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运行机制与治理优势

2024-03-31 17:07柴静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柴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1]38政党制度是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孕育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适应中国国情实际而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一制度内嵌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發展进程,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而与时俱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遵循中国政治运行的自身规律、特点与逻辑,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政治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梳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厘清其内在运行机制,揭示其显著的治理优势,不仅有助于对这一政党制度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把握,而且是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

回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程不难发现,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它的孕育、形成、发展、完善的动态变化历程,始终与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65无产阶级政党为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自身要团结统一,而且要团结广大的同盟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革命阶级先进人士团结奋斗,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努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代表,有着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的政治诉求——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有着共同政治诉求的各民主党派逐步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在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逐步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就是组织召开新政协,与一切革命阶级、民主力量共同协商建政。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283-284。这一号召提出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纷纷以发表通电、声明、宣言、告全国同胞书等方式公开表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与中共团结合作的立场。[4]12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形成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其中,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政治基础,多党合作制度从此有了法律层面的重要保障。

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立了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的确定体现了党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新认识,是多党合作理论的重大发展。1989年12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了根本大法的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就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中要开展协商,从而使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就坚持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为新时代更好地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中国民主同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讨论,在会议讨论中第一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5]242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充分展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6]1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1]39这些新论断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理论自信,也为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

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大地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利益表达、决策实施、政党协商、民主监督的内在运行机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利益代表的人民性和时代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必然存在着各种具体利益的差异。这就对制度设定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利益代表的人民性、时代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称之为“新”时指出,这一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實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7]。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始至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就决定了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能够贯彻始终。新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各阶层的诉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建构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的利益表达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等内在特征,能够把人民意志具体、真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

决策施策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从新型政党制度的决策施策机制来看,其显著优势体现在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一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中国共产党在决策前与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在决策中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在政策实施后归纳总结经验依然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参与,从而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代表和反映他们各自所联系的人民群众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政议政,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利于不同阶层利益和愿望的有效表达,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使其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积极完善包括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在内的决策施策机制,给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党协商机制: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人类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充分证明,一个政党是否强大,主要体现在能否做到优化政治资源配置,能否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能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是检验政党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协商机制不同于西方政党之间的对立、倾轧,从而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始终能够做到结合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对政党协商机制加以优化。新时代,面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面对管党治党中依然存在的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协商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曾作过阐述。他指出:“这些党外的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8]131可见,这种监督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是一种合作性监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监督。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更好地督促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彰显了民主监督机制的价值,推进了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曾作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9]471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就会不断发展;削弱和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就会遭受挫折。可见,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功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客观地看,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性特征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之间所没有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国家与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世界上那些试图通过改革政党制度实现国家富强民主的国家与政党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

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难发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将自身制度优势转化为维护国家稳定、提高政治运行效率、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的制度效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政党制度的制度设计与运行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政治环境,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共同的价值指向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效能,也是不同政党之间凝心聚力的重要基础。虽然各民主党派成立时间有先有后、所代表的阶层或群体存在差异,但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生存境地,毫无民主权利可言。为改变这一现状,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抗争,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从此,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有了“主心骨”和“引路人”。在此过程中,各民主党派逐步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溯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诞生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发芽结果,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等政治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

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功能。从制度的功能作用来看,“合作、参与、协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精神,“团结、民主、和谐”是其内在本质属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因其内蕴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功能,不断释放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优势,真正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实效性。总体来说,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大大提高了政治运行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有着根本区别。西方政党制度本质上是为实现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不同政党之间为一己私利相互扯皮、彼此推诿、诋毁抹黑,大大降低了国家政治运行效率。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既不缺少监督也不会出现拆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决策的“议而不决”“论而不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发挥的功能效用,不仅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效能,也为政党自身的长远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个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厘清了政党与国家之间关系、政党与政党之间关系,确立了政党的社会和政治属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协商的权利,真正找到了实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政党与国家关系看,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参与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要事。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围绕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战略的实施献计出力”[4]21,有效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全方位体现了人民群众最真实的诉求。从政党与政党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真诚地与各民主党派开展政治协商,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始终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政党的社会和政治属性看,新型政党制度肯定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而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我国政党政治的特有概念,是对各民主党派政治性质的精准界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所体现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

[8]中國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