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筑牢现代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2024-03-31 17:07刘爱国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开区淮安产业链

刘爱国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淮安经开区)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四个走在前”的总要求和“四个新”总任务以及对淮安“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政治担当和使命自觉,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加快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产业支撑。

一、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国家层面,产业链水平体现一国的综合国力,事关国家总体安全;在地方层面,产业链水平直接影响产业集聚力和区域竞争力。

全力培优培强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是企业的“绞合和连接”,链主企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和“头部”位置,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核心凝聚力。近年来,淮安经开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链做文章,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思路,强化系统谋划工作统筹,搭建“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架构,坚持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抓好龙头培育强链、上下游拓展延链、短板招商补链、完善配套聚链、政策支持稳链,着力引导链主企业有针对性地向上下游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全力推动庆鼎电子、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集聚集群,做大做强,积极构建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特色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今全球制造业竞争集中体现为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链不被“卡链”“断链”,是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淮安经开区着力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常态化开展新一代电子信息、PCB等主导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分析研判,梳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点,积极搭建多元化供应链合作平台,切实加大对汉邦科技、威博液压等本土企业研发的扶持,将产业链由单纯的加工环节延伸至科研环节,推进链主企业和各种处于产业链“卡脖子”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链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突破特色产业链集聚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面对产业风口机遇,谁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谁丧失机遇就只会掉队落伍。近两年来,淮安经开区以全球光伏行业龙头天合光能落户为契机,累计吸引天合光能在淮安经开区投资200亿元,形成高效电池及组件生产、单晶硅切片生产、储能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产业链条,达到50GW单晶硅切片、25GW电池和20GW组件产能规模,全部建成后淮安经开区将形成800亿元体量的重特大“新三样”特色产业集群。当前,经开区正以天合光能为链主、链核,重点瞄准原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电池和组件生产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等产业前沿领域,全力招引激光设备、银浆、光伏玻璃、金刚线、支架生产等一批上下游企业,第三个百亿元新一代异质结光伏电池项目即将落地,加快推动经开区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实现从“零”到“链”的突破、从“链”到“群”的提升。

二、聚力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技术催生新供给、新产品、新业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出巨大空间。淮安经开区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强化产业支撑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动科技赋能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全力打造江苏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持续深化“四链融合”。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使链条“微笑曲线”不断被拉平,垂直化产业分工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更多新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淮安经开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在区级层面制定出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集成科教产业园、留创园等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礎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形成对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撑。同时,发挥政策引领、制度保障、牵线搭桥作用,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充分用好“苏科贷”“淮科贷”“开科贷”等科技贷款,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在产业链条中的使用效率。

创新赋能“智改数转”。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全面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关键、引领作用,统筹深化制造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持续提高智能化水平,不断引导企业更好适应市场快速迭代的需求,加强核心产品的创新开发力度。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3.5%左右,达到苏南等先进地区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3%,高新技术投资额占规上工业投资比重超32%。重点打造和兴汽车、威灵电机等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工厂等数量领跑全市。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里的“尖子生”“特长生”,是具有高成长性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生力军。近年来,淮安经开区以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创新载体布局、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重要抓手,一方面,精准培育扩增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留创园、国家级软件企业孵化器,搭建苏北首家“政校企”工作联盟,把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一体推进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引导威灵电机、科环新材料等更多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主动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5家。另一方面,精准服务提质量,针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提供相匹配的精准服务,助力其技术和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迭代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威博液压等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

三、聚力内外双循环激发开放融合活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擴大开放“三位一体”,一体联动。我们既要坚持自立自强,也要放眼世界,把开放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优化开放融合发展布局。经开区因改革而生,“开放”是开发园区的最大基因。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快对接珠三角,也是后发地区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跨越赶超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始终统筹考虑要素禀赋、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持续释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制度设计和统筹协调,迅速找准产业承接转移、参与区域发展分工的切入点,突出“构建链条、垂直打通、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的精准招商模式,加大外资招引和服务力度,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要素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有效提升原材料、中间品与制成品循环体系的效率和水平,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多层面、全方位的产业关联,形成协调发展、资源互补、协作推进的生动局面。

强化开放融合发展平台。作为淮安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资的主阵地,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以台资集聚高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放大现有台资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留创园、空港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和开放平台在产业开放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现有外资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抢抓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机遇,加快建设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平台企业、支付企业集聚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国际化经营,打造辐射全市乃至江北地区的开放融合发展平台。同时,坚持“一企一策”“稳心留根”,切实抓好骨干外贸企业培育、外贸产品结构优化、外贸新业态培育等工作,重点聚焦消费电子、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配件等领域,快速抢占更多新兴市场份额,推动淮安经开区外向型经济总量份额在全市占比不断提升。

深化开放融合发展格局。主动链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两个市场,积极运用两种资源,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内区域合作领域,大力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始终充分利用综保区、空港、新港等资源优势,强化综保区与淮安港、空港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发展枢纽经济,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贡献。持续深化境内外产业链合作互补,提升产业链开放合作水平,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推动庆鼎电子、富誉电子等区内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生产体系、营销网络,提高区内先进制造业的对外影响力,持续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聚力营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企业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作为淮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地,淮安经开区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通过政策供给、布局优化、集群发展、服务保障等路径,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坚持有为政府,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政策生态。始终牢固树立支持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烈赶超意识,着力强化产业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持续性和深入性,切实加大对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投资、环保、科技、土地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给予价值链高端优质项目产业政策引导,提供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备案、审批等环节的产业政策支持,制定符合要素生存和发展所需政策环境,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引、留、用、转,着力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用好用足省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合作设立先进制造业领域子基金,以“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模式支撑特色产业链稳健发展。

坚持系统布局,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应用生态。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更加精准地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功能需求、应用场景,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应用、制造需求、创造机会,着力培育新型工业化生态、市场沃土。重点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软件创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力度,聚焦新能源汽车充电、智慧停车、公共出行等场景,提供停充运营、能源运营、用户运营、资产运营等服务,构建停充一体的智慧出行网。致力加强光伏新能源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高效光伏产品,用好园区各类办公用房、通用厂房等配套基础,鼓励引导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使用,促进实现光伏应用项目及产业全方位发展,持续打造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高度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生态支撑完备的产业发展生态。

坚持精准保障,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营商生态。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全面推进“争创国家级营商环境示范区”活动,倾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样板。聚焦企业“急难愁盼”,进一步提升要素保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土地、能耗、环保、水电气等要素指标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产业链重点项目,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高度耦合和精准对接;秉持包容审慎原则,提高政务服务的法治化、规范性和透明度水平,对各类市场主体强化全生命周期集成化审批服务,有效提升经营主体准入、准营便利度;对区内重点制造业企业搭建平台,拓宽合作渠道,推动区内企业之间产品配套、功能互补,促进区内产业链对接、价值链增值;依法平等保护知识产权,为企业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作者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梁曙霞

猜你喜欢
开区淮安产业链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徐州经开区打造“三个一”安全监管模式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