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志宏
2023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在北京成立。早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事关高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并清晰界定了学生发展指导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在一系列文件的指引下,近年来各地各校开展了多样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创新了生涯發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综观我国高中生现状,我们不禁自问: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多少高中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又有多少人能够自主安排当下的学习、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为什么不少地区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在笔者看来,这反映的是管理者大多立足于学校视角,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以学生为出发点,基于他们的需要提供综合的教育服务。
各地各校重视的依然是分数,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即便有,似乎也只聚焦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发展指导等工作间的关系是割裂的。学校的综合发展指导工作须着眼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非学校层面的各类“成绩”。
这要求学校建设融生涯发展、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指导体系,站在学生视角建构课程、开发项目,解决普遍性问题并提供个性化辅导。具体而言,应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引领其明晰未来发展目标,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避免因学业压力而陷入长久的负性情绪,自主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容自信地实现个人目标。
即便学校不能建设一支专职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教师也应尽可能做到从多个维度指导学生。新高考和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教师应帮助他们了解各学科特点,明晰选科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基于兴趣和价值观探索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保持动态调整的观念。学生可由此制定学业规划,在利用这一规划记录、反思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兴趣和个人特长,逐渐明确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教育者应不断响应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借由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等契机,助力每一名学生挖掘内在优势,增强成长自信,走向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