一次对意志和勇气的考验。除了较好的身体素质,启程前的集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昆仑站位于南极最高点Dome A,海拔约4083 米。高海拔就意味着氧气含量低,人体随之也会出现急性高原反应。为了让科考队员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的环境,保证生命安全,由来自自然资源部系统的各个研究所,以及大学和中科院系统中与南极研究课题相关的科学家组成的南极科学考察团队队员都会参加出发前的集训。

图3 “雪龙”号顺利起航

首先,科考队员在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完成体检后会进行室内教育会,主要就内陆考察任务与安全,高原训练计划、训练要求和注意事项,高原病的预防和诊治,外伤处理和紧急救助,高原适应性训练医学检测相关内容进行培训。随后集体奔赴西藏,在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举行高原适应性训练动员会,主要包括器材的识别和使用、结组行走、保护站的设立、互救训练和自救训练等冰上技能。全体队员还要挑战海拔4800 米级的野外结队徒步训练和户外GPS 实操训练。

这些训练是科考队员应对恶劣气候环境时的“铠甲”,更是他们顺利完成科考任务的保障。

去往南极的路上还有哪些奇遇?大国重器——“雪龙”号和“雪龙”2 号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载着我们一路乘风破冰的?我们下期再见。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雪龙极地
“雪龙2”号:身怀绝技,破冰前行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雪龙2 号十成冰拖曳作业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问道长白山之科学考察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极地之星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