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意义 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4-03-29 20:23张亚瑛孙万挺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攻坚党组织基层

张亚瑛 孙万挺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映现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党中央对我国未来农村扶贫工作以及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的战略性部署。截至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3 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 年将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内容作为文件的重要章节进行论述,其中: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和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因此,深入总结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重大意义,剖析阻碍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可以为新阶段国家在“三农”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意义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三农”成绩单喜人,“三农”的基础更加稳固,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地位不言而喻[1]。一是农业生产量持续提高,中国粮食产量已经保持“18 连丰”,近6 年一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极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二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近些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在不断显现;三是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增速连续11 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降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在稳步提升,2022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 万元,比2012 年的0.84 万元翻了一番有余。

1.2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的突出问题,“三农”领域仍然存在农业农村是最薄弱环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最突出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的三块短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解决好“三农”领域的突出矛盾。脱贫攻坚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农村贫困人员,主要解决的是提升贫困人员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绝对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实施对象是全体农民,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的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目的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现实需求,是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的必然要求。

1.3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选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都统一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指标是实现脱贫任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指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只有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如期顺利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的短板,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明显,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重点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要将“三农”存在的短板补齐,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必然。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逻辑与困境

2.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逻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2]。基于二者的区别来分析,一是从政府的政策制定分析,脱贫攻坚的政策制定主要瞄准绝对贫困问题,是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具有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的特征;而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则是瞄准相对贫困问题,是通过解决“三农”内部不充分发展来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具有渐进性、持久性、综合性的特征。二是从受益主体分析,脱贫攻坚的主体主要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具有指向性;而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农民,实现的是全部农民的共同富裕,群体涵盖面较广。三是从衡量标准分析,脱贫攻坚中,脱贫的标准主要看人均收入、吃穿和享受的医疗、教育、住房,指标相对单一且可量化;而乡村振兴是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和人才的全方位振兴,更加地系统且全面。基于二者的联系来分析,二者分别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两个必经阶段,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而服务。二者在产业发展、组织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安排具有一致性,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2.2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2.2.1 乡村产业发展困境。当前,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不均衡性。导致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一些地方政府对自己的产业发展基础认识不够全面,对产业发展的规划不够充分,导致产业发展成效小;二是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短时见效的项目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的发生,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数字技术对农业的渗透率低,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而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乡村文化治理困境。乡村文化是乡村治理“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与乡村建设“硬件”水平提升相比,乡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脱贫攻坚时期,我们更多是强化乡村文化在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方面的作用,忽略了乡村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导致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有3 个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二是由于人口流失导致的乡村文化传承“断代”;三是乡村没落导致的治理载体缺失[2]。具体来看,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能力有待加强。伴随着城乡要素的不断流动与交换,乡村传统的人情社会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乡村社会道德伦理正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出现唯利是图的不良利益观和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是非观。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乡资源要素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人选择进城务工,以此来享受城市更为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导致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无以为继。再者,乡村没落已成现实,承载着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载体正在逐渐消亡,撤村并镇的确实现了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村容村貌,导致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出现。

2.2.3 乡村人才支撑困境。脱贫攻坚时期,政府更多地是关注农村现有人口脱贫致富问题,对于乡村人口流失的重视相对不足,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导致乡村人才支撑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因素,主要是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统计显示,农业经营人员的年龄在55 岁以上的人数约1.1 亿人,农业经营人员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人员数量占比为91.8%,说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相对较高且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农民在职业化培训,特别是在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受到严重阻碍,违背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农民的职业身份受到严重歧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脱离农业为荣,出现了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失严重和人才引进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收入、住房、教育等多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发展鸿沟”,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2.2.4 生态价值实现困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特别是在“两山”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生态价值没有得到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是探索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提供更多优质农业生态产品[4]。导致农业生态价值实现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缺失,当前,缺乏科学有效的可以准确地量化农业生态价值的核算方法,无法量化就不能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二是农业生态产品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政府的生态补偿,由于农业生态价值转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对于农业生态价值的投入信心不足;三是农业生态产品的产权界定混乱,产权交叉重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

2.2.5 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富不富党支部,强不强领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强弱关乎是否能够实现组织振兴[5]。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数量在逐步减少,目前我国行政村党组织覆盖率已达99.9%,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22 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 年底,我国490 041 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比2021 年减少了1 707 个,虽然减少速度较低,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行政村党组织数量将逐年减少;其次,基层党组织涣散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组织涣散的原因主要有:队伍建设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党员思想不坚定等,如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人员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组织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尤其存在组织关系在而人不在的现象,这些人无法参与党组织建设,直接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减弱;最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疲软也是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因素,伴随着2006 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直接导致了村集体的经济功能丧失,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财富作为支撑。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助推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脱贫攻坚期间,一些农业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为乡村产业振兴创建了发展条件,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尤为重要[6]。一是要做好产业项目的发展规划,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项目发展实际,提升产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发生;二是做好产业扶贫政策同“产业兴旺”目标的衔接,政策引导仍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要做好扶贫政策重点科学地向乡村振兴转移,加大对基层产业发展的调研力度,分析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衔接,为国家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落实提供数据支撑[7];三是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发展,释放数字红利,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生产环境的有效结合,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助推文化振兴。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农村书屋建设、村规民约制定和网络文化传播等途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振兴期间要继续利用现有发展成果,创新乡村文化继承与传播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是创造精神文明的源头活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首先,要树立文化振兴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可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将其传承和弘扬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其次,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农民道德的教化功能,实现上墙也上心,通过举办一些活动、设置一些奖品来激励农民自觉遵守和践行村规民约;最后,要丰富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播渠道,创新优秀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线下宣讲和线上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

3.3 注重乡村人才培育,助推人才振兴。没有乡村人才作为支撑,不可能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乡村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升级[8]。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目的在于鼓励引导社会各阶层能人参与乡村建设,为我们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参考。因此,要注重乡村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强化本土人才培养,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热情,积极主动参与相关技术的传授工作,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其次,要继续发挥驻村干部的担当和引领作用,适当赋予驻村干部更多的权力与职责,更好地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治理;最后,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情感联系,要密切与在外工作人员的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与养老。另一方面,要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在企业开办、利益分配、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鼓励外出的各类人才“加盟”乡村建设。

3.4 开发农业生态产品,助推生态振兴。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是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期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得到恢复,而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9]。一是要加大标准体系建设力度,要创建农业生态产品的认定标准,将认定的农业生态产品进行分类,建立目录清单,要统一农业生态产品的核算标准,为后期的产品交易奠定基础;二是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要将生态补偿资金与补偿项目进行匹配,根据农业生态产品具备的价值给予合理的补偿数额,对于积极投身农业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给予额外补偿,进而加强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三是要创建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农业生态产品只有通过交易才可以实现其价值,而农业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信息传递“鸿沟”,通过交易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要将有担当、敢作为的青年人加入到基层党组织,鼓励青年党员参与乡村的治理工作;二是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规范在村党员的行为,定期开展党性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力;三是要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因此,要提升治理能力,一方面要密切群众的联系,进而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夯实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要创新治理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攻坚党组织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