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平凉市工业经济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發展智能制造产业能够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是平凉市工业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造的主要抓手,也是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并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为平凉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助推平凉市抢抓新阶段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持续提升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以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促进平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变多年来依赖煤电和农旅的产业格局,培育平凉本地产业创新基础,以创新驱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发展的趋势看,美国“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德国出台“工业4.0战略”,说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智能制造业。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的发展水平,展现了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核心力量,更彰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十三五”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等指导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文件,随着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平凉市是甘肃省辖地级市,涉及智能制造企业约30户,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本地企业,包括红峰机械、虹光电子、丰收机械等本地装备制造企业;二是随着东部产业转移,自2019年以来陆续入驻平凉的10多户智能光电类企业。
从企业产品看,本地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机床卡盘、矿用机械、疏水阀、磁控管、立体停车库等主要产品。通过初步转型升级陆续研发了硅片减薄机、卡盘、缓冲器、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备一定优势的产品,智能光电类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零部件及终端产品。
从企业类型看,机械装备制造类企业占比40%;电器设备制造类占比15%;电子设备制造类占比45%。
经过对以上企业深入调研,并实地企业访谈,从制造业企业内部面临的问题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经过深入调研,尽管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一致认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但是更多的企业仍愿意安于现状持保守态度,对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烈。究其原因,一是平凉市地处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对现有企业带来突飞猛进发展的案例还不多,有效带动力不足;二是在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核心技术、设备等还需要从东部发达地区及国外引进,转型升级投入风险巨大,加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企业上下游利润空间逐年压缩,而当地政府可给予的政策扶持、金融助力比较有限,相关供应链体系及产业生态建设在短时期内无法趋于完善,造成当地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二)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条件存在差距,产业链不完善
据统计,截至目前平凉市可归纳为智能制造产业的企业共20多家,2022年这20家企业实现产值约7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的2.4%,远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调研发现,这些智能制造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不明显,还未形成“头部企业+上下游企业”的产业生态集群,均为离散型加工企业,各企业呈现出本地采购和销售较少,原料来源地和市场均在沿海地区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中中下游没有形成信息互补、市场互补、互相供货、共同发展的产业链配套。
(三)产品竞争力不足,创新驱动乏力
平凉当地大部分智能制造企业仍处于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形成明显的品牌价值优势。由于平凉地处西部,科技研发及人才实力不足,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整体研发投入较少,科技实力明显不足,无法在短期内形成较为明显的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大,融资能力不足
智能制造企业呈现出“流动资金需求大、资金循环次数多、企业整体产值高”等特点,多为“轻资产”企业,固定资产抵押能力不足,企业融资能力不足。银行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将贷款权限上收,基层商业银行贷款权限受到限制。银行内控制度规定非常严格,特别是对贷款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从而抑制了金融部门贷款的发放,相反,激励机制又相对不足。这些因素使得少数效益好、资信高的企业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而一些很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好的企业却受到冷落。
(五)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专业化人才短缺问题明显
高级专业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根本,更是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体。调查表明,由于智能制造产业与教育融合政策的缺失,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互动性欠缺,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育人合作项目,教学链不能与岗位链和产业链融合,造成高技能、高技术研发等人才缺失情况严重。同时,在智能制造产业转移过程中,沿海发达地区专业人才并未随产业全部转移至西部地区,现有企业仅有部分高管为专业人才,其他企业员工均为当地新招人员,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短期内无法批量培养出本地专业队伍,加之人才流失等现象不断出现,影响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市场需求
目前,随着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日趋成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全球智能制造市场的规模从2016年的约12000亿美元,到2020年已增加至19500万亿美元;估计至“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0万亿美元。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智能制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投资可行性较高。
平凉应紧抓关中平原城市群、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機遇,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较领先地区的合作,将平凉打造成西北智能终端光电产业重要制造基地,以高质量产业园为切入口,积极主动争取大湾区、长三角、西安等地智能光电产业转移落地平凉。
(二)资源禀赋
平凉在地理上是西安、宁夏、兰州的几何中心,更是紧邻西安,处在西北领先城市西安三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拥有丰富的人口、自然和经济资源,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首先,平凉市地处甘肃最东端,煤炭、天然气、新能源等资源丰富,为区域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巨大空间;其次,平凉市拥有良好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西平铁路、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彭大高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等,将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再次,平凉市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包括化工、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为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三)生产要素资源优势
平凉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电力等资源要素富集且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具备竞争优势,能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据2022年平凉市统计局公开数据:平凉市电子行业职工平均收入为3400元,劳动力成本较低;厂房平均租金水平为每平方米每月12元左右,明显低于东中部区域,企业生产场地成本低。同时,平凉煤电、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全省大用户竞购电价0.45元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低廉的用工、房租、土地、资源要素等成本较东中部地区城市有较大优势。
(四)重点产业政策支持
平凉市政府确立了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链”之一,配套平凉市招商引资二十条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包括土地优惠、产业扶持、税收奖励等,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标准化厂房、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支持,将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动力。
针对平凉市目前在智能制造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平凉智能制造承接优势的分析,提出在新时代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促进平凉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产业链发展推进机制
当前,平凉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薄、底子弱、链条短,急需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应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发展工作机制,在全市“链长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产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在产业链推进工作中的效能,对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的扶持政策、资源配置综合考虑、共同发力。
同时,紧抓政策引导促产业加速兴起,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链转型升级一揽子扶持政策。重点构建完善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议对标安徽、川渝等地区,加快制定出台平凉市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同步鼓励平凉本地传统制造业企业也能够享受到激励政策,打造与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契合的政策链、服务链。
(二)打造现代化物流运输平台
平凉地处三省区交汇处,依托福银、青兰、彭大等大区域物流通道,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依托平凉市现有的东运物流园、平凉南综合性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促进产业升级,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库、智能输送分拣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让物流运输平台成为助推平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物流运输平台的集聚效应除了规模,更要体现在落户项目之间的分工合作。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全产业链模式,让各企业在产业园内部就能找到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最大化降低物流中间端问题。
平凉市距离西北经济和物流中心西安市仅200公里,建立与西安市常态化运输机制,打通平凉向东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利用好“中欧班列”的西行运输能力,打造发展中亚产业市场新优势。
(三)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人才是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健全育才引进配套政策,育才引才并重,以育才为主,引才为辅,从多维度立体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根据产业链人才短缺情况及经济实力,大力引进人才,完善用才配套服务政策。利用现有智能制造企业,大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人才猎头平台,掌握智能制造产业先进地区和企业人才动向,通过兼职顾问、项目合作、退休返聘、人才租赁等方式,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孵化引进一批有技术、带成果、建项目、持资金的产业链项目团队,注重已入驻企业对本地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尽可能培育出本土化的人才队伍。
(四)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
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互补,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市内教育资源相对优势,以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光电学院为基础,产教融合,引导和激励职业院校依据智能制造产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围绕产业链布局教育链,职业学院应及时补充理论教学知识,更换新型实践设备,注重教师操作能力,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实行双轮制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培育高技能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积极助推平凉当地建立地方产业研究机构,构建以政府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基地、高校教学团队和产业研究院等组织为载体,研究院搭台、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解题的“政产学研”共建设、共发展、共评价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智能制造产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紧扣企业用人需求,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创新定岗实习实训促进机制,支持企业在平凉职业院校开设“委培班”订单培养,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推动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导,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格局。
(五)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面对智能制造企业融资方面的特点,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破解融资难题:一是要强化企业倒贷应急政策机制。通过联动区县和社会资本,建立全市智能制造企业倒贷应急周转资金池,为短期倒贷资金提供贴息政策,节约融资成本;二是加大智能制造企业票据贴现效能,建立票据贴现中心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融资;三是落实担保费补贴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激励作用,鼓励和引导全市担保机构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四是创新开展智能制造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帮助企业获取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纯信用贷款。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平凉市智能制造产业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543)相关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