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54)
相关调查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大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出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等典型精神症状,比普通时期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更高,其中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容易受到影响[1]。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作为抗疫主力军,纷纷投入到抗疫阻击战中,多数大型医疗机构的招录工作日程延后、停滞,也有很多单位直接取消了本年度的招聘计划[2]。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在遭遇困境后或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否对其进行顺利处理的能力,心理弹性的表现通常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3]。现本次研究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的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的大五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向其发放SCL-90问卷,该组共发放问卷254份,有效回收230份,回收率为90.55%(230/254)。
1.2 方法 全部医学生均接受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的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①SCL-90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取五级评分法,得分为0-4分,0分为无,4分为严重,总分0-360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心理健康状况越差。②CD-RISC量表包括25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克特氏5点评分法,得分在0-4分之间,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SCL-90评分对比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相比,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SCL-90评分对比(±s,分)
表1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SCL-90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 精神病性其他总分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 2301.45±0.21 1.56±0.50 1.61±0.42 1.53±0.52 1.36±0.45 1.41±0.54 1.29±0.50 1.42±0.45 1.31±0.41 2.31±0.33 122.23±34.58全国常模2001.35±0.23 1.29±0.30 1.41±0.34 1.32±0.40 1.23±0.36 1.36±0.54 1.02±0.49 1.23±0.47 1.10±0.35 1.04±0.33 107.65±13.84 t 10.225 12.669 15.998 21.665 17.581 14.236 13.882 11.26610.332.66916.669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0.031<0.001
2.2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CD-RISC量表评分对比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相比CD-RISC量表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CD-RISC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2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的CD-RISC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CD-RISC量表评分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23057.33±11.36全国常模20064.21±10.25 t 12.331 P<0.001
2.3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弹性评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 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分与CD-RISC量表评分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弹性评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
根据Stephen M. Kissler等人在《Science》发表的对2019-nCoV的传播动态预测,未来五年内可能有两次暴发。就像大流行性流感一样,许多情况下,2019-nCoV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一起进入长期循环,有可能从下一年度起以每年、每两年或零星的方式出现[6]。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面临疫情防控的“常态化”[7]。疫情不仅改变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增加了其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不过目前针对疫情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为心理状态的研究,尚无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针对在院医学实习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索[8-9]。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相比,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分均较高,分析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所产生的压力非常容易对医学生群体带来直接且持续不断的影响,可能是受到了医学生群体判断能力减弱以及承受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让医学生出现焦虑以及恐慌情绪,从而导致医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际敏感以及脆弱等问题,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出现[10-12]。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与全国常模相比,CD-RISC量表评分较低,原因是在此段时期内,医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承受外界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与既往研究报道[13-14]基本一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分与CD-RISC量表评分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分析该结果可见,心理弹性表现越差,在疫情防控常态背景下,所具备的承受症状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弱,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低。这也需要医学院校的工作人员对此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心理弹性较低的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支持,帮助其正确地对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从而有效地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中恢复出来[15]。
综上所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学生多存在着心理健康较差的情况,且心理弹性表现也相对较差,二者呈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帮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