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2024-04-02 11:25董萍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空间幼儿环境

董萍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儿童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游戏活动中尊重儿童,让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许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还停留在教师统一组织、幼儿被动参与的状态,幼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构建富有自主性的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当前幼儿园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创建幼儿园的户外自主活动环境。

一、创建户外自主活动环境的意义

(一)切合幼儿主体性发展需要

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3—6岁是幼儿主体性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在游戏活动中,主体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治意识、主动探索意识的养成。创建户外自主活动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自由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现者和体验者。这不仅满足了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需要,也使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二)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户外自主活动环境空间开阔多变,有山有水有树,这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爬行、奔跑、攀爬的机会,促进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肌体力量的增长。园地里五颜六色的植被和地貌地形,能激发幼儿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开发。特别是与自然元素直接接触的活动,能够让幼儿对颜色、质感、奇石等产生浓厚兴趣,获得丰富敏锐的感知体验。此外,活动中伙伴间自发协商、合力完成、彼此帮助的互动也更多,培养了幼儿的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总体上,丰富多彩的户外自主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三)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户外自主活动需要幼儿考虑如何策划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己设置游戏规则、克服进行中出现的困难等,通过这类独立判断和实践,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同时,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相互协商游戏方案,共同遵守规定,发生冲突及时解决等。这类合作互助的小集体生活经历,增强了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理解差异和妥协,为未来更大群体生活奠定基础。因此,户外自主活动对培养幼儿关键的独立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优势。

(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户外自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和能力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提供个性化引导。例如,利用环境资源,为爱探索的孩子设计丰富建构类探索;为动作协调性弱的孩子准备爬架攀爬类玩乐;为好动幼儿组织合理野外运动,同时,针对出现困难的个体给予适时帮助,使其顺利参与。这种因材施教、启发发现的教学,既重视个性发展,也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指导更优质高效,最终能全面提升幼儿的体能心智社交发展水平。

二、创建户外自主活动环境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创建户外自主活动环境的首要原则,要求环境具备开阔、流动、变化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开放的环境应提供足够活动范围,户外区域与室内之间要保证无阻隔的联通,主要活动场地不设置严格边界,地面材质柔软透水。同时,开放性还体现在场地布局的延展性上,既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预留延展空间,还要设置一定比例的临时转化场所,让环境具备灵活变化的可能。此外,开放意味着场地和材料供给的共享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想象和创意,自由选择和组合多种道具材料进行各类型活动和游戏。

总体而言,开放活动环境为幼儿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可能,它不设置严格规范和束缚,尽可能减少空间与材料的限制,让幼儿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这样的环境既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幼儿对活动的渴望,也契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二)连通性原则

连通性原则要求户外自主活动环境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向外延展性。各功能分区场地既要合理布局,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形成相对集中的整体,又要考虑区位之间的连接关联,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和活动的逻辑延伸。如,在场地的一隅设置观察探索区,旁边是一个小山丘滑梯区域,山丘背后是一个绘画区域,区域之间都要用蜿蜒小路、绿化帷幕等柔和连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事物、空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另外,连通性原则在创建环境上也要体现对周边的开放性和对室内空间的融通性,真正做到室内室外游戏活动的无缝衔接。这样既具有延展性的环境,不仅区域功能明确,也实现了区位之间互动互融,可以带给幼儿丰富而和谐的体验,为幼儿活动的延续提供了可能。

(三)多樣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户外自主活动环境在空间形态、材料供给、景色效果等各个层面体现丰富的变化。空间上可以设置多种样式的活动区,分别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材料配置要全面兼顾,提供多种创作、运动、探索工具和用品;植被布置和地形处理也要丰富多彩,景观效果具有层次性。特别是要提供大量泥沙、树叶、种子草木等天然材料,拓展幼儿感官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多样性的环境可以增强新奇感,让幼儿产生更强的探索兴趣,也可以减少因单一材料和景色带来的审美疲劳,从而持续激发幼儿主体的创造潜能。此外,多样性也意味着变化,要采用更灵活的移动设施实现环境的时序转换,让幼儿在不同的时段获得新的游戏体验,以免环境单一枯燥。

总之,多样性环境既满足了幼儿丰富的生活需求,也提供了更富挑战性的探索空间,对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四)安全性原则

构建自主活动环境,安全考量必不可少。场地选择上要避开交通动线、水域等高危区域,对设施稳固性进行充分检测。活动空间设计时预留必要缓冲区,设置透明围栏,配置防护用具如护膝护腕等。场景布置需控制风险源,如避免尖锐物品,固定器械,配备安全地毯等。对于高风险活动要设防护网圈、限高限速、充气底座等,提供直达救助。教师在指导中时刻注意幼儿状态,制止越界行为,出现意外时能主动帮助。同时,要适当引导幼儿面对挑战,在安全前提下不断扩大自我舒适区,实现挑战与安全的平衡,从多维度推进安全防控,使幼儿无忧地探索。

三、创建户外自主活动环境的具体途径

(一)空间设计层面

构建自主活动的户外空间,最基本的是要提供开阔、多样、丰富的景观界面和活动载体。具体来说,户外空间设计要充分利用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条件,保留或综合利用自然山丘、草坪、树木、灌木等景观资源。这些天然化景观不仅美化环境,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如草坪奔跑嬉戏、林下藏身探险等。同时,也要对地形加以综合开发和利用,打造出高低错落的山坡地带,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和活动形式。山坡空间可以塑造蜿蜒小路、攀爬架、滑梯等区域。在空间界面上,注重多样性,除开阔草坪外,也要利用乔木灌木打造密度不同的林下空间,丰富空间尺度与泛光效果,利用植被边界对功能区进行柔和分割。除自然风景外,也要适当搭建人工气氛化的遮阳棚、戏台、小木屋等“微空间”,营造室外“小房子”的趣味感。

此外,利用色彩装饰、灯光照明、地面材质的变化实现视觉的丰富多样。在设施配置上,提供开放式的大型活动器材,具有高度灵活性,使幼儿可以根据兴趣自由拼装使用。如,设置无边界的大型泥沙池,配套小型沙坑工具、小车等;伸缩式的水桥水源,带有水泵和管道;大型木块组合,搭建小屋;布帘、竹竿等更换式的遮阳、遮雨设施;四周散落大量不定型积木、车辆模型、绳索、色彩鲜艳的旗帜、布匹,以及兔子洞、树屋、帐篷、跳蚤市场道具等,实现环境元素的流动变幻。通过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提供富挑战性的自主活动载体,激发幼儿主体的探索欲望。

(二)场景设置层面

场景设置要以幼儿生活为背景,依托空间环境设立富有戏剧性的主题景观或活动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游戏。幼儿园可以利用空间的“一隅”构筑特色区域,如屋后的小花园、树坑边的小铺面、墙角的小读书屋,创设小空间但自成体系的情境,使其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和美感,并提供相关实物或道具,激发幼儿探索和“假扮”的兴趣。幼儿园也可以在较开阔空间设立更大的主题区域,如以交通工具为主题在空地上划分道路、河流、停车场等图案,配套各类交通玩具;以农贸市场为主题,利用矮墙围合一个区域,内置小商铺、货架、塑料食品、辅助用具,放置商贩、顾客等人物玩偶;以杂货屋为主题,在某活动室的一隅并置多类生活用具、小物件,并设原始的收银台等。

此外,一些没有明确主题的中性活动区,如沙池、绘画区、建构区等,也可以置入相关生活器物、小人模型、道具,营造日常生活场景感。在主题选择上,要结合节日、事件等因素,创设富有时效性和话题性的景观,增强游戏情境的吸引力。如,结合防疫主题建设小医院、消毒通道场景;结合环保主题设立垃圾分类区、小型自行车回收站等。而且,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也能激发创意,让幼儿结合相关道具材料,通过自发性表演、竞技游戏等形式演绎节日气氛。通过环境的场景化处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游戏兴趣,支持更丰富的主体性发挥。但是,场景设置还需注意空间主题的适当更换,避免环境单一乏味。具体可以采用一定周期更新或轮换机制,定期整换部分区域主题或加入新元素,同时保留与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区域,这样既满足新奇感,又兼顾稳定感。

总体而言,场景化环境通过模拟生活、事件和节庆等情境,给幼儿带来更丰富的联想和体验,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与探索中。

(三)活动形式层面

构建自主活动环境,仅有空间和场景还不够,更需开发适合自主活动的具体活动形式。这些活动要具有高度开放性、丰富操作性和综合性。具体来说,开放活动强调无固定答案,重在激发主体的内在冲动。例如,在户外泥沙与水活动中,只要为幼儿准备好基本工具材料如铲子、小盆、抓斗、植物籽粒等,其他结构与素材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变换组合,没有标准模板,全凭幼儿主体发挥想象力,这样的开放活动具有很高自主性。操作性活动则强调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幼儿亲身感受事物特征,得到个人经验。例如,在园艺种植区,幼儿可以经历选择植物、培植土壤、观察生长等全过程;养殖小动物也需准备食物、清扫、观察等系列活动。这类动手活动同样能充分调动主体性。更综合的还有模拟游戏活动,利用相关实物、道具、服饰或剧本模拟某种职业或社会情境,通过自发组织分工合作,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或节日主题,设置富有戏剧性的集体化综合活动,如运动会表演、跳蚤市场买卖、马戏团演出、料理大赛以及手工DIY比拼等。集体游戏使幼儿之间进行交流配合,有利于发挥主体的创造力。在具体活动开展上,幼儿园一定要控制活动规模,保证小团体范围,10人内为宜,这样幼儿才能自我组织协商。

在自主活动环境中开发丰富多样、游戏性与综合性强的活动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与合作精神。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开放和综合活动对教师的指导要求也更高,需要密切观察和适度引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但基本信念仍是尽可能激发幼儿内在的主体性,而非强加外在标准。

(四)教师指导层面

首先,教师要营造开放、宽松、鼓励的活动氛围。具体来说,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讨论想法,提出自己的活动规划,教师在其中起到组织和记录的作用。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观察和指引的姿态跟随幼儿开展自由探索,提供必要帮助与提示,最大限度激發幼儿内在的好奇心与创造力,避免过多干预。活动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分享,鼓励他们展示成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充分肯定。这种指导思路,貌似教师主导性不明显,但实则在关键节点发挥着组织引领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幼儿采取差异化指导策略。对于好动力强、主动性高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更高自由度,允许他们自由游玩;对于不够主动的幼儿,教师可适当给予启发、提供意见,引导他们进行一定活动。例如,看到一些幼儿在沙池中不知玩什么,教师可以主动加入,示范各种玩法,让幼儿产生模仿欲望。对于出现负面行为的个别幼儿,教师则需要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告知活动原则。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个体与情况采取差异化指导策略。

最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作为参与者、协作者和资源提供者参与活动。例如,在看到一群幼儿想搭积木屋但拼装不起来时,教师可以主动加入帮助,完成后退出幼儿游戏;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幼儿需要某些器材或材料时,教师要及时提供。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度、启发、提供资源并尊重幼儿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最大化激发幼儿内在的游戏兴趣和自主探索欲望,真正帮助幼儿成长为活动的“主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建富有自主性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当前我国幼儿园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一项任务。本文从多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具体创建这类环境的策略,为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当然,如何在不同园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下,创建出功能完备、安全和审美并重且富有教育性的户外自主环境,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此外,监测和评估这类环境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优化环境与活动设计,也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希望通过更多实证研究,不断提高环境创建和应用的水平。

猜你喜欢
空间幼儿环境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