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娜
豇豆花果同期、采摘间隔短,且以小农户分散生产为主,病虫多发重发、用药频繁,农残问题时有发生。其中较难防控的害虫是豇豆蓟马。该虫主要危害豇豆花、果,导致落花、豆荚畸形,因其体形小、隐蔽性强、迁移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而且常与豆荚螟并发,防治起来难度较大。 针对此,我们选用不同药剂开展了豇豆蓟马防治效果对比试验。
1.1 试验设计 试验园在福建长汀县馆前镇汀东村, 参试豇豆品种为都市长号长豇豆, 露地起垄栽培, 畦面宽120~130 cm, 每畦播种2 行, 垄面宽70 cm, 沟宽40 cm, 深25 cm, 株距30 cm。 前作冬闲。
参试药剂共8 种,分别是33%多杀霉素·杀虫环可分散油悬浮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20%甲维盐微乳剂、20%吡虫·虫螨腈悬浮剂、25%灭虫胺·唑虫酰胺悬浮剂、蓟马速溶(蓖麻油双氧乙烷)、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试验园面积共1 亩, 每种药剂为1 个处理, 面积约30 m2,空白对照。根据药剂推荐浓度喷施,6 月27 日开始每隔5 d 喷施1 次,共喷2~3 次。
1.2 试验期间管理 试验地起垄时施入农家肥800 kg、钙镁磷肥25 kg、45%硫酸钾复合肥25~30 kg。 2023年5 月16 日播种, 用种量1 400 g, 每穴点播3~4粒。苗高30~40 cm 时,插木杆上架,隔5~7 d 检查茎蔓上架情况,对未正常攀架的茎蔓进行扶蔓处理。始花期(6 月6 日)施45%硫酸钾复合肥25~30 kg 作花肥,随水施入,促进开花结荚。
因播种期正值雨季, 水分管理方面主要是注意开沟排水防涝,保持畦面湿润即可。
1.3 农残检测 首次施药时间为6 月27 日(豇豆开花结果中期),施药后第2 d、第4 d、第6 d 取样检测农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抽样过程中保证整批食品中的每一个单位产品(为检验需要而划分的产品最小的根本单位)都有被抽取的机会。残留检测方法采用GB 23200.121-2021。
1.4 防治效果调查 喷药前调查虫口密度;从喷药后第2 d 开始,结合农残检测取样调查虫口密度,计算防治效果。 防效(%)=[1-(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对照区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对照区药后活虫数)]×100。
2.1 防治效果 结合农残检测取样,于施药后第2 d、第4 d、第6 d 分别进行防效调查,调查100 朵花的虫口数量。 结果表明:8 种药剂对豇豆蓟马均有防治效果,以蓟马速溶效果最佳,药后第2、4、6 d 防效分别达87.7%、93.2%、95.1%; 其次为20%吡虫·虫螨腈、25%灭虫胺·唑虫酰胺、噻虫嗪,其药后第2 d 防效分别为85.5%、85.1%、84.3%;33%多杀菌素·杀虫环和25%乙基多杀菌素属生物农药,效果相对迟缓,药后第2 d 防效分别为65.1%和60.6%, 药后第6 d防效分别为85.6%和82.4%。 详见表1。
表1 不同药剂对豇豆蓟马的防治效果 头/百花
2.2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见表2。 8 种参试药剂中,33%多杀菌素·杀虫环、25%乙基多杀菌素、 蓟马速溶3 种药剂在用药后第2、4、6 d 均未检出,表明药剂分解快、残效期短,安全性好。
表2 参试药剂在豇豆上的残留量
对照国家关于豇豆农残评判标准(见表3),药后第2、4、6 d 豇豆农药残留均合格的有33%多杀菌素·杀虫环、5%氯虫苯甲酰胺、25%乙基多杀菌素、25%灭虫胺·唑虫酰胺、蓟马速溶5 种药剂;药后第4、6 d 合格的是2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吡虫·虫螨腈;噻虫嗪药后第6 d 合格,药后第2、4 d农残超标。
表3 不同药剂防治豇豆蓟马农药残留及限量值
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生产实践,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蓟马速溶+氯虫苯甲酰胺,同时放置蓝色粘虫板对豇豆蓟马的防控有显著效果。 如果能够配合下面的措施,防控效果将更好。
在豇豆种植前或种植后5 d 内, 在菜田四周安装防虫网(20~22 目,高度1.5 m),可以防止豇豆蓟马入侵;田间悬挂蓝色粘虫板可有效诱杀蓟马成虫,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施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在豇豆初花期投放蓟马天敌,如南方小花蝽、赤眼蜂、亚洲草蛉、中华微刺盲蝽、蜘蛛等,通过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方法消灭蓟马,可以更好地保障豇豆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