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能源企业集团以“七个六”体系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管理

2024-04-02 12:05:43
企业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企业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山东能源集团作为省属骨干企业,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全力抓好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提质增效等工作。特别是联合重组以来,面对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源行业加速迭代演变等诸多挑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布局、优化能源结构”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格局之变、产业之变、竞争之变,构建形成“七个六”体系,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形象地位、品牌影响力、社会美誉度等显著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以“七个六”体系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六项变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国企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东能源集团始终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统领,把变革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推动思维模式、科技研發、发展方式等全方位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思维模式变革创新。思想解放才能跟上时代,观念超前才能引领时代。坚持国际化视野、开放式思维、市场化理念,开展“大兴学习之风、提升工作能力”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赴华为、浙大等高等院校、一流企业学习培训,定期举办“山能大讲堂”“世界一流国际大讲堂”,引导干部职工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在更高的“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二是科技研发变革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研发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建成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1个省部级研发平台,煤液化气化及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重组评审,拥有80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瞪羚企业。高标准建设济南山能科创园,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两基地两中心”(总部科创基地、国家级平台研发基地;技术研发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中心)。大采高开采、综放开采、煤液化气化、智能化建设等技术走在行业前列,成为国内唯一掌握高温、低温费托合成技术的企业,58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开展大数据工程,实施财务信息系统整合项目,建立省属企业首个业财一体化经营管控平台,实现能源集团695家单位全覆盖。深化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三是发展方式变革创新。彻底摒弃高投入、高负债、低效率、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创新“资源+资本”模式,变“全额负债、自主建设、经营积累”为“引进战投、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实现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坚持与强者同行、与智者共舞,与济南、淄博、烟台、海南、鄂尔多斯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院校共建科研机构,与华为、京东、华鲁集团、山东重工等企业强强联合。树立“进退都是发展、增减都是提升”的全新理念,开展出僵治亏、存量资产盘活、两金清理、清仓利库、非主业和工会企业清理等“五大攻坚”,持续推动管理提效、资产提质。累计清退242户两非企业,2022年存量资产变现90亿元以上。纳入省国资委考核的52户重点亏损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四是产权制度变革创新。实施混改三年行动,创新国际化兼并重组、股权重组、战略投资者引进等模式,联合重组后50户混改任务全部完成,混改资产占比达到86.65%,国际焦化、新巨龙、新风光公司入选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工程。兖矿能源入选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山东玻纤成功登陆A股,新风光公司成为省属企业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能源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超过60%,形成6家主板、1家科创板、4家新三板格局。五是三能机制变革创新。列出“四个一批”干部类别,按照30%比例评选优秀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常态。着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推行定责、定岗、定编、定员、定额、定薪等“六定”管理,构建市场化经营机制。创新实施“31789”人才工程和“璞玉”人才培养计划,建成辐射3个层级、涵盖7大类专业的人才库,先后组织近1000名中层管理人员脱产学习,2022年全职和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2人,连续多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规范员工招、选、用、育、考、留、下等程序,在册用工由联合重组时的28万人精简至22万人。推行宽带薪酬体系,集团及权属企业负责人绩效工资占比达到80%以上,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占比达到70%以上。适当拉开管理人员薪酬差距,2022年二级企业领导人员薪酬最高相差四倍以上,累计对22家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六是党建模式变革创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三基建设”,探索形成以“全面嵌入、深度融入、务实创新、增盈创效”为主要内容的“双入双创”党建工作模式,获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入选全国企业党建十佳案例。

(二)做强做优“六大主业”,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只有做优做强做精主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山东能源集团顺应“双碳”目标要求,聚焦六大主业,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做到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兴动能,努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煤炭产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现有国内外矿井92处,煤炭产能3.4亿吨/年,2022年完成煤炭产量2.65亿吨,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第三位。瞄准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建设方向,近年来投入100多亿元实施智能矿井建设,合作研发全球首套高可靠矿用5G专网系统实现规模化应用,9处煤矿成为首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成15处符合国家智能化示范标准的煤矿,智能开采产量占比超过80%,“十四五”期间全部煤矿均建成智能化煤矿。二是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延伸、价值增值。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建成济宁焦气化、鲁南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榆林高端煤制油、鄂尔多斯煤基化工新材料、新疆煤化一体化“五大化工基地”;深度参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投资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目前,高聚甲醛、己内酰胺、高端油品等化工产品年产量达到1600万吨,甲醇协同产销量位居国内第一,高端聚甲醛、醋酸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三。三是推动电力产业布局强链提升、多能互补。建成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现有装机及在建容量1600万千瓦。立足山东省电力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建大压小、建新压旧、优化结构,积极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有序淘汰小火电;省外积极担当“外电入鲁”战略重任,内蒙古盛鲁2×100万千瓦电厂成为“蒙电入鲁”上海庙区域首个建成投运的项目,累计向山东送电280余亿千瓦时;“陇电入鲁”重点项目甘肃灵台2×100万千瓦电厂正在加快建设。四是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培育壮大、集群发展。把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优先方向,搭建省级新能源投资平台,全面布局海陆风电、光伏、储能、地热、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动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省内融入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正主导推动渤中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渤中海上风电场在我国“十四五”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中率先实现全容量并网,成为全球首个“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建设、当年并网、当年达产”的海上风电项目;沂水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全场景并网发电。省外打造内蒙“火电+风电”、甘肃“火电+光伏”等一体化能源基地,内蒙古杭锦旗风电、甘肃灵台光伏等项目建成并网。按照规划,“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组建新材料产业集团,实施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打造钙基新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纤维及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山东玻纤玻璃纤维产能居全国第四位,泰星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辰瑞森公司特种尼龙产品被工信部列为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新材料项目、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位。五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智能、专精特新。研发制造国内功能最全、加载能力最大的液压支架综合性能试验台,东华重工高端液压支架达到美国(康寿)标准及欧洲标准EN.1804、成为卡特彼勒液压支架产品全球供应商,轻合金公司成为“复兴号”高铁型材主供商,新风光公司成为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行业领军企业。六是推动现代物流贸易提档升级、做实做优。坚持依托实体产业、服务实体产业,贸易规模、风险防控和盈利能力有效提升。发起成立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为我国首个区域协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组建山东电子口岸公司,加快建设更高水平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22年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5300亿元。

(三)重点打造“六大基地”,优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分布在国内22个省(区)、12个国家(地区)。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优化区域战略布局,聚焦产业接续、资源协同、人员转移“三个定位”,全力打造六大区域基地。一是打造山东基地。发挥多元产业协同、总部战略引领优势,打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升级系统装备,加强智能高效技术攻关,精采细采、绿色开采,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坚决退出落后产能、高风险矿井,30万吨以下矿井全面退出,停止1000米以深采掘活动,近三年退出7处矿井、产能866万吨。现有煤炭年产能9597万吨,化工产品年产能863万吨,煤电、生物质、光伏等总装机容量259.6万千瓦。二是打造陕甘蒙基地。整合成立西北礦业、山能化工区域总部,成立兖矿鄂尔多斯能化、新矿内蒙古能源,历时三年完成内蒙古矿业增资控股,建成转龙湾、石拉乌素、金鸡滩等一批千人千万吨安全高效示范矿井。现有煤炭年产能10480万吨,化工企业年产能甲醇310万吨、油品及化学品100万吨、精制费托蜡10万吨、催化剂3000吨、硝酸钠10000吨、乙二醇40万吨、液化天然气1.2亿立方米,煤电、光伏、风电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三是打造新疆基地。建成“五矿一厂”,打造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现代煤化工为示范、以电力和新能源为补充、高标准建成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现有煤炭年产能1891万吨,化工企业年产能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甲醇30万吨、煤制天然气20亿Nm?。四是打造上海基地。整合金融服务资源,打造“聚焦主业、以融助产”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贸易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五是打造海南基地。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区位“三大优势”,聚焦大宗商品贸易、跨境交易结算、新型仓储物流和产业资源园区“四大领域”,建成独具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服务全球大宗商品能源交易的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六是打造澳洲基地。作为我国第一家成功“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的企业,2004年进入澳大利亚,累计投资64亿美元,先后进行8次重大并购,逐步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专营煤炭生产商,目前拥有9处生产矿井、参股3个港口,2022年收回全部债权投资,实现利润252亿元。

(四)系统开展“六化融合”,破除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坚持先立后破、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突破企业长期“改而不深、整而不合”困局,1+1>2倍增效应持续放大。一是机构精简化。搭建“指挥中枢”,实行“全体起立、竞争坐下”,总部机关机构减少50%、定员减少31%,机关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低5岁以上。深化二三级公司机关机构改革,完成新矿集团、枣矿集团、淄矿集团、临矿集团、龙矿集团等二级公司机构改革,累计减少二级机关机构47个、降低规格95个,减少二级机关定员805人、中层干部定员185人。深化三级单位机构改革,累计压减机关机构466个、机关定员2905人,减幅分别为35%、25%;压减基层机构567个、管理人员定员2468人,减幅分别为34%、29%。二是组织扁平化。按照“打通壁垒、风险可控、效率提升”原则,加大简层放权力度;推行“大部制、大科室、大区队”,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机构;稳妥实施“两压一降一优”,大力压缩管理机构、压减管理层级、降低机构规格、优化岗位体系设置,将最高六级管理层级基本控制在三级以内。三是管控高效化。集团总部履行战略决策、资本运营、协同共享、风险控制“四个中心”功能,对省外资源开发、手续办理等实行“十个一体化”管理。四是产业专业化。打破产业、原二级公司管理架构,整合成立鲁西矿业、西北矿业、新疆能化、新矿内蒙古能源“四家区域公司”,成立新材料、电力两大产业集团,完成营销贸易、物资供应、化工产业、投资金融、应急救援、设备管理等产业板块整合,完成183家企业专业化区域化整合,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五是业务协同化。发挥大集团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实施管理、市场、区域、人员、产业、资源“六大协同”,打造集团化管控和市场化运作有机协调的运行体系,累计实现协同创效120亿元。六是文化融合化。启动“思想聚合、文化融合”工程,开展“团结一致向前看、凝心聚力谋发展”主题教育,确立“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变革”使命,明确“建设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企业”愿景,形成“安全、创新、绿色、担当、卓越”核心价值观和新LOGO标识,“一家人、一条心”氛围更加浓厚。

(五)创新实施“六精六提”,提升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完全市场化管理为基础,以精益思想植入和精益管理工具应用为手段,创新推行“六精六提”精益管理模式,用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一是全员创效精益化、提效益。从成本控制、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流程优化等方面入手,着力突破关键制约因素,消除资源浪费,形成“全员参与、全层级贯穿、全产业覆盖、全流程融入”的多维度创效体系。按照“突出效益导向”原则,以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全力支持20家重点创效企业,在资金资源、生产要素、人员保障等政策上畅通“绿色通道”。二是生产管理精益化、提效率。优化生产管理,促进煤炭、化工等生产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煤炭产业开展优化系统、优选装备,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两优三减”,加大压煤搬迁和矿界调整力度,最大限度释放产能、稳量增效。化工产业对标华鲁恒升、烟台万华等先进企业,系统学习技术迭代、柔性生产、产品组合先进经验,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三是成本控制精益化、提水平。牢固树立“大成本”控制概念,对企业全价值链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全力消除一切浪费行为。持续开展外部逾期款项集中攻坚,用好法律手段减存量、控新增。采取资金集中管理、低息置换高息等方式,加大资金创效力度。四是供应销售精益化、提档次。构建集中高效统一的物供体制,创新实施区域分工和组建专班相结合的精准谈判模式,积极推进重点设备类物资战略合作,最大限度放大物供改革效能。实施精益营销,坚持“增大型、增长协、增直供、控零散”,做好产品、布局、客户、渠道“四个优化”;开展精煤销售提升年活动,推动客户结构优化调整。五是项目管理精益化、提标准。坚持投向、投速、投量、投效相统一,突出主业、量入为出,制定投资负面清单,严格实行三个严控:严控不符合发展战略的投资,严控投资风险大、不具备发展优势的产业项目,严控阶段性自有资金使用,提升投资盈利水平和项目回报率。严格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环保“五大控制”,健全“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机制,近年来建成邵寨煤矿、鲁南化工30万吨/年己内酰胺、未来能源10万吨/年费托蜡精加工、山东玻纤年产10万吨玻璃纤维高端制造等21个重点突破项目。六是运营管理精益化、提等级。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部署,全面对标嘉能可、国家能源和陕煤集团等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基本建成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所属兖矿能源、鲁南化工、营贸公司建成行业一流企业,培育山东玻纤、东华科技、齐鲁云商、轻合金公司等11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树立“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理念,将内部经营单位等同外部市场主体,授予各级市场主体相应的自主经营权、自主用人权、自主分配权,推动内部经营要素与外部市场要素完全链接,外部竞争要求向内部经营管控实时传导,市场化建设经验在省属企业推广。

(六)牢牢守住“六大底线”,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树立红线、底线、生命线“三个意识”,聚焦安全、环保、稳定、民生、疫情、债务等方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保障。一是守牢安全底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安全摆在优先于生产、优先于效益、优先于发展的位置,坚持“管理、装备、系统、素质”并重,扎实开展“2356”安全生产攻坚行动和“六反六查三确保”活动,全面加强重大灾害治理,细化三级安全管控责任,推行矿(厂)自管、区队自治、班组自主、个人自律四自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安全工作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守牢环保底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开展两轮环保三年行动,实现火电、化工锅炉超低排放,重点生产煤矿及煤化工企业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省内重点煤矿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三是守牢稳定底线。深入践行法治信访理念,以《信访工作条例》为根本遵循,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处置流程,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水平。坚持超前防范,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信访减存控增三年攻坚行动,实现信访总量下降、大局和谐稳定。四是守牢民生底线。坚持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常态化开展扶贫帮困、暖心志愿服务、爱心助学等活动,建立覆盖全员的企业年金制度和帮扶救助体系,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累计招聘高校毕业生5353人、技能工人岗位3768人,签约2023年高校毕业生1545人,连续三年获评“山东社会责任企业”。五是守牢疫情底线。关口前移、精准施策,有效防范了疫情传播;中央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后,认真落实“二十条”“新十条”,保证了生产经营平稳有序。六是守牢债务底线。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和产品导向设计融资方案,争取政策红利和融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用好创新融资工具,利用资金集中管理、低息置换高息等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以“压负债、调结构”为目标,实施差异化降杠杆,合理压降负债规模。

(七)一体推进“六大监督”,营造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坚定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建立“六位一体”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监督资源“全面贯通”、监督对象“全面覆盖”、监督效能“全面放大”。一是纪检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政治监督质效稳步提升,干部作风持续好转。持续加大反腐力度,2022年共立案164起、处分190人,严肃查处了多起严重违纪违法涉嫌职务犯罪案件。聚力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系列专项整治,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案件22起,党政纪处分27人。持续开展漠视侵害职工群众利益问题专项监督检查,着力整治基层“微腐败”,查处案件17起,党政纪处分20人。二是组织监督。把好干部“入口关”、防止“帶病提拔”,把好“考察关”、防止“带病上岗”,把好“出口关”、防止“带病离岗”,坚持做到对干部成长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重要岗位、重点工作等事前严明“规矩”、事中经常“提醒”、事后认真“验收”。三是审计监督。推行审计集中管理模式,加大审计资源集中管控和整合,构建上下级审计部门共同组织、分级负责的联合审计模式。按照“应审尽审、凡审必严”总要求,加大审计力度,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国有资本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加大混改企业、驻外企业和境外资产监督力度,扩大审计职权范围,实现审计监督无盲区、零死角。四是巡察监督。把巡察工作作为从严治党的“利剑”,联合重组以来,先后开展四轮巡察工作,覆盖22家权属二级公司和直属公司,立案22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1人,诫勉谈话8人,组织处理112人,清退上缴违规资金130.6万元,推动各级党组织新建、修订制度270余项。五是评价监督。实施生产经营、安全生产技术“两个评价”,客观全面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情况,查找短板制约,抓好问题整改,有力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六是群众监督。创新开展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工作,健全职工代表专家库,对建设项目、驻外开发单位、采购销售业务等进行民主评价。

二、以“七个六”体系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管理的效果

(一)规模效益显著提升。2022年,年末资产总额突破950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347亿元,消化历史潜亏后利润总额423亿元,收入、利润、税金位居省属企业首位。20家重点增收创效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9%。

(二)经营质量显著提升。年化总资产报酬率8.05%、净资产收益率10.09%、、研发投入比例(实体)2.87%,迈入行业良好以上水平。“两增三降三提升”活动创效284亿元,其中资金创效25亿元、税务创效32.3亿元、存量资产变现90亿元、争取政策资金15.2亿元、清回逾期款项23.2亿元。

(三)行业地位显著提升。位居中国煤炭50强第1位、能源企业500强第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3位、世界500强第69位。兖矿能源市值突破2200亿元,上榜福布斯2022中国ESG50,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四)国企责任显著提升。实现社会贡献总额1370亿元,上缴税金520亿元。担当能源保供责任,提前完成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政治任务,提前完成1290万吨煤炭储备能力项目建设,高效完成迎峰度夏580万吨、迎峰度冬665万吨煤炭储备任务,向省内电厂供应优质电煤1444万吨,保供让利100多亿元。为541户小微企业减免房租1428万元。

(五)社会影响显著提升。在全国矿山智能化建设推进会、全国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重大灾害防治现场会、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在全省安全生产、经济运行、能源保供等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所创造的工作经验在不同范围、不同领域得到肯定和推广。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