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于老凤声

2024-04-02 12:04杨阿敏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珠帘申报舞台

杨阿敏

京剧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宝森先生十五岁时初次赴上海演出,连演三月,一炮而红。在此期间,共演出了三十余出不同的剧目。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发展繁荣今天的戏曲事业,或许有所启发。

杨宝森,字钟秀,1909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8岁开始学戏。其为名旦杨朶仙(名桂云)之孙,杨小朶之侄,杨宝忠之堂弟。幼年时为其祖父特别钟爱,拟命其学旦行,且亲自教授,杨宝森不愿。杨朶仙以其志不可夺,于是为其延师学习老生。几年后,其已能演数十出戏。11岁时杨宝森第一次公演,唱的是京剧《朱砂痣》。当时俞振庭成立斌庆社不久,屡有亏损,杨宝森在该社出演后,营业额竟然大增,故而人们称之为“神童”。1924年,15岁的杨宝森被更新舞台特聘,初次到上海演出。

先声夺人

在杨宝森到上海之前十多天,更新舞台即在《申报》上发布广告,宣传特聘杨宝森到上海献艺的消息。1924年5月24日为杨宝森在沪首演日期,5月12日的《申报》即有广告云:“更新舞台,开设在新垃圾桥北开封路口。特聘京都初次到申真正谭派唯一须生杨宝森。须生以谭派最受欢迎,亦最有时誉,然学谭而真能升堂入室者,殊寥寥无几。杨宝森艺员向在京中献技,声调之抑扬,神情之静穆,台步之稳练,气度之从容,久为法家赞许,谓其深得谭氏神髓。本舞台钦慕其名,央友教聘,现接专电,已允南来。一曲高歌,不同凡响,请诸君于登台日静聆之,当知言之非妄也。”此处标榜杨宝森为“真正谭派唯一须生”固然是广告宣传的夸大之语,但由此也可知杨宝森学习的是谭派艺术。正所谓“无生不学谭”,谭鑫培开创的京剧谭派艺术,是所有学习老生的人研习模仿的对象。至于“杨派”,那是杨宝森学成之后,自成一家,才为他人所称。

据5月18日的梅花馆主《梨讯小志》记载,更新舞台内部装修业已工竣,预计19日正式开幕,杨宝森已于13日动身,大约19日可以到沪。除更新舞台的广告之外,还有文章宣传。5月22日,《申报》刊登署名安诗的《杨宝森登台在迩》云:“杨宝森年才十七(按:年龄有误,实为15岁),为宝忠堂弟,其艺远胜于乃兄,二年前名即与谭富英、马连良齐。客岁不佞在京,尝屡聆其雅奏,时杨与五龄童同台,杨演大轴,五演倒第四。后杨应新明约,继富英为绿牡丹配戏,又聆其《汾河湾》《探母》等数剧,唱做俱佳,无懈可击,与绿为配,可称璧合珠联。后绿来沪,本拟与杨俱,因包银问题不能妥洽,乃作罢,另带宝忠同来。今宝森以千四百金应更新聘,不日登台,有谭迷者,可一过戏瘾矣。”这些宣传很有必要。杨宝森初次来上海,尚且年少,没有什么知名度,若无相关介绍,难以引起观众注意。表扬或许有些夸张之处,但至少让观众获得一些认识,了解演员的一些信息。

一炮而红

5月24日夜,杨宝森在更新舞台演出《定军山》。夜戏价目为:月楼优厅一元,特厢特厅七角,头厢头厅五角,二厢二厅二角。当天的报纸有预告文章,滨湖生《杨宝森今晚登台》云:“杨宝森能剧甚多,尤以《定军山》《南阳关》《珠廉寨》《探母》《失街亭》《骂曹》等为最工。此次应更新舞台之聘,来沪献技。宝森扮相超逸,台步稳练,酷似小余,故都门有小余叔岩之称。惜年齿尚稚,童嗓尚未尽除,然终较诸一般哑嗓为痛快,倘再加以学力,前途未可量也。现择于今晚登台演《定軍山》,与沪人士初次晤面也。”

《申报》5月26日刊发了观看杨宝森在更新舞台演出《定军山》的剧评,似渊《更新第一日顾曲记》云:“杨宝森昨在更新打泡,剧目为《定军山》,座客八时已满,并添台座数排,平时荒凉寂寞之开封路,一变而为车水马龙之地矣。宝森去黄忠,英资毕露,台步稳练,白口清脆,武打紧凑,亮相有神,二六快板,饶有谭味,四通鼓各具身段,定计时做作细腻云。”这样及时的反馈,无论是对于演员,还是对剧院管理者都很重要,他们可以及时了解观众的反应,以便进一步安排演出。

此后《申报》陆续刊发了不少剧评,对于人们了解当日演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如梅花馆主《杨宝森王芸芳之〈四郞探母〉》、迟云《杨宝森之〈南阳关〉》、奔郑《杨宝森之〈南阳关〉》、奇邺《杨宝森之〈汾河湾〉》、秣陵秋蓼《杨宝森之〈辕门斩子〉》、运荪《杨宝森之〈南阳关〉》、薄荪《杨宝森之〈四郞探母〉》、松庐《杨宝森王芸芳之〈打渔杀家〉》、梦飞《杨宝森之〈探母〉》、老猫《杨宝森之〈碰碑〉》、澄江李冰《杨宝森之〈珠帘寨〉》、梦游《杨宝森之〈打鱼杀家〉》、白《杨宝森之〈空城计〉》、情素《杨宝森之〈捉放曹〉〈空城计〉》、笔花《杨宝森之〈空城计〉》《杨宝森之〈四郎探母〉》、秋蓼《杨宝森之〈定军山〉》、清芬《杨宝森之〈珠帘寨〉》、冰《杨宝森之〈卖马〉》。出现如此多的剧评文章,也可见杨宝森在上海演出确受观众追捧。

舞台表演转瞬即逝,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记录,我们无从得知当日之盛况。幸好还有这些剧评文章,记录了其表演与演唱的细节,我们可借此想象一二。如笔花《杨宝森之〈四郎探母〉》云:“杨宝森之《四郎探母》,坐宫一段西皮,唱来极其平稳。表白一段,说到‘杨延辉三字时,两旁窥探无人,声音方敢由低而高,表情亦总算细致。听主公猜测心事一段,神气白口,亦颇佳妙。表叙家园一段,唱工神气,隐有一种声泪俱下之慷慨,几处行腔运调之卖头,非常婉转如意。”

能剧甚多

杨宝森在沪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每天演双出。自5月31日起,基本为日戏一出,夜戏一出,每天两出,连续两个月。这种演出频率,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正是这种频繁的舞台锻炼,造就了前辈大师的杰出技艺。

杨宝森虽然年少,但能戏不少,自第一晚演出《定军山》之后,相继演出的剧目有《黄金台》《四郞探母》《失空斩》《庆顶珠》《汾河湾》《南天门》《珠帘寨》《秦琼卖马》《南阳关》《击鼓骂曹》《琼林宴》《乌龙院》《新八蜡庙》《捉放曹》《硃砂痣》《白虎堂》《辕门斩子》《托兆碰碑》《上天台》《黑水国》《奇冤报》《李陵碑》《天雷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金枪传》《断密涧》《阳平关》《洪羊洞》《秦琼卖马》《游龙戏凤》等30余出。15岁的杨宝森即能演出30余出京剧,不能不让人惊叹!这些剧目,今日大多依然在舞台上演,是京剧的常演剧目。

上述列举的剧目主要是传统戏,其间,杨宝森也参加了更新舞台新排的剧目《飞龙传》的演出。7月25日晚7时,更新舞台开始夜演《飞龙传》。据《申报》7月25日刊登的《更新今夜开演〈飞龙传〉》介绍:“更新舞台新排《飞龙传》系取材有清乾隆间吴璇所著原本,酌加穿插而成,与现时坊间流行本迥不相同。又经该舞台各艺员悉心研究,预备三个多月工夫,始克编成。脚本剧中情节完美,人物支配得宜,各种机关布景又煞费苦心。如第一场之太极图,中间数场之梦境,御勾栏试宝,锁金桥木笼中匡胤失踪,末场之火景,均属新奇花样,变化莫测。现布置完备,定于今夜起演,一般喜观新剧者,又可一新耳目也。”头本《飞龙传》主要情节是赤须龙下凡,赵匡胤出世。杨宝森在其中饰演北汉主,其声悦耳。25日之后,更新舞台每天晚上基本都在演出《飞龙传》。

除正常的营业戏之外,杨宝森在上海时还参与了一些义演。5月30日,其参演上海伶界联合会第七次会戏,演出剧目为《珠帘寨》。上海伶界联合会拟恢复榛苓学校,特于30日午后在新舞台举行第七次会戏,十一班男女合演佳剧,楼上楼下座客拥挤异常,价目最高数大洋三元。杨宝森参加四演全本《珠帘寨》,与王斌芬、五龄童、吴铁菴一起扮李克用,何雅秋、刘兰秋饰二皇娘,张国斌、高百岁扮程敬思,李桂芳、赵柬升饰大太保,李瑞亭扮周德威,薛兰芬、孙庆芬饰大皇娘,孙少堂、李春棠扮老军,王斌芬等之唱做均美,老军亦甚有趣味。

杨宝森还参与了江西水灾义赈。江西水灾义赈会敦请律和票房诸友,借座更新舞台,演戏助赈。杨宝森参加演出的戏目,8月9日晚为《珠帘寨》,10日晚为《武家坡》。据8月9日《申报》之《更新舞台今明晚演筹赈戏》云:“九江商埠督办、前江西省长陶家瑶,因悯赣省水灾哀民无告,特于初九、初十(即今明两夜),假座闸北更新舞台筹款赈济。并商请律和票房诸票友登台会串,更由其四公子于第二晚特演《四郎探母》,该台艺员黄玉麟、杨宝森则每晚各演拿手好戏,以翼多得剧资,悉数充赈云。”这种形式的演出,在民国时代颇为常见。

临别纪念

不论来去,杨宝森的动态都是先通过报纸透露出来。6月13日《申报》载梅花馆主《梨园丛讯》云:“杨宝森隶更新,顾曲者无论内外行咸欢迎,台主为迎合顾客心理计,拟于合同满后(原订二个月),要求续订半年。惟宝森以天气渐热,亟思于期满回京,俾资休养,能否允诺,须至期再作定奪云。”一个月后,7月16日,梅花馆主《梨园新讯》云:“杨宝森合同将满,台主挽留甚力。惟宝森以祖母屡次函促返京,因之不能续唱。期满后决计北上,不再蝉联云。”7月20日《申报》之《歌场小志》云:“杨宝森更新舞台,订合同两月,二十日满期。期满后,照例唱义务戏三天。北上何日,尚未确定云。四马路某唱戏机公司,邀杨宝森唱剧盘,以条件不合作罢。”实际上3天之后,杨宝森并未离沪北上,而是继续在更新舞台演出。报纸上再三刊载杨宝森合同到期,将要离开的消息,或许有营销宣传的目的在其中,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杨宝森即将离开上海,可以观看演出的机会不多了,提醒观众及时购票观赏。

之后,杨宝森在更新舞台继续演出一个月,方才真正离开上海。但是8月8日,梅花馆主《菊部琐闻》云:“更新舞台新聘就杨瑞亭之武生,昨日抵沪,下星期登台。杨宝森唱至二十一日满期不再蝉联,二十四日止辍演,二十五日即启程北上云。”8月24日《申报》有《杨宝森去沪在即》:“更新舞台谭派正宗须生杨宝森,登台以来,颇为观众所赞许,咸谓后起人材,得未曾有。兹闻合同期满,唱过临别纪念戏,即行北返。嗣以各方去函该台,纷纷挽留。该台即商允杨再演二天,以慰沪人渴念。星期日日夜登台,均演双出好戏,日为《武家坡》《珠帘寨》,夜为《定军山》《汾河湾》。二十五夜演《游龙戏凤》《全本四郎探母》,杨来沪后,从未演过《游龙戏凤》,此为第一次。过此两天,即行北上,不再逗留,爱听杨之好戏者,毋错过此机会也。”杨宝森于8月25日期满辍演,9月2日乘新铭轮北上。临别数日,开封路上,车水马龙,热闹异常。最后一晚的《探母回令》,上座尤多。台上陈列银鼎、古瓶、绣画、花篮、巨匾殆满,其盛况可知。足见杨宝森之艺实有惊人处,方能拥趸如此之多。

杨宝森此次在上海演出大获成功,但连续3个月的高强度表演,也损害了他的身体。第二年春天,杨宝森即嗓音渐倒,自是不常演出。虽说倒仓一关,戏曲演员几乎都会遇到,但他本以唱工见长,嗓音受损也影响了其后的发展。因此,杨宝森在上海的初次演出,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珠帘申报舞台
夜已深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卷珠帘主题变奏曲
卷珠帘:美人潋滟
卷上珠帘 不如你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