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载东台知县魏源

2024-03-31 12:13张宏斌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魏源东台知县

张宏斌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秋的一天,一艘由江苏扬州开出的帮船,沿着运盐官河驶过海道口,在东台城西的商盐码头靠岸。船上走下来一位中等身材官人模样的中年男子,他就是东台新任知县魏源。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人。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魏源随父来到京师入国子监。1820年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魏源来到南京清凉山下乌龙潭边购地建三进草堂,便长年居住于此,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往来甚密,其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撰写完成。

1844年2月,迫于谋取一官半职之薪俸养家糊口的压力,51岁高龄的魏源不得已接受朋友的规劝,再次忍辱,第五次走向科举闱场。这次会试的“四书”题出自《孟子·告之章句上》,以“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这14个字为题。魏源文思如潮涌,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一气呵成,写就一篇时文。这一次,终于拨云见日,考中进士第19名。远在新疆戍所的林则徐闻听好友魏源中榜,不禁喜而赋诗以相贺。

据说当时魏源的文章获得了阅卷考官“劲扫千军,倒倾三峡”的批语,但谁知主考官看了却再生波折,以“磨勘稿草模糊”,即以其试卷草稿字迹模糊为由,罚其停殿试一年(延期一年殿试)。魏源满腔屈辱和悲愤,写出了一组揭露科举制度弊病的政治讽刺诗——《都中吟》13首。在诗中,魏源以“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嘲讽只要能写上一笔秀丽的小楷,能胡诌几首八韵诗,就可以当上文武将相,而且“官不翰林不谥文,官不翰林不入阁”。然而,由这种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脱离实际的书呆子,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让他们“润色承平”,装装门面。魏源的忧愤之情可见一斑。1845年春,魏源补行殿试中恩科(于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三甲,93名进士,奉旨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

据当时传说,魏源上年考中进士后,主考官、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1782—1856,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是当时掌握实权的大学士,因此“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有意将魏源罗致手下。但魏源非常鄙视这个“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大奸似忠、伪学伪才”的顽固派首领,痛恨他在鸦片战争中主张议和、排斥构陷林则徐、重用投降派的丑陋行径,因而对他“漫不为礼”,不愿意走投靠“穆党”升官或者留京重用的捷径,并为此付出了罚“停殿试一年”和中进士却不能点翰林这样沉重的代价。好友邓显鹤来信对魏源中试后却未能授职翰林院表示惋惜。魏源回信表示,入翰林史官并不是自己的志向,今日史官整日以蝇头小楷、俳体八韵为报国之能事,我厕身其间,何以为情?不如做一个亲民官,为百姓办点实事。

经过六次会试,52岁终于熬成进士,魏源此时内心还是很复杂的。从15岁进学,已过去30多年,魏源不禁自嘲为“中年老妇,再作新娘”,但考中总还是高兴的,“万行柳色万声莺,啼遍千门万户春”(《游别海淀四首》其一,见《魏源集》)的诗句很是能够表达他的喜悦之情。虽已年过半百,毕竟踏上了真正的仕途。

此次,魏源奉命走马上任,暂时署理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一职,这也是他做幕僚十几年后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东台知县的职责范围,大体包括管办全县水利路桥、县学书院、乡规民约、宗教慈善等,催办范公堤(北宋范仲淹在东台西溪担任盐官时修建的捍海堰)西各乡的田赋漕粮,处理全县刑民讼案和私盐案件等。东台沿海各盐场的产运销归各盐课司和分运司管理,然而由此引起的民事刑事案件却由知县管,知县却不能去盐场拘拿欠税灶户盐丁,不能影响盐业生产经营。因此,东台县这个知县并不怎么好当。《清史稿》说,东台县况“繁、疲”。比其上级扬州府“冲、繁、疲、难”少两个字。繁者,集镇繁荣,人口繁多,事务繁芜;疲者,荒滩疲敝,盐民疲惫,百姓有讼疲于奔命,县官场员疲于催税。魏源到任时东台建县已77年,面临着催收漕粮的艰难任务。到任东台前后半年多,这个知县的位子居然让魏源赔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

当时,东台是江苏扬州府东部的一个小县,境内一条范公堤将东台县域东西一分为二,堤东地区为黄海盐碱滩涂,堤西地区为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可谓地瘠民贫,农业经常歉收,朝廷规定的钱漕税赋(钱粮税收)征收愈加困难。

清代,漕运是国家税收的大宗,与盐务、河工同为东南的三大要政。而江苏是征收漕粮很重的省份,农民除了上缴正额的粮税外,还要缴纳耗米、轻赍(即弥补损耗外加征的少量资财)等附加税,而且鸦片战争后附加浮费更多于法定正耗税额,民户缴纳漕赋一石,实纳常常需要兩石五六斗之多。折色纳银,实际上甚至需要“米七八石方能完额漕一石”。在这样的重赋苛敛之下,加上来自地主阶级的田赋转嫁,广大农民根本无力负担,“田内所收不敷两税”,使本来就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农民更加雪上加霜。其结果,一方面是民众纷纷起而反抗,另一方面,“每大县额漕十万石者,止可办六万石”,以致“南漕岁岁缺额”。与此同时,地丁钱粮(按土地、丁口征收钱粮)的征收数额也无法保证。为此,州县往往采用挪移漕项赔垫地丁的方法以免处分,而这又造成漕项的严重亏空。在东台,历任知县也同样由此欠下了一大笔未完成的定额。前任知县葛起元就是因为滥征漕粮且过急而激起民变,差点酿成大祸,葛起元几乎被入狱,“交部议处,撤职发军,以儆怠玩”,故扬州府才急忙让葛起元卸任,委派魏源接任。

但是,东台县的钱漕是很难足额的,魏源一上任又赶上赋税清查,历任的亏空全都倒霉地落到魏源一人头上。

魏源到任东台后,礼贤下士,主动拜访了县内德高望重的耆老士绅,征求他们对治理地方的意见建议,同时惩办了一些奸猾恶棍,县民都很悦服,一致称颂“魏公勤惠,是爱我者也”。

魏源赴任前,扬州府告知,东台近年漕款滞迟,务须抓紧攒办,完成国帑(guó tǎng,国家的公款)。魏源到任后,方知东台的漕粮任务非常棘手,全县每年要上缴漕米19 000多石,外加征收来往于泰州、盐城、兴化三处漕粮收缴的90艘粮船运管费用,历任知县视之为畏途。漕运弊端重重,除了“俘收勤根”之外,还存在着“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潜规陋习。有的官员就在离任前预先征税,将一笔财政暗亏的糊涂账留给继任者。

魏源接任东台知县,就遇到了这样倒霉的事。上一任知县极力征缴,却将征得的4 000两漕银全部带走,欠款悬挂在账。面对任务和亏空,魏源会集各乡铺的乡长铺董,了解情况,商讨措施。众人反映,近年西水东潮屡屡泛滥,粮食歉收,上年征漕过猛,再征将难以见效。魏源处于狠征苦民、缓征罹咎的两难境地。

魏源没有退缩,而是采取敢于担当、恩威并用的非凡手段。当时,一些民众还沿袭“挟长持短,聚哗”的老路子,聚众而来,吵闹抗税。魏源上任后宣布继续征粮的第二天,就有人击鼓喧哗,阻止征粮,守仓士兵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魏源当机立断,果断采取措施,亲自带士兵到闹事者前来的路上预先设伏,将为首的“擒十余人,置诸狱”,“众乃窜散”,突击抓捕了十多名挑头闹事人员入狱,其余抱头鼠窜而去,一举稳定了县城秩序,由此震慑了抗粮的民众。接着,魏源又出其不意地释放遣散了被抓的挑头闹事人员,且宣布既往不咎,使民众信服,愈益“感劝”,很快上缴漕粮,一场哗变也随之平息了。随后,他又改建书院,整顿育婴堂,救济孤寡老幼,为百姓传种牛痘,“一切善政,不可枚举”。

考虑到东台百姓多半以烧盐、捕捞为生,生活确实艰难,堤西农户既要缴田赋,又要缴漕粮,还要再缴盐课的水乡折价银,委实多重负担。魏源不忍再强讨复征,决计宽宥百姓,说服家人节衣缩食,宁可用自己的薪俸、前半生积蓄和全部家当换成银子垫赔前任所欠漕款,也不愿将这笔额外负担转嫁给无辜的百姓。最终,自己一贫如洗,艰苦度日。

针对聚哗抗漕事件,魏源通过调查,发现吏员中有与外界通风透气的情况。新官旧人员,换官不换吏。自己一人来此赴任,唯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方能以上率下,清风正气。于是他蘸墨走笔,撰写楹联,张贴在县衙内,以此勉励自己清廉善政、爱民利民,告诫下属循规蹈矩、便民为民。

题于庭柱上的联: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题于门柱上的联:

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

题于正堂上的联:

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

三副楹联,六处提到百姓万家,反映了魏源心系苍生、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和严于职守、秉公办事的循吏之心。这几副楹联,现复制陈列在东台市城市展示馆内。如今,人们每每读罢此三副楹联,遥想魏公往事,无不感慨万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经此聚哗抗漕事件,魏源开始关注、思索征收漕粮这一最大难题,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南钱漕弊政的严重,于是撰成《钱漕更弊论》一文,呈交时任江苏巡抚李星沅,道出了自己对更革弊政的想法。指出,江苏漕费之大,州县之累,日甚一日。其弊有三,即明加、暗加、横加。1825年(清道光五年),行海运,停河运一年,旗丁以罢运为苦累,要求补助。1826年,河工大挑,空船截留黄河以北,旗丁又以守船受冻为苦累,要求补助。每苦累一次,则次年必求调剂一次,这就是明加之弊。一开始漕运帮费用制钱不用洋银,当时洋银每圆兑制钱八百文,所以州县官经常舍弃制钱而用洋圆以图省事。后来洋银价日益上涨(即银贵钱贱),兑费也随之增长,其用洋银之费已不可挽回,这就是暗加之弊。1839年间,四府粮道陶廷杰挑斥米色,骄纵旗丁,于是两三年间,各州县约加帮费30万两,这就是横加之弊。朝廷一再减免苏州、松江浮粮,但官民仍不胜其困。原因何在?魏源认为,银价之弊,已经无可奈何,只有裁缺并县之法,每并一缺,則省官规幕费、丁役杂费及应酬之半,这也许是救弊本原之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漕运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魏源在无奈之际提出的“裁缺并县之法”在当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魏源在东台期间十分重视贤能人士的发现和举荐。

东台西有大湖,东临大海,西水与东潮经常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水患实为首害。当时,东台时堰人冯道立(1782—1860)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都颇有研究,特别对水利方面钻研很有造诣,著作较多。朝廷曾授冯道立为承德郎,道光皇帝赐手书“征辟”匾额及顶戴花羚等。魏源闻其名,亲自赴时堰小镇登门造访,与冯道立共同商讨治理里下河地区水患的对策措施。冯道立认为,东台必须巩固东西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闾既泄,腹胀自消,下游多一分去路,上游即少一分狂澜,其裨益不仅东台一县也”。魏源对冯道立的治水观甚为赞同,同时见他建立和主持的慈善自治机构很有成效,就手书一副对联赠予冯道立:“绘郏亶之图一卷中己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嚚(嚚,yín,形容人奸诈、狡猾)。”赞赏冯道立的治水思路能解决水患饥荒,乡规民约能化解争吵不和。这副楹联至今刻在东台市时堰镇冯道立故居中堂门前的木柱上。

魏源认为冯道立人才宝贵,极力向两江总督陆建瀛推荐冯道立。冯道立乃获参加制科,举“孝廉方正”,例授承德郎(冯并未出仕),对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患治理做出了贡献。

魏源尊重和采用冯道立的水利方略,深入各乡巡察河道,分清轻重缓急,疏浚入海水道。魏源查知东台县西与泰州、兴化交界处的斜丰港年久失修,长达百余里的下水河道淤塞,如遇大雨洪水倾泻,对东台影响极大,就利用冬闲时节组织民工修挖疏浚。他亲临现场指挥,合理分工,严明纪律,关心生活,很快就完成了疏浚工程。来年夏季大水,上游涌来的洪水经斜丰港宣泄入海,很好地清除了水患的威胁。

魏源发现东台一直人才不旺,很少有中举者,中进士的更是寥寥无几。他觉得甚为奇怪,就开始调查研究,发现在士子们学习的泮宫(学校的美称,即学宫,原为台城文庙,后在旧城陶瓷厂处)河对面是东窑,有砖瓦窑数十座,百余年来砖瓦烧制不息,终年烈火熊熊,烟气弥漫,尘灰飞扬;砖瓦下河装船,号子人声鼎沸,对士子们的读书学习很有影响。魏源惆然叹曰:“国家求人才于士林,而庠序实士之根本,烈熖冲霄,终年燔炙,复何望耶?”他认为此嘈杂、污浊、昏乱的环境自然影响士子的学习情绪,乃与商会、窑界商量迁移砖窑,以改善学宫的学习环境。商会窑主们思想不通。正协商间,魏母病重,不得已耽搁下来,后来魏源常以此为憾。

正当魏源“初学制锦”治理东台县的时候,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魏源的母亲陈太夫人因病去世。按照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父母去世,须守孝三年,不得为官,魏源不得不离开他上任才半年多的东台县。此时,他贫困交加,拮据得连装运棺柩护灵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一向重义轻财、自恃清高的魏源,无奈只得写信向朋友告借度日。这年8月,他在致友人胡林翼(1812—1861,别号蕴之)的信中说:“……弟半载东台,只因漕运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现在交代,尚未算值。清查发仓之初未知如何人出脱。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魏源在东台兢兢业业当了半年多知县,亲身感受了州县官的辛苦,不仅没领到半文薪俸,反而贴尽老本。因东台县历年漕赋都未完额,又赶上赋税清查,“受前任之累”,自己垫赔了4 000多两银子,弄得本已“万分告匮”的家境更陷入“指日悬磬”的绝境,赔得连锅也快揭不开了,他的穷困拮据之状可想而知。魏源不得不四处挪借,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孙子魏恒在广东揭阳、前山为官时,还在偿还这笔冤枉债。

后来,经胡林翼等好友施以援手,魏源才得以将母亲的棺柩致运到句容县谭莲山安葬。奉灵起程那日,东台城民众扶老携幼自发地聚集县城,从七里石街到运盐官河,由东向西,由车而船,沿途十余里多处摆下香案,祭奠叩拜。老人妇女手挽灵柩,挥泪相送,殷切期望魏源能再来东台。

1846年四月三日,魏源在《致柘农信稿二》写道:“源去冬奉檄东台。”所谓“去冬”,自然是指1845年冬天。据此可知,魏源开始正式代理东台知县的时间,是在1845年冬。而从1845年冬到1846年夏,无论魏源代理东台知县的时间是从头年孟冬(十月)到次年孟夏(四月),或头年仲冬到次年仲夏,或头年季冬(十二月)到次年季夏(六月),时间都是半年,都可与魏源写给胡林翼的信中所说的“半载东台”相吻合,这也是“半载东台”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有关魏源在东台期间的工作生活经历,魏源的诗、文集及其传记资料中涉及甚少。也许魏源在东台任职期间开心事并不多,而烦心事倒不少吧。

1849年六月,守制期满的魏源奉命署理江苏扬州府兴化知县。赴任时遇连旬暴雨,魏源亲率民工坚守东堤,筑土保坝。甚至伏身于堤上,发誓以身殉堤。艰难守至立秋,推迟半个月启坝,终于保住了下游兴化、姜堰、东台等七州县的稻谷收割登场,七县百姓把收得的稻子称为“魏公稻”。1851年(清咸丰元年),魏源迁升高邮州知州,后遭人报复被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1857年3月26日(清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

魏源“半载东台”,任东台知县时间虽短,但他在朝廷迫切征收税赋的高压政策下,廉洁奉公、克己爱民,调查研究、创新理论,深入实际、为民解困,不计小我、顾全大局,成为清代基层县官群体的杰出代表。在清代,曾任東台知县者计90余人,其中为政清廉而又才识超群、著作颇丰的杰出人物当数魏源。其实,魏源很早就承继了明末清初启蒙学者的思想传统,力倡“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治学当施之与政事,然后其用始著,而致用则应以致富强为目的。魏源和龚自珍(1792—1841)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考中进士之前,魏源已撰著出版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圣武记》14卷、《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成为百卷本)等名篇巨著,提倡“开眼看世界”的开放理念,首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方略。魏源犹如时代夹缝中的一道亮光,他的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代人。他是那个时代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悟得最透的文化巨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潜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爱国思想家。魏源与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一样,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留下的这些名言至今仍在警醒世人: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师夷长技以制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2014年9月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会议、2015年11月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十多次引用魏源的经典语句,阐述知人善任的道理,强调“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指出我们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今天,我们正沿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挖掘研究魏源及其思想、文化、理念,学习他爱国忧民、勤廉治政、重视人才、放眼世界、革新图强的情怀与精神,对于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东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魏源东台知县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