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华 杨 礼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沿河 565300)
自然界中霉菌普遍存在,玉米、麸皮、豆饼等饲料在收获、加工、贮存等过程中很容易被霉菌污染。霉菌在增生繁殖过程中,不仅会分解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一些霉菌毒素,降低饲料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霉菌毒素还会影响饲料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生长速度,严重的还会导致急性或者慢性中毒,损害器官的生理机能,肉蛋奶等畜产品中也会残留霉菌毒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1.1 产毒霉菌以及霉菌毒素的种类。霉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霉菌的种类很多,大多数的霉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有部分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到目前为止,已知的能够产生毒素的霉菌有150 多种,分别隶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孢菌菌属、麦角菌属、葡萄穗霉菌属和内生真菌属等,这六类几乎包括了大多数的产毒霉菌,其中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孢菌菌属这三类的霉菌种类最多。产毒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有毒的代谢产物就为霉菌毒素,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分离和鉴定的霉菌毒素有300 多种,对饲料和饲料原料危害比较严重的霉菌毒素主要有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T-2 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等。
1.2 危害。饲料原料或者饲料发生霉变后,常常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霉菌,霉菌毒素也不只是一种,至少是两种或更多,不同毒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产生的危害更大,如饲料中同时含有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T-2 毒素和赭曲霉毒素,其毒力比单独一种毒素所产生的的毒力要高,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1.2.1 霉菌毒素可以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繁殖障碍。镰孢菌产生的主要毒素为玉米赤霉烯酮,也被称为F-2 毒素,该毒素具有雌激素的活性,是一种生殖系统的毒素,可以导致中毒畜禽雌激素过多,引起母畜雌激素亢进,出现不孕不育、流产等症状,导致公畜雌性化。镰孢菌菌属的产毒毒株主要有禾谷镰孢菌、粉红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尖孢镰孢菌等,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燕麦、干草、青贮玉米等最容易滋生镰孢菌,引起玉米赤霉烯酮污染。
1.2.2 引起畜禽致癌、致畸。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粮食中,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性,是目前发现的对人畜危害最严重的一种霉菌毒素,已经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黄曲霉毒素的产毒毒株主要为曲霉菌属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花生饼(粕)、豆饼(粕)等饲料原料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导致畜禽出现中毒性肝炎、肝小管增生,严重的导致肝硬化、肝癌等。对黄曲霉毒素易感的畜禽品种还可以导致胎儿畸形。另外,赭曲霉毒素也有致癌、致畸的作用,玉米赤霉烯酮具有促进癌变的作用。
1.2.3 可以降低畜禽的免疫力。许多的霉菌毒素都可以损害畜禽免疫器官,降低畜禽的免疫力,增加了畜禽对病毒、病菌等的易感性,同时霉菌毒素还可以降低疫苗对疾病的保护力,导致疫病的发病率增高。饲料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 毒素、赭曲霉毒素A 等都影响畜禽的免疫机能,使动物对疫病的抵抗力降低,如赭曲霉毒素A 是造成免疫抑制最严重的饲料毒素,不仅可以抑制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还可以导致IgG、IgA、IgM免疫球蛋白的衰退,影响畜禽的体液免疫;黄曲霉毒素可以使牛、羊、猪等动物胸腺发育受到抑制,T-淋巴细胞的机能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玉米赤霉烯酮可以使牛淋巴细胞染色单体断裂或导致片段化,降低牛淋巴细胞的生存能力;低剂量的T-2 毒素就可以影响奶牛的免疫功能,影响血清中IgM、IgA、IgG的水平;烟曲霉毒素可以影响鞘脂类代谢,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胞的通透性提高,细胞的保护作用被破坏,饲料中极少量的烟曲霉毒素就可以降低巨嗜细胞的吞噬能力,抑制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提升病原入侵的几率,肺炎、肺水肿的发生率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不仅影响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还影响疫苗的保护力。据调查,饲料中烟曲霉毒素毒素的含量高于200 μg/kg,就会使畜禽产生免疫抑制。饲料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常常是普遍性的,会对整个养殖场的畜禽产生危害,导致经济损失严重。
1.2.4 引起畜禽霉病。大量的霉菌或者孢子进入畜禽或人体内,就会诱发霉菌感染性疾病。曲霉菌病是最常见的霉菌病,幼禽最容易感染,曲霉菌侵入家禽的气囊、肺部,并在该部位形成霉斑,引起支气管、肺部炎症。烟曲霉和黄曲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病原。
1.2.5 影响畜产品安全。畜禽采食了霉变的饲料,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就会在消化代谢过程中进入肌肉、肝、肾、乳汁、鸡蛋中,导致畜产品被污染,降低畜产品的品质,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畜产品中霉菌毒素的残留量因畜禽品种、产品种类、畜禽自身的健康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如乳牛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其在牛奶中的残留量与饲料中的比例为1∶200;猪采食了霉变饲料后,霉菌毒素在猪肝脏中的残留量与饲料中的比例为1∶1 200;产蛋鸡采食了霉变饲料后,鸡蛋中毒素的残留量与饲料中的比例为1∶1 400[1]。有些霉菌毒素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人们采食了残留有霉菌毒素的畜产品,经过长时间的积聚就会引起发病。
2.1 预防饲料以及饲料原料霉变的措施
2.1.1 控制饲料原料的水分。防止饲料以及饲料原料发霉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水分,首先,农作物收获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农作物到了收获期要选择晴朗的天气及时进行收获;其次,农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筛选和晾晒,防止水分过多引起霉变。玉米、稻谷、高粱中的水分含量要低于14%,饼粕类饲料水分的含量要低于13%,鱼粉、肉骨粉等的水分含量要低于12%[2];最后,饲料或饲料原料在贮存的时候要定期进行水分检测,里面水分的含量要低于真菌生长的湿度,一般仓储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0% ~60%,温度控制在20 ℃以下,不让真菌进行增生繁殖。
2.1.2 科学使用防霉剂。防霉剂对霉菌的繁殖有抑制作用,饲料在配制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防霉剂。防霉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双乙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丙酸及其盐类、富马酸及其酯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这些防霉剂各有优缺点,有机酸的防霉效果好,但是会有腐蚀性,有机酸盐腐蚀性小,但是防霉效果差,而且对饲料酸碱度和水分有一定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复合型防霉剂,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防霉剂配合使用,提高防霉效果,扩大应用范围。
2.1.3 防止饲料加工、贮存、运输中发生霉变。饲料加工调制过程中要注意水分添加量,出厂的饲料中的含水量要低于霉菌生长的需要量,尤其颗粒饲料的生产过程中,要利用蒸汽调质,要适当控制调制器的进气量,要调控好制粒的时间和温度。颗粒饲料在进行包装和贮存前要先进行冷却,然后测定水分含量,水分含量不能高于12.5%才可以进行包装。贮存仓库要保持干燥,做好防霉防潮措施,饲料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暴晒和雨淋。
2.2 霉变饲料的处理措施。饲料原料生长、收获过程中受到天气、鼠害、虫害的影响,很容易发生霉变,因此霉菌毒素对饲料原料的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受到污染的饲料必须经过脱毒处理以降低对畜禽的损害。去除霉菌毒素常用的方法有物理脱毒、化学脱毒、吸附剂吸附法等。
2.2.1 物理脱毒。物理脱毒比较简单方便,但是物理处理只适合量少、体积较大的颗粒饲料的处理,不适合液体饲料、粉料的处理,而且物理脱毒不彻底,经过处理的饲料的保存时间也会缩短。常用的方式有剔除霉粒、加热去毒和辐射等方式。剔除霉粒是利用霉变的颗粒比重较小,可以利用风吹将其分离,这种方法费时费力,适宜数量不多的霉变饲料的处理;加热去毒是将被污染的玉米、高粱等在145 ℃~160 ℃条件下烘烤30 min,这样可以去除60%左右的霉菌毒素,但是高温处理也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辐射是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摊成薄层,然后利用高压贡灯进行紫外线照射,可以去除97%左右的毒素,这种方法只适合实验室处理。
2.2.2 化学脱毒。化学脱毒是利用碱或者氧化物对霉变饲料进行处理,霉菌毒素遇碱或氧化物就会分解失活,从而达到脱毒的效果,常用的化学物质有氨水、石灰水、火碱、次氯酸钠等。利用化学方法进行脱毒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且某种化学物质只会对某些霉菌毒素有效,如氨水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好,对其他毒素降解效果差,化学处理还存在残留问题,有潜在的危险。
2.2.3 吸附剂吸附法。吸附剂吸附法是目前最成熟、最常用的脱毒方法,是将吸附剂添加在饲料中吸附霉菌毒素,从而使霉菌毒素不能被消化吸收,直接排出体外。生产中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膨润土、麦饭石、陶土、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等。利用吸附剂吸附脱毒处理量大、效果显著,而且又比较经济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