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汉经开区克服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困难,知重负重、砥砺前行,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业激情“热血沸腾”、干事氛围“热气腾腾”、蓬勃气象“热火朝天”,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6.6%,总量继续稳居全市第一。武汉之南、长江左岸,中国车谷“向新奔跑”。
“制造力”变“智造力”
本月初,2023年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评审结果公示,《东风乘用车M57工业化》以92.84综合评分,位居第一。
M57是东风乘用车公司投产的新车型,生产线经过智能化改造后,可实现关键工序100%防错、关键参数100%监控,确保车辆从首道工序到产品下线“可追溯”,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
“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向‘智造跨越,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武汉经开区经信局负责人说。
两个月前,工信部发布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名单,武汉美的暖通工厂、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岚图汽车数字工厂、东风李尔武汉工厂4家车谷企业入围,数量全市第一。
武汉美的暖通工厂是美的集团在汉第二家工厂,年产值超50亿元。目前,厂区内已建设300多个5G点位,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柔性化,入选国家级5G工厂。“颠覆了传统的线下巡检方式,市场维修率、万台停线次数等指标大幅降低。”武汉美的暖通工厂现场项目负责人黎克召介绍。
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是東风公司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打造的绿色环保智慧工厂,运用3D数字化设计,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多车型柔性混合生产能力,年产能达30万辆。
岚图汽车工厂集合大数据、边缘云、AI及物联网等技术,已建成电动汽车智能制造5G全连接工厂,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柔性生产,生产效率提升12%,研发周期缩短33%,正在实现“人造车”到“机器造车”的升级。
东风李尔武汉工厂平均一分钟下线一套智能座椅,建有武汉唯一一家汽车座椅研究院,通过工业机器人、AGV等智能生产设备投用,实现了生产运营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武汉工厂为样本,逐步推进15家(分)子公司智能工厂的改造。”东风李尔运营管理总监马敏透露。
三个月前,全国工商联发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园区名单,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上榜,成为全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授牌的园区。
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开辟工业发展新战场,建设108平方公里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路特斯智能工厂、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发力,去年工业产值完成535亿元,实现翻番,向千亿新型工业化园区大步迈进。
路特斯智能工厂是全球第一家从工程规划建设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全工序应用3D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汽车工厂。目前,工厂整体智能化覆盖率达到95%,关键设备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全生命周期追溯达成率100%,在全球汽车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全面数字化支撑起车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面柔性化,消费者可以在万种配置组合中挑选出“专属”搭配,让“千人千车”的私人定制成为现实。
在线3D视觉缺陷检测系统、国内首家超高速切叠一体机、100%全自动装配线等,中创新航武汉基地构建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全流程智能制造。目前,工厂已实现100%关键生产性设备联网及数控率,在各项关键工艺工序中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其中涂布设备每分钟喷涂速度超百米以上,生产精度达到微米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去年底,十家企业入选2023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路特斯智能工厂、中创新航武汉基地在列。
“建起来”到“用起来”
新年伊始,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以下简称“武汉示范区”)发布消息,去年最后一个月,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单月新增订单逾12.1万单,继突破10万单之后,继续大幅增长。
“新质生产力不断重塑传统汽车产业,自动驾驶技术便是其产物。”“萝卜快跑”武汉城市负责人杨文俊说。
5年前,武汉示范区在车谷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等企业获得武汉交通部门颁发的全球首批自动驾驶车辆道路运输许可证,自动驾驶从测试到商业化运营“破冰”。
随着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9次扩容,总里程突破1846公里,分布于全市8个行政和功能区,已建设完工123公里智能道路,智能化改造路口96个,构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北斗高精度定位网,打造车路协同5G专用网络,实现车城网平台互联互通。
三个月前,住建部与工信部全国首批“双智试点”城市验收考核,武汉综合得分87.47分,排名第二,与上海、北京共同评为优秀等级。
作为武汉“双智”试点核心承载区,武汉经开区从“建起来”到“用起来”,从技术示范到产业化、商业化,力争在技术创新上“并跑”,在产业应用上“领跑”。
去年9月,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来汉,接过武汉示范区发放的第1000张自动驾驶牌照,从第1张到第1000张,百度“萝卜快跑”已深入城市大街小巷。“即使是狭窄、交通拥挤的道路,也有‘萝卜快跑的身影。”杨文俊透露。
跑着的“无人驾驶车”不只“萝卜快跑”。在武汉经开区,东风悦享无人驾驶小巴24小时“不打烊”,自运营以来,已安全运送乘客超6万人次。
三个月前,全市首条无人驾驶旅游专线开通,东风悦享无人小巴从小军山地铁站出发,依次经过设法山三国历史文化公园、鸟语林、龙灵山等景点,市民刷武汉通即可乘车。
数天前,武汉市发放2024年首批L3/L4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东风悦享再增9张无人小巴道路测试牌照。“在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试点领域的再一次跃进,推动无人驾驶技术产品商业化落地运营。”东风悦享品牌生态经理曹亚莉介绍。
上个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专题推介。
作为“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武汉经开区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测试验证、示范应用,建成亚洲最大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实现“华中首个全域开放行政区”“全国首次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创新突破,引育东风悦享、百度“萝卜快跑”、华砺智行等智能网联上下游企业百余家,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生态。
这个月,华励智行自主研发的车载智能终端及软件产品,将在10万辆整车上实现前装上车,经过持续的迭代升级,红绿灯信息延时仅为500毫秒,可以让车和路相互感知,实现精准刹车、转弯、变道等。
“今年将持续扩大规模化量产,力争在四到五款车型上完成V2X(车路协同)技术的前装上车。”华砺智行董事长邱志军信心满满,将抓住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融合带来的时代机遇,向“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加速迈进。
“大产业”与“大创新”
上個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1月12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武汉经开区与中信海洋直升机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武汉经开区。三方将聚焦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低空经济发展,形成立足湖北、辐射华中、支援全国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航空产业新格局。
去年6月,武汉经开区随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考察学习,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园区经验”“昆山之路”让人震撼,催人奋进。
学习借鉴发展经验,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培育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集群,是武汉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第一个三十年,武汉经开区实现从“一辆车”“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集群”的“三级跳”,成为全国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2022年GDP突破2000亿元。
新一个三十年,武汉经开区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二次创业”再出发、再造一个经开区,以大产业引领大创新,以大创新推动大转型,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在汽车芯片领域,总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首款国产7纳米高算力车规级芯片正式上车,实际上车出货量突破20万片,已规模化交付数十款车型。“国内唯一可以和国际同类芯片‘掰手腕的产品。”芯擎科技董事兼CEO汪凯博士介绍。
在氢能源领域,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出CCM技术型膜电极,其产品大批量出口美国、德国、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突破220万片。“全新一代膜电极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将氢燃料电池寿命提高1倍左右,争取今年正式推向市场。”武汉理工氢电总经理田明星说。
在光电子领域,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雷打不动”召开内部创新大会,盘点一年中各个业务板块的创新情况。该公司拥有近20个研发团队,对标国际先进技术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走在湖北鼎龙实验室,迎面走来的研发人员中,绝大多数来自中科院、北大、清华、武大等名校。
在中试平台领域,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历时11年研发,“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产线,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点火”,冲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预计一年内完成中试熟化,首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再拓展至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飞机、储能电池等领域。”郭新教授透露。
去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00家,年净增700家,相比2020年331家,三年增长四倍。
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过去靠工业走到现在,还要靠新型工业化走向未来,将以闯关精神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重塑发展新动能,锻造新质生产力,打造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湖北改革开放新高地、中部地区产业创新集聚区、国家“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