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描绘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2024-03-31 17:07李伟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域生态建设

李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源于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自然資源部专门出台《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国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千万工程”、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以乡镇为单元开展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实现耕地保护粮食增产、城乡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重效益,能够有效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近年来,宿迁市宿豫区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秉持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全链条的原则,以“腾空间、增耕地、优生态”为目标,探索出一条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健全机制,以基层社会治理

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近年来,宿豫区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房改善、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探索以“党建强”引领“治理优、乡风好、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治理路径,逐步形成具有宿豫特点、顺应群众期盼、注重内外兼修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党建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坚决落实“紫薇花开”强基固本工程(宿迁组织工作品牌标识之一,即“以宿迁市花紫薇花为主元素,七朵花瓣象征基层党建七大领域”)要求,做深做实“一委两站五岗”模式(即“成立社区党委,下设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和网格治理、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富民增收五个专职岗位”),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深化“两网融合”探索,将社会治理网格有效融入基层党建网,进一步明确责任清单、厘清职责边界和履职内容,打造“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全要素治理“一张网”;建强红色堡垒、红色队伍、红色阵地,探索建立“支部+网格”“支部+物业”等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新举措,全面锻造基层治理引擎,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以群众为主体,激发乡村治理源动力。坚持“四议两公开”,即村(社区)党组织提议、村(社区)“两委”会议商议、村(社区)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充分发挥党员大会、党群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协商议题由村“两委”提出、协商过程由党员参与主导、协商结果由党组织督办的基层善治机制。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村民线上参与社会治理行为规范》 《村民网络议事协商制度》等,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与决策。用好用活“豫见先锋”暖心专项等资金,通过财政支持、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方式,依托专项资金开展及时性救助,并由居民监督资金发放,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的主体意识。

提升乡村治理规范化水平,汇聚乡村治理合力。探索实践清单式村域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设立制度清单,规范重要事项准则,重点围绕基层民主、干部管理、为民服务、社会稳定等方面,明确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制度规定。设立程序清单,全面梳理村级重要事项,遵循“有效精简、便民利民”原则,绘制各类事项办理流程图,明确事项名称、实施主体、办理流程等内容,让村民办事更便捷。设立考核清单,建立村干部评价体系,结合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突出实绩为先,按照“可量化、能落实、好检验”的原则,科学细化设置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彰显奖优罚劣导向。

二、规划先行,以优化空间布局

集聚乡村振兴的资源要素

深刻认识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抓耕地保护、抓乡村振兴、抓生态文明建设、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原则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立足宿豫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空间需求较为突出的现实,划定全区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6.57平方公里,有效保障高铁片区、运河外湾片区、顺河片区等片区开发,以及陆集临港产业园、华东汽车城、区域一级农批市场等重大项目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要素保障。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空间保护制度,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着力打造宿迁生态大公园。

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在“三区三线”(即“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对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坚持“数、线、图”一致原则,坚决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以“零容忍”的态度、“啃硬骨头”的决心,抓好现有违法用地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存量违法违规问题435宗、4491.35亩,已整改324宗、3650亩,整改完成率81%。不断健全常态管控机制,加强督查问责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累计完成46.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合理布局镇村集中居住点。统筹谋划镇村空间规划布局,坚持以交通便捷、生产高效、生活便利、节约集约、存量充足为导向,以充分利用老村庄、老庄台、老道路肌理等存量建设用地为原则,以实地征求农民搬迁意愿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提高规划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新建改建新型农村社区21个,改善农民居住3.12万户,切实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抢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在存量建设用地系统摸排识别的基础上,以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为导向,扎实做好土地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填报工作,严格土地利用管理,从项目供地审查、跟踪巡查、闲置土地处置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从用地源头把好节约集约关口。采取“压实责任、上下联动、一地一策”等多种举措,加大低效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力度,已累计完成低效闲置用地26宗、1325.2亩,超额消化批而未供土地8099.59亩(降幅49%),有效避免了建设用地资源的闲置浪费。

三、系统整治,以一体化建设

塑造乡村振兴的区域全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宿豫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两拆除三清理四提升”行动(即“全面拆除散落农房、违章建筑,全面清理废弃杆线、散落坟茔、杂树杂物,全面提升沟渠河塘水体环境、适度规模种植、农田林网建设标准、节点景观和沿线绿化管护水平”),实施“水、路、林、田、居、产、景”系统化全面提升,充分彰显独具宿豫特色的苏北田园风貌。

提高农房建设管理水平。按照“三沿三靠近”(即“沿路、沿线、沿河,靠近镇区、靠近新型社区、靠近农业重大项”)原则,全域推进散乱农房、危房拆迁,统筹抓好在建农房项目建设交付、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提档工作,加快打造宜居舒适、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设计标准方面,因地制宜探索新建、扩建、翻建等建设模式,注重特色打造,不搞千篇一律,保留村庄肌理,体现乡土风情文化。在建设机制方面,探索统规代建模式,确保建设施工单位基本达到一级以上资质,从源头上保证农房建设质量。规范施工监管,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实行质监站、第三方监理单位、代建机构、现场监理、群众代表“五位一体”监管,切实打造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在物业管理方面,出台《宿豫区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社区物业公司组建、物业费收缴、管理服务标准等进行全面规范。同时,制定相关物业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设立物业服务专项奖补资金,强化督查考核,压实属地责任,确保农房项目物业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深化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切实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乡村全域振兴样板。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对散落农房、看护用房、坟头、大棚、废弃养殖场等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充分利用沿河、沿路、沿镇村可绿化部分,统筹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提升省道周边绿化水平。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进一步优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动态清理村庄内外积存的生产生活垃圾。共创成省级垃圾分类试点乡镇3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强化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系统性、整体性,统筹开展“四水共治”(即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态河道“碧水”建设、镇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暨村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田退水净化)攻坚行动;不断深化“一河一景”特色化改造工程,全面推进河长制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生态河道管护队伍,实现农村水污染应治尽治。目前,全区341条黑臭水体已實现动态清零,建设完成农村生态样板河道366公里(覆盖率达58%)。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乡村道路、公园广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布局,全面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推进规划发展类村庄通达双车道四级公路,做好重要产业、旅游等节点连接线改造,近三年提档升级农村公路长度达99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2座,精细化提升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打造“幸福大道”农村公路品牌,深化“农路+”融合发展,打造“美丽农村路”“平安放心路”样板路,并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在污水处理方面,大力实施乡镇污水管网“十必接”工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近三年建成污水处理站3座、污水提升泵站9座、污水管网80公里,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3.3%,有效保障农村污水设施稳定运行。在医疗卫生方面,进一步完善“15分钟就医服务圈”建设,不断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成2个覆盖乡镇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展甲级村卫生室创建,新增达到基本标准村卫生室116个(其中中医药特色卫生室6个),创建省甲级卫生室4个。在养老服务方面,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中心,依托社区两房、小区闲置用房等资源,完成4个助餐点、4个睦邻点建设,加快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对24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生活环境改造,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心。

四、强村富民,以发展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振兴的共富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近年来,宿豫区始终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千方百计振兴集体经济,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管齐下促进富民增收,持续擦亮幸福底色,着力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聚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近三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08万平方米,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入驻乡镇(街道)标准化厂房评审办法,积极引进高技术、高税收、高就业优质企业,不断提高标准化厂房使用率和入驻项目质态。围绕“三片四带”(“三片”即北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片区、中部农旅融合体验片区、南部康养食材产业片区,“四带”即S268、六塘河生态富民廊道、幸福大道、顺兴线四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和精深加工型肉禽、标准化果蔬、优质籼米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重大项目建设,京东农业科技园、粮食产业园、中农批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蕴禾生态农业等农业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推动“丁嘴金菜、林苗圃早酥梨、杉荷园莲藕、大兴瓜蒌、利民芦蒿、仰化荷藕”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扩面提质,走好精深加工路径,不断增强“宿遇好食光”等品牌的影响力。

构建集体经济增收模式。以“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为引领,深入实施强村富民四类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大力开展“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增收项目、一个标准化厂房、一个村级领办合作社”的“四个一”创建活动,通过产业化发展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质态,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按照“应进必进”要求推动各类资产资源进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各类经营主体涉农产权进场交易,实现资产资源效益最大化。2022年,全区69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9亿元,村均收入216.6万元,居宿迁市各县区第一,其中经营收益超过50万元的村(社区)60个(占比87%)。

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以“十万亩休闲观光核心区”为重点,以杉荷园、梨园湾等为带动,全力打造中心城市东郊都市农业公园。按照“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思路,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持续放大宿北大战遗址公园等红色项目带动作用,加快袁家村、七彩农园、安徒生乐园、葡萄小镇等项目建设和内涵提升,系统整合现有农旅融合项目,突出串点成线,精心推出一批具有宿豫特色的乡村旅游经典线路,擦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品牌。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宿豫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共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全域生态建设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