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龙
经济韧性与区域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个具有良好经济韧性的地区通常能够更好地化解外部威胁和风险,从而提升区域安全。经济韧性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区域安全,这是因为具有韧性的经济体能够更好地吸引外部投资和合作,加强地区内部合作和关系,从而增强地区的整体安全性。另外,经济韧性也可以通过提高社会和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维护区域内部的和平与安全。长三角地区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对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与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地缘政治风险、市场波动、技术变革迅速,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长三角地区安全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就是要求提高该区域经济韧性并发挥其牵引力的作用,使其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行。面对当前的挑战,长三角区域必须把握机遇,优化战略部署,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升级、金融服务创新以及城市现代化治理等举措,以实现经济韧性的增强,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区域的安全稳定。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前瞻性、系统性思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高地。长三角区域增强韧性及安全的风险预见及应对能力,不仅有助于实现区域稳健发展,更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长三角区域经济安全发展意义重大。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在发展中确保安全、在安全中求发展,这也适用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紧密相邻,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安全地发展可以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进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完善。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形成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安全发展不仅优化区域经济环境,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因此,长三角区域经济安全不仅是区域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确保该区域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升国际形象和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长三角、泛长三角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社会平安和谐。区域经济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还能够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增加社会保障,减少犯罪和社会问题的发生。这些因素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一个有良好国际形象和社会信誉的区域更容易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赢得信任和合作机会。长三角地区对国家安全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稳定和谐是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社会安全。长三角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促进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投资,提升企业信心,促进就业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长三角地区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保障区域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社会稳定性,而且对国内其他地区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区域经济安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区域经济安全有利于营造稳定的区域宏观经济环境。一个区域的经济安全意味着其拥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这种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长期的投资计划和商业战略布局,增强其適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安全发展将增强国家的经济韧性和抵御风险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示范区,一批承载未来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代表未来城市走向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国际合作水平,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家影响力和全球话语权。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去审视长三角区域安全的发展,不仅是维护该区域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国家全局安全和稳定的要求。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长三角区域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为国家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以经济韧性为主的安全发展能力
构建以经济韧性为主的安全发展能力是促进国家和地区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将为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外部冲击和挑战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稳定的支持。提升经济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城市治理创新,以适应未来发展的挑战。长三角地区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创新,创造更加具有韧性和安全的典范地区,保持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科技与产业的安全策略。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之一,科技与产业安全至关重要。长三角地区应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并加强科技安全防线。要借助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预筑科技安全屏障。建议构建区域内的科技创新网络,包括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连接和合作体系,增强原创性科技研发,关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知识产权的积累。要采取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制定全面的产业安全规划,识别和评估关键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点,确保资源供应及生产持续性。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更加多元和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同时要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打造多元化供应链,进一步降低区域性风险,以支撑制造业转型发展。应通过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协作机制,提升产业生态的整体创新能力,并与国内其他地区密切合作增强供应链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以应对可能的区域产业风险。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使长三角地区能够更好地保持科技与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金融安全的守护与创新。金融安全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长三角地区促进金融安全的守护与创新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并提升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创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应急机制。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来满足市场的复杂需求,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稳步推进金融领域制度性开放,吸引全球资源,并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和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要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增强金融市场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要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识别和预警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监管框架,强化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与防控。要不断完善涉及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反洗钱、金融消费者保护、数据安全等。要不断升级和强化支付系统、清算体系、信用评级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与安全性。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鼓励和支持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金融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尝试建设金融科技创新试验区,探索前沿技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新模式。总之,需要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促进金融市場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多样化的服务。
城市现代化及其韧性建设。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对于确保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同样不可或缺。区域内的城市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规划,不断推进区域内协同治理,提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长三角地区在城市规划和基础建设中,要注意韧性城市的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防护体系,以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积极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增强区域互联互通和支撑能力。发展智能基础设施,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更高效的基础设施管理。环保绿色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长三角区域在高强度发展工业的同时,务必注意区域内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推广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要推行城市治理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民生福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和提高服务质量。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要推进韧性规划的制定,加强灾害管理和预防,制订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攻击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预案。
推广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应对多变复杂情况的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金融创新保障资金安全,城市治理创新提升生活品质,长三角地区将继续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有望巩固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实现更加稳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安全。
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的策略
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提升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优化政策环境中提升竞争力,支持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投入。区域内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程度。要加强不同部门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合力,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的安全发展。
扩大开放,提升长三角区域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韧性,长三角应当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激励更多的外资机构和外贸企业进入,也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深入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要加强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导国内企业加入国际高端产业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与全球产业链的对接与协作,推动本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跨境电商、自由贸易港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可以通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港口自由贸易区等开放平台,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要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有利于创新的法治环境。要深化产业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跨国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内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和整合,创建更多国际产业园区,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可以适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医疗、教育、文化等关键领域。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吸引外国金融机构参与,促进跨境金融服务和人民币国际化。促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以协办、联办的形式,举办国际性会议、论坛,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城市群的国际化程度,打造国际化都市圈。
强化支持,持续增加对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投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长三角地区需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的发展。要通过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和6G网络,提升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需要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物科技等未来产业的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政策扶持和财政资助方面,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吸引企业在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和研发,同时提供税收减免、补贴和财政资助,以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可以设立若干公共研究平台,鼓励长三角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可以协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包括提供优厚的待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对于未来产业的核心人才和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可以协调规划并建设一批专注于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创新园区,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便捷的营商环境,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长三角地区还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资源、资金和人才在长三角地区集聚,参与构建全球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合作网络,力争在全球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创新制度,不断提高长三角区地区一体化程度。提升区域安全发展能力,长三角地区需要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要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确保政策、制度、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调和融合。可以通过跨省市的立法和行政合作,制定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推动区域政策的协调和标准的统一,促进区域内各行政体的协同发展。要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通过制度安排,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和服务对等,减少区域差距。持续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增强区域联系。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和企业孵化器,鼓励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知识与技术转移应用。促进金融创新与融合,通过金融政策创新,推动金融市场整合,例如建立跨区域的金融服务平台和资本市场,支持区域内的企业和项目融资。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包括交通、信息网络等,进一步强化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联系,增强协同效应。要深化区域内城市的协同治理,强化法治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协调好不同市、省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提高规则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行政效率。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健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和完善,坚持开放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创新步伐,为自身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合作,继续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具创新力的区域之一,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