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倩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3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是指患者有意或无意将各种类型异物吞入消化道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儿童发生上消化道异物占80%~85%,若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局部黏膜破损、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1]。由于上消化道异物多发于食管入口,患儿的症状明显,无痛胃镜兼具诊断及治疗双重效果,成为上消化道异物的常用治疗方法,但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其认知系统尚不完善,对医院环境及医疗操作存在强烈恐惧,在手术过程中配合较差,易发生啼哭、抗拒等情况,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手术失败,引起强烈的并发症[2]。因此,对于应用无痛胃镜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患儿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减轻患儿抵抗情绪以及恐惧感,对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是临床护理人员为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儿童护理特点提出的新型护理措施,通过听觉刺激、视觉刺激以及手部动作交流行为,帮助患儿放松,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增加患儿的舒适感[3-4]。鉴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上消化道异物患儿,探讨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在无痛胃镜下行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14±1.73)岁;异物类型:磁力珠18例,纽扣电池7例,海洋宝宝5例,湿纸巾1例,锐器类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22±1.85)岁;异物类型:磁力珠17例,纽扣电池9例,海洋宝宝4例,湿纸巾1例,锐器类1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本研究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原则。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有异物摄入病史,均经CT或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上消化道异物[5];②年龄≤14岁;③均行无痛胃镜异物取出术;④临床病例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伴上消化道穿孔或活动性出血;②伴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存在胃镜诊疗禁忌证或麻醉药物过敏史;④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本研究者;⑤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⑥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术前询问家属患儿的病史,了解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吞食异物时间、性质、大小、形态等,进行相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判断异物位置及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穿孔征象,严格把握胃镜诊疗禁忌证,术前常规禁食6h,准备好常用器械、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术前告知家属无痛胃镜的相关风险,指导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取得家属的配合,术前予以鼻导管吸氧,检测患儿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麻醉后帮助患儿取左侧卧位,观察异物位置,护士在术中密切控制氧流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固定患儿的头部防止误吸,抓住异物退镜时护士协助患儿头部略微后仰开放气道,在直视下取出异物,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对于黏膜破损或溃疡者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对于黏膜无损伤患儿,待其麻醉苏醒后即可进食,以温凉半流质饮食为主,2d后可进食软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宣教,让患儿意识到将异物放在嘴里的危险,并嘱咐家属将危险物品、玩具等放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若发现儿童吞食异物需及时就医。
1.3.2 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所示。
1.3.2.1 治疗性触摸。在术前对患儿进行触摸干预,护士在操作前剪短双手指甲,使用“七步洗手法”,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及消毒,待双手回温后,对患儿进行触摸干预,按照患儿头面部、胸腹部、四肢的顺序进行触摸,采用按、揉、捏等手法,待患儿情绪稳定时,对患儿进行触摸式按摩,护士双手自然合拢,置于患儿两侧肩部,手掌用力自上而下地按摩患儿腰背部,并使用动、转、捻、捣等手法,按摩患儿的颈部肌肉及肩井、肾俞、大肠俞等穴位,顺时针按摩患儿的腹部,减少患儿躁动发生,护士将双手置于患儿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轻柔按摩至耳后,在触摸干预过程中,护士全程使用柔和、低缓的语气与患儿交流,面带微笑,与患儿保持目光接触,并可在触摸干预过程中通过讲故事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保证触摸干预效果。
1.3.2.2 治疗性安抚。(1)音乐安抚:患儿进入手术室后,播放童歌童谣或摇篮曲,让患儿接受舒适的听觉刺激,避免患儿哭闹影响手术顺利进行。(2)动画安抚:在音乐安抚的听觉刺激基础上,利用儿童对声音、色彩高敏感性的特点,进行视觉刺激,为患儿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同步刺激患儿的视觉系统,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4 观察指标
1.4.1 医疗恐惧感。采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The Child Medical FearScale,CMFS)评估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医疗恐惧感,CMFS量表由Broome等[6]于1987年编制,2000年国内学者严谨[7]对其进行翻译形成中文版CMFS量表,共包括自我恐惧(5个条目)、人际关系恐惧(4个条目)、医疗环境恐惧(4个条目)、医疗操作恐惧(4个条目)4个维度及1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3级计分法,分别计分1~3分,1分表示不恐惧,3分表示非常恐惧,总分17~51分,评分越高则患儿医疗恐惧感越高。
1.4.2 抗拒情绪。采用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价量表(Modified behavioral pain scale,MBPS)评估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抗拒情绪,MBPS量表由郁立群等[8]于2003年编制,包括面部表情、行为情绪、哭闹3个维度,各维度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分别计分0~3分,0分表示完全配合,3分表示非常抗拒,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的抗拒情绪越严重。
1.4.3 不良反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躁动、出血等。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医疗恐惧感比较 试验组患儿干预后的CMFS量表中自我恐惧、人际关系恐惧、医疗环境恐惧、医疗操作恐惧4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医疗恐惧感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抗拒情绪比较 试验组患儿干预后的MBPS量表中面部表情、行为情绪、哭闹3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抗拒情绪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30<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上消化道异物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因儿童的好奇心较重,喜欢探索新奇事物,加之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易误吞异物。我国尚未关于儿童消化道异物的流行病学报道,但整理2016年发布的文献可知,我国儿童误吞异物的病例数约有1.7万,而实际病例数可能较此数据更大。儿童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如硬币、电池、别针、磁性异物、笔头、枣核等,以硬币较为常见,其中有80%~90%的患儿可自行排出,有10%~20%的患儿需接受内镜处理,若处理不及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局部黏膜损伤、坏死,引起局部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瘘管形成等[9]。无痛胃镜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一种高效、便捷、经济的治疗手段,但此术式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医生、护士及患儿三方配合,才能顺利进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其认知水平较低,无法理解手术的意义及目的,且对医院环境、医疗操作存在强烈恐惧,易产生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导致患儿治疗配合度降低,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临床护士需根据患儿的身心特点“因人试护”,以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
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是从患儿的身心特征出发,结合患儿的实际情绪状态,使用科学的护理态度、温和的语言、恰当的护理措施及非语言性交流,以安抚患儿的情绪,促使患儿放松身心,达到身心舒适状态[10-11]。宁晓梅等[12]研究表明,对微创泪道成形术患儿实施音乐及动画联合安抚疗法干预,能够减轻患儿与家属的分离焦虑,缩短患儿的啼哭时间,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家属对手术满意度更高。李祎梅等[13]研究显示,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实施抚触疗法干预,能够减轻患儿术后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家属满意度较高。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干预后的CMFS评分、MBP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通过采取音乐安抚,让患儿接受舒适的听觉刺激,利用儿童对声音、色彩高敏感性的特点,为患儿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进行视觉刺激,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在术前对患儿进行触摸干预,局部皮肤感受器接受护士手部的机械刺激,通过反射弧传递至大脑皮层体表感受区,增加迷走神经活动,使得神经系统放松,发挥情绪调节的作用,从而减轻患儿的医疗恐惧感,缓解患儿的抗拒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可有效降低在无痛胃镜下行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患儿的医疗恐惧感,减轻患儿的抗拒情绪,减少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