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汉全(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及早、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对于指导治疗、控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花费时间长、技术要求高、无法直接反映病原体感染程度和机体炎症反应程度等。相关报道[2]称,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且可以重复多次检测,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预后。然而,目前对于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仍存在一些争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取血常规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就其临床应用价值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做随机分组处理,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最低值25岁,最高值65岁,平均(40.33±5.45)岁,统计感染累及脏器系统,胃肠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占比为13∶12∶8∶10∶7。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最低值24岁,最高值66岁,平均(40.32±5.48)岁,统计感染累及脏器系统,胃肠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占比为11∶13∶8∶11∶7。以上两组基线信息相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感染性疾病[3]诊断患者;血液标本无污染的患者;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未完成研究,中途退出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实施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具体操作如下:医务人员在消毒后选择适当的静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采集患者适量的静脉血。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需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一般将血液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全血计数和细胞分类,另一份用于血液生化检验。使用的仪器:希森美康XN-10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其标本时,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仪器性能的稳定性,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观察组:本组实施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具体操作如下:从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中,取适量的1滴血液滴于玻片上涂片。染色方法为Wright染色。按照染色剂的用法和指导书的要求,将制备好的血液涂片浸泡在染色液中一定的时间,使细胞质和细胞核染色。染色后,用蒸馏水对血液涂片进行清洗,去除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将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或用低温吹风机吹干。将干燥的血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低倍和油镜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毒性变化,以及血小板的形态,评估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如有必要,还可以计算细胞比例。根据对细胞形态的观察和评估,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可能的疾病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计算两组检出情况,包括阳性率、灵敏度。②计算两组各细胞形态检出率,包括细胞形态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③统计两组白细胞异常形态改变,包括白细胞毒性变化、异形淋巴细胞。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所统计的阳性率、灵敏度、各细胞形态检出率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中,均以(%)表达,通过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达,通过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检出情况 观察组阳性率、灵敏度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出情况比较[n(%)]
2.2 对比两组各项血细胞形态检出率 经对各细胞形态进行检测,观察组细胞形态正常检出率、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淋巴细胞检出率、中性粒细胞检出率、单核细胞检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血细胞形态检出率比较[n(%)]
2.3 对比两组白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检出率 观察组白细胞毒性变化、异形淋巴细胞检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白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检出率比较[n(%)]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及早、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常规检验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4]。然而,血常规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是比较宽泛的指标,无法提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信息,无法直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种类[5]。其次,血常规检验不能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况,仅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参考指标,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此外,血常规检验结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使用、其他疾病的存在等,可能导致结果的误判[6]。为了弥补血常规检验的不足,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应运而生。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7-8]。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阳性率、灵敏度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首先,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各类细胞形态特征。在感染性疾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细胞数量的变化、形态的改变以及异常细胞的出现[9]。通过对外周血液中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相比之下,常规血液生化检查主要关注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无法直接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因此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10]。其次,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以对细胞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表现不同,通过对细胞分类和计数,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病情和发展趋势[11]。例如,在病毒感染中,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而在细菌感染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通过对细胞分类和计数的观察,可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而在常规血液生化检查中,很难对细胞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计数,因此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此外,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还可以观察细胞内的变化,如细胞内包涵体、核仁、细胞质内异常沉积物等[1]。这些细胞内的变化往往与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细胞内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相比之下,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很难观察和评估细胞内的变化,因此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诊断信息。经对各细胞形态进行检测,观察组细胞形态正常检出率、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淋巴细胞检出率、中性粒细胞检出率、单核细胞检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细胞形态正常检出率更高,是由于该检验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和评估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显微镜下对血液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核染色质和胞质的细节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细胞形态异常,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更高,是因为感染性疾病会引起体内的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感染性疾病中,机体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物质能够促使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物质,从而增加了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的检出率。淋巴细胞检出率更高是由于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感染性疾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导致淋巴细胞的增加。此外,淋巴细胞具有识别和清除感染病原体的功能,在感染性疾病中,机体会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因此淋巴细胞的检出率也会相应增加。中性粒细胞检出率更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中性粒细胞是机体主要的炎症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在感染性疾病中,机体会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应对病原体的入侵,因此中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也会相应增加。单核细胞检出率更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会引起机体的单核细胞系统的激活。单核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吞噬和抗炎作用,可以清除机体内的病原体和炎症介质。在感染性疾病中,机体会产生更多的单核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因此单核细胞的检出率也会相应增加。此外,观察组白细胞毒性变化、异形淋巴细胞检出率呈更高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是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在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导致白细胞数量和类型发生变化。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可以观察并鉴定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如核形态发生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等,这些形态学改变可以为感染性疾病的判断和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异形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在感染性疾病中也呈更高水平。异形淋巴细胞是指在外周血中出现的不同于正常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在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激活会导致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功能改变,从而出现异形淋巴细胞[12]。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到这些异形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常规血液生化检查更高的应用价值。其阳性率、灵敏度呈更高水平,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形态的变化,可以提供更详细、直观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指导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