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4-02 07:56赵云燕
小学科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趣味教学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赵云燕

〔摘    要〕  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策略。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科学素养的培育对学生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锻炼综合能力、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还能助力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将逐一阐述新时期小学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教学原则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期为提升科学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渗透;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9    019-021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科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将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一、新时期小学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及教学原则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能促进自身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能力及必要品格。从宏观上看,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包括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相关教育部门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各个学科当中,结合各科目的内容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对于小学科学这一学科而言,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设新型教学方法,尽可能通过教学及实践培养学生上述素养。

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在渗透科学素养期间,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该原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向输出完全相反的一种教学原则。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全程中获得的感受,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输出,需要采取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在该原则下,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并理解知识,培育科学素养。

第二,要坚持差异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客观、独立的个体,由于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科学知识或进行科学实践时,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表示学生需要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包括教学评价也需要在全面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如此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第三,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技术上的创新。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統教学中很多理念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需求,教师必须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挖掘现存问题,进行优化创新。另外,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也需要融合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让科学教学更丰富、更有趣、更高能,为培养科学素养提供便利条件。

二、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策略

(一)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践

探究活动是教师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可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组织活动期间,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创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氛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空间,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学生在实践期间毫无疑问会遇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再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帮助。其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且有序地完成活动,比如制订实践计划、完成实践流程、生成实践总结等。按照既定的顺序、有效的方法进行实践,如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规范性实践意识及能力,学会科学的实践方法。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实践全过程的及时反馈,尤其是初次参与科学实践的学生,非常需要正向反馈。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帮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

如,在学习科教版小学科学“溶解”这部分知识时,会涉及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如何溶解物质、溶解速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期间,教师就可结合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水溶解”实验。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展示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记录过程中的各个步骤。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请结合视频中的实验流程制订实验计划,并探究这一问题。”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这一问题制订实验计划,包括实验步骤、材料等,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合理完成实验并形成总结。实验期间,教师可在实验规划阶段,针对实验实施流程、注意事项等为学生提供一定指导,避免学生因操作失误而受伤。还需要在实验期间了解学生需求,在其提出问题时及时给予反馈,并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其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有效完成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会得到充分发展,在一次次尝试中养成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最终得到的实验成果会让学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成为其未来自主参与科学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辅助”。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学习的积极性、专注度都会更高,对教师教学指令的配合程度也会大幅提升,对相应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会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要注重提升教学趣味性,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直观的学习体验,并在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启发,引发其情感共鸣,进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培育。

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沉浸式教学情境。首先,教师需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翻书的声音、流水的声音、大海的声音、下课铃声、水杯碰撞的声音、风声、雨声、虫鸣、鸟叫、人声带发出的多种声音等,将这些声音收集起来并整合在同一音频文件中,还需准备与音频文件配套的视频文件。其次,在正式上课期间,教师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猜教师播放的是哪些声音。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响应教师的问题,不断猜测、质疑,并寻求验证。这也是学生养成科学素养的第一步,即对世界产生好奇,并具备想要验证猜想的欲望。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配套视频来揭晓答案。当学生正处于“兴头上”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呢?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人物、事物都能发出声音?我们怎样才能让手中的尺子也发出不同的声音呢?”依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并随着学生的猜想引出本节课科学实验——尺子音高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展开一步步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用信息技术,通过声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以听觉、视觉、触觉的刺激,让学生真实地体会科学的存在感,建立与科学知识之间的情感共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猜想、验证、总结,完成科学实践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质疑、探究的精神,并渗透了有关声音的知识。

(三)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科学与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强调生活与教育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倡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理念,促进生活与教育的完美融合。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无一不有其科学道理。人们在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过程当中,从未停歇。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要坚持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

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食物”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一天的食物”为主题,引导学生分享在一日生活中都会吃哪些食物,让学生去输出、去思考,自然构建起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适当进行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这些食物呢?这些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吃哪些食物才能茁壮成长呢?哪些食物一定不能吃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食物中的营养”“营养要均衡”“发霉的食物不能吃”等科学知识。后续教师可提问学生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为其展示对应食物的包装袋,让学生观察包装袋上都有哪些信息,引出保质期等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才能让喜欢的食物多保存一段时间呢?”进而引出“食物储存技巧”“减缓变质速度”等知识,延伸出珍惜食物、勤俭节约等精神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构建起生活与科学的联系,使其未来能从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并将科学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主动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以知识优化生活的目标。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科学现象

质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精神,也能为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提供动力。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其主动探索科学现象。

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不同河流,随后让学生猜测:“当雨水流经土地时,土地的地形地貌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猜想,比如水会改变土地的形态、流水会把泥土带走等。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反问是否有其他不同的答案,很多学生就会质疑,并持反方意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张开展雨水流经土地的模拟实验,并分成小组讨论实验过程及想法,最终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依照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展开探究,从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系统的科学探究流程,即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完成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精神、思维、观念及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价值。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科学素养的重视,深入研究科学素养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坚持规范化教学原则,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逐步推进科学素养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云,刘勇.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23(26):94-96.

[2]马芳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5):97-99.

[3]李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3(Z2):52-54.

[4]杨学飞.小學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2023(7):49-51.

[5]李传海.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3):34-36.

[6]林爱星.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2(34):66-68.

[7]杨锋,胡海燕.新时期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幻画报,2022(11):241-242

猜你喜欢
趣味教学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趣味拉丁之斗牛舞教学实践研究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