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活??激发兴趣

2024-04-02 12:27杜红俊
天津教育·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创设

杜红俊

科学源于生活,又无处不在地服务着生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同时让教育者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源泉”。生活情境法是当前比较值得运用的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重视结合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入地探索科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点就是他们的学习动力所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能发现,在学习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投入更多关注,也会变得更有耐心,学习效果将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法,可以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某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打破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乐趣,体验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获得健康成长。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模式能确保小学科学教学顺利完成,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当前来看,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说教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常常感到很被动,因此丧失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法,可以有效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改革,使其更具“生活化”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元素,产生深入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其基于生活事物来思考一些科学问题,运用生活眼光来理解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的生活科学实践以及未来发展。

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来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比如,将洗完的衣服晒在太阳底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很干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形:“妈妈把衣服洗完之后晒到阳台上,晒干了就将衣服收了起来。”也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中的其他情况,思考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际内涵。比如,家里煮水的时候打开盖子,会发现水扑腾扑腾地翻滚,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或者描绘一下具体的场景,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衣服干了是因为水已经蒸发了。”“水扑腾扑腾地翻滚是因为水沸了。”如此一来,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到学习的轻松与自由,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三)发展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前,在新课改有效落实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此为教育教学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尽量让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不枯燥,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表现出较强的趣味性以及科学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有效凸显小学科学课程育人优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情境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同时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小学生活化科学教学原则

首先是亲历性。这是生活化科学教学的最大特征,生活化教学的其他特征均可以视为对此的延伸。基于知识经验的产生源,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亲历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体验。学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亲历后的收获,并得到联想力与判断力的有效提升;二是外在的体验,这样的亲历性表现为学习者会对外部事物产生一定的感官体验,并且产生一种主观感知。而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学生能够从亲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不断唤醒已有的科学知识,从而调动自身经验,感受科学教学课程中蕴含的情感。这些活动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情境性。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活动会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基于丰富的体验与实践来吸收知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让他们融入生活化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给予他们启示,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让其更深入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三、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利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降低科学学习难度,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对此,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多个生活实例,从而丰富其教学内涵,让学生充满兴趣展开探索。

例如,在“弹簧里的学问”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真地讨论“弹力”相关知识,并为其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探讨过程中慢慢地打开思路,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感受生活实例与弹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探究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用力地向内压弹簧,弹簧就会朝外弹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原来这就是弹力,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东西可以表现出这种弹力?”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爱上科学课程。然后,教师再將该部分知识点归纳出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其实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二)利用生活工具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科学教育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引领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就让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工作有了更好的依托点。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课堂,并运用多元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特别要运用生活情境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效果,从中感受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沙漏”知识点教学中,许多学生都不太了解沙漏的工作原理,如果教师使用一般的语言描述知识,那么学生很难了解其中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以生活化教学辅助工具为基础的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微课内容等来展示沙漏图片或视频,将具体原理讲解清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视听化教学情境的真实感,掌握了解沙漏的原理,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科学思考,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三)运用生活瞬间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客观来说,科学课程内容基本能够与人的生活产生关联,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些反映。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瞬间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合理的科学问题解决办法。

例如,冬天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人们的“搓手”瞬间出发,让学生产生对此类问题的探索欲望。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观察某些现象,如有关“影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内容,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在太阳底下走路的时候总是会有影子?这里面蕴含着哪一种科学现象呢?”从而引出学生对“太阳和影子”的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了解“日晷”,逐渐引出“日晷”原理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和科学之间紧密联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四)利用生活材料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从生活材料来看,其具体指的是在生活中的某些素材以及工具,并将它们引入小学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参考,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能够利用生活材料为学生创设趣味的生活情境,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运动的快慢”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玩具小汽车”,并利用该玩具材料为学生展示运动的快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不一样的运动演示实验:一是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运动演示;二是在桌子上放很多沙土,让桌面变得粗糙,再开始小车的运动实验演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并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呢?”“这里面反映了哪些科学道理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其点评,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让学生懂得利用生活材料展开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设计生活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尤为关键,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生活化的角度为学生设计有效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科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拓展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浮力”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合作小组,每个小组4—6人,同时确保各个小组的内部实力均衡,以达到组内成员相互学习、组间相互竞争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布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分别装满清水与盐水的中等容器,引导各个小组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并两个容器中分别加入马铃薯,观察具体的变化。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其中一个容器中的马铃薯会浮起来?”让各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解兩个容器中的液体到底有什么不同,促进学生对该实验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水的浓度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如此一来,教师通过生活化实践过程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动手操作,并形成质疑精神,反复思考和推理,自己验证实验,从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提升综合素养,让学生的未来充满更多可能性,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深入落实下,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了更快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使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生活情境法,达到科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借此丰富科学教学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欲望,从而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并以生活化的“活度”激活学生创造力,助力学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创设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