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酒尊

2024-04-02 12:04岳洪彬
中华瑰宝 2024年3期
关键词:兽面铜器殷墟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容礼器中,青铜酒器的数量最多,其中各种形制的青铜酒尊最有代表性,也最具特色。

商人善饮,周人重食,是大家共认的常识,也已得到殷墟考古发掘资料的证实。在殷墟发掘的众多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非妇好墓莫属。

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已出土19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骨牙雕刻制品,其中铜器铭文和玉、石器刻铭有11种,以铭“妇好”者为大宗。结合随葬器物的形制特征、墓葬的层位关系、大量具铭“妇好”的器物以及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发掘者认为妇好墓属殷墟文化第二期,应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妇好死于武丁晚期,庙号为“辛”,即乙辛周祭祀谱中武丁3个法定配偶之一的“妣辛”,妇好墓出土的一对大型方鼎上的“司母辛”铭文可为之证。如妇好墓一般能确切断定墓主人和墓葬年代的商墓,在殷墟考古发掘史上还是第一次。

妇好墓中除随葬755件精美绝伦的玉器和大量精致的骨、牙雕刻艺术品外,所出土的460余件青铜器,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花纹,都别具匠心、美轮美奂。按出土青铜器的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生活用具、马器和杂器等,单青铜容礼器一项就有210件(套),占出土青铜器总数的44.8%。其中,青铜酒器数量最多,有156件,占出土青铜容礼器总数的74%以上。商人尚饮程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酒器中,各种形制的青铜酒尊最有代表性,也最具特色。其中有方尊3件,圆尊5件,仿牲的鸮尊2件。这些酒尊均为盛酒或调制高级酒品(如鬯酒)的器具。

青铜方尊

在商周青铜器中,方形器数量较少,规格通常较高,所代表的墓主人的地位也相应较为尊贵。究其原因,应与方形器铸造难度大、成品率低、不可多得有关。妇好墓出土3件方尊,形体硕大,为殷墟墓葬考古所仅见。其中一件铭“妇好”,另两件形制相同,皆铭“后母癸”。

“妇好”方尊,编号为“小屯M5:792”,器口长35.5厘米,宽33厘米,通高43厘米,重25.2千克,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尊口呈近方形,口沿外侈,束颈,广折肩,腹部内收,平底,下接高圈足。圈足上部四面中部各有一长方形小孔,应是铸造时预置的泥蕊撑所留下的缺口。器体四角和四面正中,均置有扉棱,圈足上也有与器体相对应的扉棱。肩部四面中部皆置一突起的兽头,四角各置一只立体神鸟,鸟首向外,钩喙,竖耳,短翅长尾,作伏卧状。器口以下饰蕉叶纹,器腹四面和圈足上均饰兽面纹。器腹内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该方尊应是妇好自做器。

“后母癸”大方尊,共两件,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均相同,应是一对,分别编号为“小屯M5:806”和“小屯M5:868”,现均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器口略近方形,口外侈,束颈,广折肩,平底,高圈足呈覆斗形。圈足上端四面中部各留有一个“十”字形孔。器体四角和器腹四面中部均置扉棱,圈足上也置与器腹相对应的扉棱。器口下饰蕉叶纹,颈下部四面均饰对称夔纹,肩部四面正中各铸一只怪兽,一头双身,兽头突起,身尾似龙形。器腹四面皆饰大兽面纹,眉尖翘起浮于器表。圈足四面亦饰与器腹相似的兽面纹。其中,806号方尊口长37.5厘米,宽37厘米,通高55.6厘米,重约31千克;868号方尊口长37.5厘米,宽36.9厘米,通高56厘米,重32千克。两尊器腹内底中部均有铭“后母癸”四字。郑振香先生认为,此处的“后”为后字正书,与“司”不同;同时认为“后母”为生称,“后”是身份,“母”是妇好的字。这两件方尊是妇好生前为日名为“癸”者所做的祭器,不知为何,器铸好后没有随死者安葬,而是在妇好死后,被其后人埋入妇好自己的墓中。

青铜圆尊

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青铜器是圆形铜器。如殷墟出土的铜觚,圆形者近500件,方形者不足20件;扁圓形爵亦达500件之多,方形爵尚不足10件。可见方形器和圆形器在数量上差别之巨。妇好墓共出土5件圆尊,其中两件铭“司母”,两件铭“子束泉”,另有一件无铭圆尊。

“司母”圆尊,亦出土2件,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均相同,亦应为一对,分别编号“小屯M5:793”和“小屯M5:867”,现皆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器口呈圆形,侈口,束颈,口下饰蕉叶纹环颈一周,下接夔纹。折肩,肩部铸有3个兽头,兽头之间均置3条短扉棱,兽头两侧饰对称夔纹。下腹略收,底外鼓,腹部饰兽面纹3组,均置扉棱6条,其中3条为兽面鼻梁。高圈足,圈足上端有两周凸弦纹及“十”字孔,足亦饰兽面纹3组,与腹相对饰扉棱6条,其中3条为兽面鼻梁。每组兽面两侧各饰一倒夔补空。两器均在口下内壁铸铭“司母”3个字。其中,793号圆尊口径41厘米,通高47厘米,重23千克;867号圆尊口径41.6厘米,通高46.7厘米,重23.5千克。

妇好墓共出土26件铭“司母”的青铜容礼器,不仅器形硕大,铸造精良,且组合上可与铭“妇好”的铜器相互补,是妇好墓出土铜器群中仅次于“妇好”组的一组重要铜器。“司”指王宫中的女官,掌管宫中祭祀;“”作名词时指兔牲,作动词时指用兔牲以祭祀;“母指某种女人之专称,其职务与祭祀有关。因此,“司母”是殷代管理兔牲的女官之专称。其身份与“妇好”相当,但权力地位低于妇好,究其具体身份,目前无从论断。发掘者认为,“母”可能是妇好的字,“司母”组铜器可能是妇好的母族为她所做的祭器。

“子束泉”圆尊共两件,为一对,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基本相同,分别编号“小屯M5:320”和“小屯M5:318”。尊口呈圆形,外侈,肩部较为平整,长束颈,鼓腹内收,高圈足。圈足上部有3个小方孔,应是铸造时加泥蕊撑所留。颈部饰12组蕉叶纹,下饰夔纹3组,每组两夔,夔首相对,呈带状环颈一周。肩部置3个小兽头,并以3个短扉棱隔开。腹部和圈足均各饰3组兽面纹,以扉棱为兽面鼻梁。其中,320号圆尊口径31厘米,通高33.2厘米,重8.1千克;318号圆尊口径31厘米,通高32.5厘米,重8.5千克。两尊的器腹内底中部均铭有“子束泉”3个字。“子”本为商王族姓,此处或指“儿子”,抑或“子方”之“子”;“束”为徽号;“泉”或指器主名,“束泉”应是人名。商王武丁多子,名“子某”者多为武丁的儿子,为多子族。若此处的“子”为多子族之一,则“子束泉”就是妇好的子辈。妇好墓所出“束泉”组铜器,形制较小,铸造亦较粗糙,显然“束泉”的地位较低。据发掘者推测,这对“子束泉”圆尊应是妇好生前“束泉”献与妇好或殷王室的铜礼器。

仿牲酒尊

晚商时期铜尊的造型最为多样,除上述方尊和圆尊外,还有大量仿牲酒尊,如殷墟“亚长”牛尊、凤鸟尊,湖南所出虎尊、象尊、豕尊、犀尊和四羊方尊,以及海外收藏的双羊尊等,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妇好墓所出鸮尊,堪为商代仿牲酒尊的代表。

“妇好”鸮尊共两件,为一对,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均大致相同,分别编号“小屯M5:784”和“小屯M5:785”。整体作站立鸮形,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微敛,两足粗壮有力,四爪着地,与下垂尾部构成3个稳定支撑点,给人沉稳之感,亦生动传神,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鸮首后开一半圆形口,并配有一盖子,盖上铸一立鸟、一夔龙兼做盖钮,盖面以兽面纹填充,盖下有内折口,可与盖口相衔接。半圆形口出向下颈背处置一鋬,鋬顶端靠近半圆形口处饰有一兽头浮雕,鸮面中部及胸部各置一条扉棱。整件器物主纹高出器面,并以阴线刻纹相辅。冠角处呈回勾状,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啄表面饰以蝉纹,颈部两侧均饰一身双首的大夔纹,其形怪异,一夔首朝下,另一夔首朝上,两夔首相对,足前伸。颈后饰有一大兽面纹,背后鋬内饰一大鸮纹,圆眼尖啄,作飞翔状。腹中部饰一大蝉纹,蝉头向上,两侧饰卷曲长蛇为双翅,菱形纹填充蛇身。两器均在器口内壁铸阴文“妇好”二字。其中,784号鸮尊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通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重16.7千克;785号鸮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46.3厘米,口长径16厘米,重16千克。商周时期凤鸟形尊并不少见,但像这对“妇好”鸮尊形体近半米高,铸造如此精良,装饰花纹如此复杂,极为罕见。

商周铜器中常见成对出现者,如妇好墓随葬的“司母辛”大方鼎、“妇好”封顶盉、“妇好”长方扁足鼎、“妇好”小圆鼎、“妇好”细高柱足鼎、“妇好”小型柱足鼎、“妇好”小型簋、“妇好”方彝、“后母癸”方尊、“司母”圆尊、“子束泉”圆尊、“妇好”鸮尊、“司母辛”四足觥、“妇好”圈足觥、“司母”方壶、“妇好”扁圆壶、“妇好”瓿、提梁卣、“婦好”方罍、“司母”大圆斝、“亚其”大圆斝等30余组铜器,均成对出土。成对者形制、装饰花纹、器物大小和铭文基本相同。这些都是商周时期高级贵族丧葬礼仪的规制,也有学者称其为“偶数同形”现象。

妇好墓出土的“妇好”方尊、“后母癸”方尊、“司母”圆尊、“子束泉”圆尊和“妇好”鸮尊等9件大型尊形酒器,无论从造型上还是装饰花纹上,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与同出的“司母辛”大方鼎、“司母辛”四足觥、“妇好”三联甗、“妇好”大方斝和“妇好”偶方彝等,均为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的代表。2017年3月美国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举办的“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拍卖会上,曾拍出4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有方尊、方罍、圆瓿和四足牛觥,其中青铜兽面纹方尊,高52.4厘米,其器形大小和精美程度均不及“后母癸”方尊,但却拍出3700多万美元(约合2.66亿元人民币)的高价,4件晚商铜器总成交额约8.77亿元人民币,创下了迄今为止青铜器拍卖的最高价格。商代青铜容礼器在全世界的社会认可度之高可见一斑。

青铜尊形器是商周时期规格较高的一种盛酒和调酒器具,以方形和圆形为基础器形,晚商和西周时期衍生出大量仿动物造型的尊形酒器。到东周秦汉以后,青铜酒尊逐渐被漆木器的酒樽所取代,汉魏时期墓葬所出陶樽多为仿漆木器的明器。无论商周还是秦汉、唐宋,酒尊(或樽)在酒器这个群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兽面铜器殷墟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铜婚
殷墟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