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一体化课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区域研究

2024-03-31 15:19全晓兰陶焦芳徐峥倪倩
中国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全晓兰 陶焦芳 徐峥 倪倩

【摘 要】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萌生、转化与发展。当前,区域义务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存在教育路径缺失、教育呈现碎片化、教育主体孤立无援的现实问题。近三年来,杭州市S区通过精练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优化课程评价、激活课程机制等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对探索区域义务教育阶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大课程 大德育 一体化课程 区域范式

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薪火相传植入了强大而深厚的文化力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萌生、转化与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一体化课程的生长样态,为课程建设注入“大课程”理念,为爱国主义课程集零为整、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实施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之困

区域是一个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主体相互作用的共同体,创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体”存在多重现实困境。

1. 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缺失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阶段指出,6~15岁的学生处于“认同社会规范”的关键期,是学生经验发展和思维推理的飞跃期。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大多属于“普适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未关注学生“经验发展”和“思维推理”需求,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是缺失的。契合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境遇、崭新要求和本质要义的,是遵循中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爱国主义教育固有规律的,是为学生素养发展奠基、推动学生道德可持续发展和成人的全面发展的。

2. 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碎片化

当前,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碎片化的形态[1]。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泛化,教育内容窄化,教育实施重复、低效等。各校以学校育人目标代位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致使爱国主义目标与国家要求存在明显不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硬“整合”“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中,致使必要的教育内容被压缩、删减;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手段“花样百出”,但小学与初中的教育或脱节,或重复,抑或是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育人的实效较差。

3. 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孤立无援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教育主题、要求、实施等要素运行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系统特征。因而,爱国主义教育各主体应当发挥育人的合力,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明晰、过程的贯通、要素的耦合,最终聚合为教育的成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间的教育壁垒普遍存在。政府、学校大多以爱国主义教育 “是否实施”为主要工作要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隔阂,致使区域和学校在育人目标上存在一定分歧;家长、社会则忽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缺乏主动与担当,致使育人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学生处于被灌输、说教的地位,学习的能动性尚未被完全激发。

二、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杭州市S区将“红色”隐喻为区域育人目标的根本旨归,即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可靠接班人。在具体实践中,创设了全新的系统运行机制,以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机制。

1. 精练课程内容:“寻根·筑脊·追梦”三维凝练

S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以国家、区域、校本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把握课程目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为遵循,结合区域实际凝练形成了“寻根、筑脊、追梦”三个维度。第一,弘扬传统文化,寻华夏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坚定历史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最深沉的力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积淀,洋溢于现实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追寻中华民族孕育发展的根脉,这是课程的基础性内容。第二,传承民族精神,筑中华之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3]。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的关键来源是彰显“民族精神”的育人载体,通过人物、故事、现象的识读、分析、体悟,养成学生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培育时代新人,追复兴之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2. 创新课程实施:“协同·辐射·合一”三环通路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体现了系统设计、自主建构和特色实施的框架思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机制与策略将课程主体、课程结构、课程要素和课程资源等统整起来,从而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4]。

(1)新架构:“1+1+2”布局,区校协同

S区建立了“1+1+2”顶层架构,实现了“统领全局”“操作指引”“覆盖实施”的教育闭环,实现了课程实施的全方位联动。第一,建立“导航器”,推动国家意志方案的区域实施。S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各方力量,发布了《S区义务教育段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该文件作为“导航器”,为国家方案的区域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建立“转化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具象呈现。教育价值的实现应当是主客体、主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统一作用的结果。“文件”“纲要”的落地需要有具象的转化器。基于此,《S区义务教育段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指南》应运而生。文件依托国家课程内容编订,将板块内容转化为教育主题、教育目标,并针对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设定学习目标及“活动实施建议”,为教与学提供了路径,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目标与达成的统一。如“春节团圆”主题教育,所在的文化溯源章节属于该课程的“寻华夏之根,弘扬传统文化”板块。教育目标为教育的组织者服务,由“关键行为动词”指向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要素构成,指向教育活动组织的形式、程度及对应培养的维度。第三,建立“联结器”,保障区校一体实施的承载输出。课程育人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环节,区域课程最重要的主体归根到底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因此,区域对于课程的统摄不应该是“权力、层级、集中”的形态,而是通过区域的力量以“民主、开放、个性”的形态最终在学校层面落地。基于此,S区在上述两份文件的框架下编写了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读本,并分为“小学卷”“中学卷”。小学卷注重故事刻画,渗透情感要素,将“激趣”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其中。中学卷注重思辨,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辩证思考、抽象概括中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并注重在学生体悟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飞跃。读本面向全区隆重发布,以自主选择、有机融合的“菜单式”形式供学校使用,由此联结了区域与学校,为区域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供了载体。

(2)新機制:区谋校行,引领辐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推进在区域、校际实现了“组织架构”“硬件软件”“校内校外”的全员参与运行的新机制。首先,区域层面实现“一面一线、区域为轴”。区教育局为学校的环境建设、制度完善、师训科研提供保障。例如,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全员参与、多方协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机制;专门设立了10个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基地,实现区域层面实践场馆在“面”的覆盖;联合杭州市公交集团,定制专项服务,把S区作为“杭州市爱国主义专线”周末段的始发站,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直通车。其次,学校层面实现“一校一品、校际为承”。各学校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实施贯穿在学校工作中,实现一校一品的新局面。例如,D小学运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小孝事亲、中孝兼爱、大孝爱国”三层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C中学以蔡永祥英雄精神为主线,通过“团队衔接”“先进集体争创”系列活动带领学生深刻体悟英雄精神。

(3)新学法:三式学习,知行合一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课程学习环节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其中课程学习方式的效度是检验一门课程质量的核心指标。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学习主张全景式、沉浸式、参与式学习。

全景式学习是指将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软硬件环境支撑再现教育场景,服务于教育目标达成。例如,D小学建造了“中共七大会场”场景馆,实现了在“会场”上党课。

沉浸式学习的关键是“渗透”,即把教育内容融入日常课程教育中。一方面,在国家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遗落在课程中的育人要素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学生读本实施读本课程,以具有区域印记的、贴近学生的教育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的基础。还构建了学校育人综合课程体系,通过仪式教育、主题教育、节日教育等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由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把认知转化为行为,将对国家形成的认知、情感、态度外化到学习、生活之中,在知行合一中巩固、检验、发展学习成果。例如,将爱国的标准细化、具象为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同时还应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力,组织学生追寻红色足迹、采访革命前辈、参与志愿服务,将教育成果外显为具体行为。

3. 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方面·方法”三度覆盖

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需要的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课程评价,其应当被视作一项课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项情境性的活动,是一个持续的探究过程[5]。因此,课程评价的实施应当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统一、全面覆盖与分层实施相统一、常态开展与重点推进相统一、锐意创新与讲求实效相统一、育人为先与协同配合相统一,引导学生在“知”“思”“行” 的过程中成长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1)评价过程多元方式

课程评价是关系多方、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性系统工程。为此,S区实施了《S区义务教育段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从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延展了评价主体;从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两评价、两两兼顾的维度实现了课程评价“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统一;还创设了“七步视导式评价”,即制定方案、确定视导内容模块、研制工具用表、拟定参与人员、导前培训、常态视导、反馈意见。

(2)评价机制兼顾方面

课程评价的首要要素就是和课程目标的匹配度,兼顾课程育人目标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评价需要兼顾国家、区域、校本育人三方面,注重检验学生“知、情、意、行”与国家意志、区域育人目标、学校办学愿景的契合度。“七步视导式评价”涵盖了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通过全时段、全学段、多环境、多层面的访、看、听、询,采用校园巡访、课堂观察、听取介绍、问卷调查、阵地查看、专题座谈等方式,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情况。

(3)评价重点指向方法

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课程是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检验、自省、外显过程总的来说需体现以下要素:突破重结果导向;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测量;关注在外显行为中检验目标的达成。另外,评价的导向作用应当凸显,即重视评价学生在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方法”“实践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元认知发展来提升自身素养。

4. 激活课程机制:“原点·双线·三段”三重赋能

教育行政部门是区域内中小学运行驱动的核心力量,促进教师主导作用、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师训”也离不开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因此,区域课程实施需要构建起行政、师资、运行三项机制,以推动区域统领下的校本实践。

(1)原点动力机制:教育行政驱动

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需要行政力量从区域层面推动工作的实施,关注系统设计,有针对性地探寻关键路径,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培训以及环境条件改善[6],为工作推进提供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S区教育局协调各直属部门,成立了以教育局分管领导、学科教研员、学校德育干部组成的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机构功能合一,有效推进教育管理与实践研究工作。在行政原点力量的推动下,区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实施更具协调性、系统性,走向更趋合理的“大课程”生长形态。

(2)双线人力机制:两支队伍建设

在教育行政力量的驱动下,S区建立了区、校两级联动“新时代爱国主义”师训机制。一是区本研训,团队搭建,行为示范。遴选试点学校,每校选 出1~2名骨干教师参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并承担实践、研训引领任务。组建“骨干班主任智囊团”,开展相关专项研究。二是校本研训,基于校情,重于实践。立足课堂,着眼原点,多元整合资源,开展课程创新实施的校本研训,结合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等成果凸显校本特色。

(3)三段运作机制:多维全域覆盖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分列三段的教育架构,实现了小、初学段的有机衔接与贯通,尽可能辐射到每一名学生。具体而言,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全学段衔接,确立一体化、分学段推进的原则。通过三个学段的一体化设计,螺旋式上升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实施。二是全时空融通,《S区义务教育段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指南》为教育、学习的场域创设了时空的统一体,明晰了实施要求。三是全过程渐进,遵循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表入里”的认知逻辑,促进了教育的知行统一。

三、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成效

第一,创设了国家意志指引的区域课程校本实施新范式。立体架构了区域义务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四梁八柱,发展了“笃行养德、知行合一、全域协调”的爱国主义教育行动指南。遵循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了组织保障,丰富了实践载体,为国家意志在区域的有效落地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范式。

第二,建构了爱国主义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育人新体系。融入“大课程观”的一体化课程,以行政力量为驱动,以学校、家庭、社会为阵地,以队伍、研究、评价为支持,系统性地建构了育人体系。

第三,打造了孕育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集群。在合力机制的推动下,S区的家长志愿者、社区人员、政府部门人员都加入“育人导师”队伍中。区域范围内创设了57个德育“第三空间”,共接待学生116,000余人次,并创设了“第二课堂主题巡游”“红色印记寻访”“书香循读”等品牌教育活动。S区成功申报为全国学校共青团改革试点区、浙江省少先队改革示范点,获中央文明委“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

参考文献

[1] 胡华.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55-60.

[2] 贾钢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1):1-7+181.

[3] 郭雯.民族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功用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 78-80.

[4] 贾建国.区域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机制与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2(3): 86-90.

[5] 雷浩.基于核心素養的课程评价:理论基础、内涵与研究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5):78-85.

[6] 赵德成.区域行政推动下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研究,2013,34(3): 54-58.

(作者单位:1.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2.杭州市濮家小学;3.杭州市丁荷中学;4.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一体化课程微课制作的实践研究
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微课在电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一体化课程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浅谈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
浅谈一体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技工院校礼仪课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