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依赛(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属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1]。此病属于慢性病,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发病时胸前区胸骨后疼痛,具备突发性、阵发性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冠心病心绞痛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通过治疗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2]。药物治疗是此类病人首选方案,阿司匹林肠溶片属于既往常用药,该药物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疾病发作风险,但其单一应用效果有限[3]。氯吡格雷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将其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预防心绞痛发作[4]。本研究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阐述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时间、样本量分别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150例。保持均衡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均为75例。观察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45-69岁,平均(59.58±6.37)岁,冠心病病程1-7年,平均病程(3.75±1.01)年。对照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43-71岁,平均(59.31±7.06)岁,冠心病病程1-8年,平均病程(3.64±1.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和临床特点;②自主治疗意愿良好,能够配合服药;③年龄18-75岁;④临床资料完备患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相应药物过敏、禁忌患者;②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③存在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征象患者;④既往胸痛发作持续时间30min以上患者;⑤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药治疗,选择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30片),每日服用1次,每次100mg,温水吞服,治疗30d。②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结合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7片)治疗,每日1次,每次75mg,治疗30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考虑停药处理。
1.4 观察指标
1.4.1 治疗效果 分级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减少程度在80%及以上;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所减少,临床症状减轻,减小程度在40%-80%之间;其余患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心绞痛发作情况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2次发作间隔时间,精准统计并对比两组差异。
1.4.3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涉及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皮疹,对比两组发生率差异。
1.4.4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ire,SAQ)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其中涉及躯体活动受限、疾病认知、心绞痛稳定状态、发作频率和治疗满意度五个方面,问题共计19项,各方面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组间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2次发作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2次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s)
组别例数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单次发作持续时间(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d)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755.21±0.31 2.20±0.49 10.48±0.29 7.90±1.37 2.10±0.16 3.05±1.35观察组755.19±0.28 1.27±0.25 10.42±0.33 4.45±1.63 2.05±0.25 5.91±1.42 t 0.414614.64131.182814.03201.458912.6413 P 0.67900.00000.23880.00000.14670.0000
2.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4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SAQ量表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PSS分析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 躯体活动受限 疾病认知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对照组 75 80.42±5.15 81.85±4.08 80.02±6.96 81.39±4.53 82.73±4.39观察组 75 86.90±4.67 86.21±4.45 85.28±5.35 85.06±3.11 86.56±3.60 t 8.07226.25425.18915.78425.8423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发病率和风险均较高的心脏病,多数患者伴随心绞痛症状,若治疗和控制效果不佳,可能导致疾病进展,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致死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原因较多,过度疲劳、心律失常、情绪波动等均有可能导致心绞痛发作,发作时胸痛、胸闷症状加重患者不适感,需要予以高度关注[5]。药物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及心绞痛发作的关键所在,当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调脂、稳压等治疗方式,配合生活干预、控制诱发因素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但关于具体药物选择尚未形成统一方案,仍待进一步探讨。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以往临床常用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既往常用于镇痛、消炎,近年来在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该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服用后能够对血小板内环氧酶产生抑制作用,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对血小板积聚过程产生作用,继而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发作。肠溶片是阿司匹林的一种剂型,相较于普通片剂能够避免长期服用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安全性更高,认可度较高。但有学者[6]发现,该药物仅通过环氧酶途径发挥作用,效果可能存在一定限制,仍需要联合用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氯吡格雷属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于抗血小板ATP受体,具备较为复杂的药理学机制,能够阻断血小板活化,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既往在循环系统有关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积极意义,通过ADP介导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受体产生不可逆的作用。该药物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均为血小板抑制剂,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7]。
本研究将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单次持续时间均降低,2次发作间隔时间延长,P<0.05。可见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冠心病临床症状,控制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究其原因为:两种药物从不同机制抗血小板积聚,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栓素A2、后者阻断血小板活化,从多途径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疗效提升[8]。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通过血小板抑制机制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而控制心绞痛发作,延长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可提高临床安全性[9]。
除了治疗效果,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良反应不仅会加重患者身体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不利于预后。本研究对比两组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药物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且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还不会增加用药风险,满足联合用药要求,适宜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应用。此外,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而言,控制心绞痛发作、减轻疾病负担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尽可能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10]。因此,本研究对比治疗后两组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SAQ量表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既往诸多研究结果类似,可见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氯吡格雷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减轻临床症状、控制心绞痛发作且安全性高,患者治疗后身心负担均缓解,疾病状态更为稳定,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肠溶片结合氯吡格雷治疗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需求,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疗效,控制心绞痛发作以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理想,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