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21 世纪以来羊价三次剧烈波动引发的思考

2024-04-02 22:44:27吴丽卿闫振富马军红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养羊羊肉山羊

袁 明,吴丽卿,闫振富,马军红

(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河北石家庄 05006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品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羊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在政策方面,当前国家全面支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有许多扶持政策。在品种方面,我国羊的主导品种既有国内高繁殖率的母本,又有引进国外的高生产性能的父本,具有充足的发展杂交改良商品肉羊的生产群体。在技术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行舍饲养羊的模式,经过20 多年的探索,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舍饲养羊技术规程,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在市场方面,市场调节羊价小幅波动是正常现象,但进入21 世纪,养羊业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影响,价格有三次剧烈波动,对产业的发展冲击极大。为此,分析肉羊产业发展历程,剖析价格剧烈波动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规避对策,对保护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1 羊价三次剧烈波动简略回眸

1.1 以波尔山羊“炒种”为代表的羊价波动(2000—2010 年)

1995 年我国引进波尔山羊后,经过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一定时期的饲养管理及杂交试验,发现其抗逆性强、生产性能优良,被普遍认为是改良我国山羊提高其产肉性能的理想品种,导致2003 年前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纷纷投资饲养波尔山羊,在我国形成了“波尔山羊热”。种羊价格不断攀升,刚出生的羔羊卖到1.5 万元左右,断奶后能卖到2 万~3 万元,在2003 年北京顺义举办的种羊展示拍卖会上,1 只优秀的波尔山羊种羊甚至卖到13.8 万元的天价[1]。一些波尔种羊场不惜重金从国外引种或大兴土木扩大再生产,炒种者走遍全国寻觅“标准”种羊倒买倒卖[2],波尔山羊炒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随着炒种进一步升级,劣质种羊以次充好、高杂交羊以假乱真冲击市场[1],波尔山羊及其杂交羊供过于求。由于“非典”疫情突至,2003 年下半年炒种停止,波尔山羊大量积压,2005 年波尔山羊价格下跌不止,有价无市,基本无人问津。大部分种羊场忍痛割爱,低价销售或赔本抛售或集中屠宰[2]在波尔山羊引进我国的10 年时间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炒种”,呈现了全国各地“一片红”的局面,价格由“天价”降到“肉价”,不但没能充分发挥改良本地山羊的作用,而且引发羊价普遍下跌。

1.2 以羊价急速下降为特征的波动(2011—2017 年)

第一次“降温”结束后,羊肉价格又经历了相对平稳、略有上升、复苏并逐渐升温、大幅增长、稳中有升、再到急速增长(2010—2013 年)的阶段。2013—2014 年,羊肉以“羊坚强”、“贵族肉”、“贵羊羊”进入急剧涨价的农产品之列[3],除了社会投资外,国家也加大了扶持力度,羊产业又迎来了“投资热”和“再度养羊热”。2014年,由于羊的“小反刍兽疫”导致价格下降,“养羊热”再度终止,羊产业再次经受了严峻挑战,羊价下跌,活羊市场持续低迷,基础母羊被屠宰,多数养羊场(户)亏损,部分养殖场(户)退出或缩小养殖规模,处于迷茫、困惑、进退两难境地,方兴未艾的养羊业再次受到了严重冲击。羊肉价格以2014 年2 月的67 元/kg 为拐点,跌至2015 年的48 元/kg,直至2016 年下半年止跌、2017 年开始攀升,到2017 年上半年基本达到了盈利线以上。期间尽管有部分从业者转行,但坚持下来的养羊从业者终于走出持续亏损的困扰,迎来盈利曙光[3]。

1.3 以羊价先迅速提升后缓慢下降为特征的波动(2018 年至今)

2018 年开始,养羊业喜获丰收,进入盈利阶段。活羊、羊肉及羊的副产品价格都有大幅提升,养羊业出现了“三度养羊热”。据调查统计,2019 年12 月底活绵羊收购平均价格31.66 元/kg,山羊收购价格达36 元/kg,同比均增长30%左右[3]。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下称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介绍,2019 年12 月份第2 周全国羊肉平均价格79.81 元/kg,同比上涨18.2%,且呈持续上涨趋势[3]。2020 年12 月第二周全国羊肉价格平均为82.66 元/kg,同比上涨3.6%。但随着新冠疫情的流行,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羊肉价格自2021年2 月第3 周的87.73 元/kg 开始下跌,至2021年8 月第3 周,羊肉价格下跌至81.59 元/kg,累计下跌7.0%。2021—2022 年,全国羊肉集贸市场年度平均价格从84.1 元/kg 下降至82.4 元/kg,下降了2.0%;2022 年1—12 月,羊肉集贸市场价格从84.7 元/kg 下降至81.7 元/kg,下降了3.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12 月羊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为81.72 元/kg,到2023年6 月下滑到78.58 元/kg,下降4.0%[4]。目前仍呈下降趋势,是否触底,尚需拭目以待。

2 羊价三次剧烈波动的特征和影响

2.1 疫情是羊价波动的导火索

进入21 世纪,我国羊价3 次波动均由疫情引发:分别是2003 年上半年的“非典”、2013 年的“小反刍兽疫”和2020 年的“新冠”。不论是人的传染病还是羊的传染病,都会造成生产资料、活羊和产品运输不畅、生产加工受阻、消费水平降低,最终导致生产成本上涨、产品价格下降,羊产业利润空间压缩,活羊及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对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2.2 羊价波动价格起伏大

在这3 次羊价剧烈波动中,以波尔山羊“炒种”为特征的波动导致种羊价格由十几万元降到几百元左右,价格变化极大;因羊的“小反刍兽疫”引起的波动导致羊肉价格由2014 年2 月的67 元/kg 降到2015 年底的48 万元/kg,降幅为66%;以人的“新冠”引起的波动导致羊肉价格由2021 年3 月的87.73 元/kg 下降至2023 年6月的78.58 元/kg,下降了11.6%,尽管羊肉下降还没有结束,幅度也不太大,但育肥羊同比下降近40%,对产业造成的威胁也是极大的。

2.3 羊价波动周期相近

纵观21 世纪羊价格的3 次剧烈波动,其波动周期基本一致。一是由低走高,上升周期6 年左右,即由2008 年春节到2014 年春节,价格由16 元/kg 上升到67 元/kg;由2015 年底到2021年春节,价格由48 元/kg 上升到87 元/kg。二是由高走低,下降周期2 年左右,即2014 年春节到2015 年底的22 个月时间,价格由67 元/kg 下降到48 元/kg;由2021 年春节(2 月底)到2023 年6 月的26 个月时间,价格由87.73 元/kg下降78.5 元/kg。价格波动周期的20 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基本是1 只繁殖母羊从出生到下一代出栏的1 个周期,契合生产恢复周期的规律。

2.4 羊价随猪价波动

经查证历史资料,羊价的每次波动都与猪价的波动密切相关,并且是猪价领跑羊价波动,羊价紧随猪价其后。如2013 年底是猪价的高峰期,这与羊价的第一个波峰在2014 年2 月基本相吻合。之后,猪价一蹶不振,直到2019 年8 月才开始上扬,到2020 年3 月达到峰值,尽管这与羊价的高峰期相差1 年时间,但基本走势是一致的。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3 年第27 周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18.98 元/kg,环比涨0.2%,同比低32.9%;羊肉64.32 元/kg,环比跌0.9%,同比降低2.5%。猪肉羊肉价格走势相向,同比均是下降但幅度相差甚远,环比相差不大,由此预测羊价近期可望攀升。

2.5 羊价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

进入21 世纪,养羊业经历了3 次价格剧烈的波动,先是羊肉价格走高,带动母羊存栏量大增,促进肉羊生产供应增加。接着羊肉价格下滑,又造成母羊大量淘汰,导致肉羊生产供应减少进而引发肉价上涨。羊肉价格走高刺激养羊者积极性提高,扩大养殖规模从而增加羊肉供给,供过于求造成肉价下跌,跌到一定程度又打击了养羊者的积极性,造成羊肉供给短缺而肉价提升,形成了羊肉价格周期性变化怪圈。羊肉价格剧烈波动,本质是市场无形之手调节生产和消费,价格杠杆调节产能变化的过程。羊价小范围波动是正常的,但剧烈波动将直接导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严重后果,进而影响羊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大削弱羊产业在满足市场供给、促进个性化消费、安排闲散劳力、稳定脱贫成果、增加人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 羊价剧烈波动形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羊价剧烈波动是由肉羊产业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规模发展缓慢,资源环境约束、养殖成本增加、国外市场冲击、疫病风险加大等原因引起的供求严重不平衡造成的。

3.1 信息不准确

由于羊产业的特殊性,其信息是不准确的,很难测算一定时期的产能,无法指导该时期的生产,这样必定难以预判生产结果,只能任凭羊价波动。羊产业的信息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数据不准确。①由于养羊的散户多,统计工作难到位,养羊户上报不及时导致实际生产数量与上报数量不一致,或出入很大;②考虑环保、税收等政策要求,不能如实上报生产数据,导致基础数量不准确,是预判产能失误的主要原因。二是羊的分类不明确。①羊有山羊和绵羊之分,其产能完全不同;即使同为绵羊或山羊,但其品种不同,产能也是不一样的。②同一品种的羊,又有羔羊、后备羊、怀孕羊和产羔羊不同阶段之分,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同生长阶段的羊产能也是不一样的。

3.2 生产盲目性

盲目生产会导致羊的产能大起大落,羊价剧烈波动。一是在羊的市场行情看好的前提下,有很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养羊业中,这些投资者投机钻营,“财大气粗”,不调查、不研究,也不听行业内人士的劝阻,凭自己的“经验”盲目进入市场,或跟风进入行业,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开始扩张时引种贵、生产成本高,而待产品问世时,羊价下滑,效益不佳或严重亏本,“一哄而上,不期而下”,不得不退出行业。二是部分长期从业者只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不会分析研究羊产业生产规律,行情好时盲目扩大再生产,待行情差时全部抛出,养殖量不稳定。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员、资金和土地向城市流动,许多人弃羊务工或经商,减少了羊的养殖量。

3.3 消费量不确定

随着羊肉高蛋白、低脂肪、绿色、安全的特性被认可和消费理念的升级,羊肉的消费时空在扩大,表现为消费时间由冬春向一年四季延伸,消费地域由北方地区向全国各地扩张。但是羊肉的消费有其特殊性:一是羊肉是以户外聚集性消费为主的肉食品,如发生疫情、天气持续不良,不能聚集,会影响其消费。二是羊肉是中高档肉食品,收入不高的消费群体难以负担开支,目前普遍收入偏低,降低了羊肉消费量。三是部分人对消费羊肉风味不习惯,减少了消费者。四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农民由羊肉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更加注意营养平衡和保健,注重肉类多样化和个性化,羊肉消费量上升。多种情况致使消费量不确定,忽多忽少,也会导致羊价波动。

3.4 组织不协调

羊的产业链涉及养殖、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在养殖环节,基本是以“小规模、大群体”散养户形式存在,他们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没有预测能力和预见性,不会随着市场变化而调节产能,凭自我意识养殖,对羊价没有话语权,只能随肉羊价格的涨跌而盲目扩张或恐慌性退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但收益不稳定,而且也导致市场羊肉的供应量难以预测。在加工和销售环节,加工经营企业只负责将养殖户的羊收购、加工和销售,与养羊户只是买卖的市场经济关系,没有利益机制约束,更没有保护养羊户积极性的义务,全产业链不同环节各行其事,互不干涉,不协调,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结协作抗御市场风险从而避免羊价大起大落。

3.5 不确定因素

羊价的剧烈波动,除供求关系引发外,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一是近年来发生的传染病造成运输受阻、销售不畅、消费不足,导致羊价下滑。二是自然灾害导致牧草或作物秸秆量减少,饲料贮备不足,造成当年基础母羊存栏减少,次年羊价攀升。三是进口羊肉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2023 年以来,羊价持续下跌,但中国海关畜产品贸易数据显示,2023 年1—5 月,我国累计进口羊肉18.62 万t,同比增长12.97%。进口羊肉平均到岸价格为29.38 元/kg,同比下跌26.09%。进口羊肉量增价跌,进一步推动国内羊肉价格下跌[5]。四是羊肉在我国是小宗肉品,2022 年产量只有525 万t,只占当年猪肉产量的9.47%、禽肉产量的21.49%,所以只要生猪或家禽产业的发展有“风吹草动”,必定导致羊价振荡。

4 羊价剧烈波动规避措施

4.1 建立预警机制

4.1.1 强化统计工作

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科学研判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此要充分发挥现有统计部门和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的作用,做到月、季、半年、年终登记,并及时逐级上报。细化羊产业统计范围,将涉及产业发展的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不定期开展复查、抽查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后按 《统计法》 做出相应处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的6 月30 日、12 月31 日分别组织开展畜牧业发展普查,为政府和养殖从业者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4.1.2 建立申报机制

养殖企业是数据产生的主体。要发挥各级畜牧业协会的作用,架起从业者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组织指导从业者自觉定期申报畜牧业生产情况,反映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4.1.3 加强分析研究

由各级畜牧业预警中心定期组织行业内专家,根据各方面搜集的数据,结合各自调研的情况,纵观国内外羊产业发展动态、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社会消费情况,分析研究羊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作出精准判断并出具报告,上报业务主管部门为决策提供依据,下发从业者以引导生产,调整生产规模。

4.1.4 运用信息引导

作为养羊从业者,脚踏实地的养好羊是第一要务,但应特别注重国家政策的导向、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的动态,特别是公布的通告、信息,可起到“晴雨表”或“报警器”的作用,从业者要据此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生产规划和产品结构,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需要,提供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此外,还要关心羊产品行情、饲料价格变化、相关产业趋势,探讨摸索羊产业发展规律、羊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情况,综合分析搜集到的信息,据此及早调整羊群规模,规避羊价大起大落的风险,提升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2 发展肉羊组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合作组织是抗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是建设家庭牧场。发挥家庭牧场规模适度、积极性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的优势,以相对稳定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供应市场,平抑羊价。二是成立养羊协会、养羊合作社等民间组织,遵循自愿的原则将一定区域内一定数量的散养户组织起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模式,以这种组织形式争取话语权,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争取组织成员利益最大化。三是延伸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链,形成企业、合作社组织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养殖、加工和组织协同发展的氛围,促进羊产业稳定发展。四是构建产业化体系。建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供加销贮存运一体化并辅之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产业化体系,提升产业链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供应能力和水平,推动全产业链的稳步发展。

4.3 实施标准化养殖

保持养羊业持续稳定发展是避免羊价剧烈波动的主要措施。为此,要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建设羊舍,引进优良品种,严格改良配种,完善落实制度和配套设施设备,科学饲养管理,执行免疫程序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管理有方的标准化养羊模式。标准化养羊既可保证市场的有效供给,又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还能有力控制羊传染病的发生,是发展现代养羊的主要模式和成功做法。

4.4 加大扶持力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羊肉户外聚集性消费遇冷,导致消费市场缩减。但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4],羊肉对猪肉替代效应的减弱,居民羊肉市场需求增长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羊价持续下滑,从业者养羊积极性降低,或转行或压缩养羊规模。为此,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养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策支持。金融单位要用足用好信贷资源,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拓宽养羊业贷款抵(质)押范围。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电力等部门要积极安排新建羊场需用地指标,用电用水优先保障[6]。二是资金支持。统筹省市相关资金支持羊产业发展,支持绿色羊肉和饲草基地建设[7]。积极引入国债资金,加大对家庭牧场建设、牧草种植的支持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提高使用效率。三是人才支撑。依托科研院所,大力引进高端专业人才,从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提供智力保障[7]。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创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四是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各类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培训、农业开发、基础建设等资金向羊产业倾斜,大力争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项目,支持标准化示范养殖,推动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5 小结

近二十余年来,中国的养羊业历经3 次价格起伏和市场调整,在现存养殖场户中初步形成了具有规模性、规范性的养殖模式,生产、加工、销售等市场主体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市场行情起伏的承载能力正在逐步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扶持政策和科技的不断创新,必然推动我国养羊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养羊羊肉山羊
“扒羊肉”
环球时报(2022-09-28)2022-09-28 17:18:57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46
夏季养羊八注意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夏季如何让山羊增膘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50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美食(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冬补一宝 羊肉
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山羊受骗
聪明的山羊
羊肉宴引发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