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各地正在掀起一场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在这过程当中,需要对各地乡村开展景观规划、环境整治、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建筑改造等工作,而对于这些工作来讲,都必须要有大量的乡建设计专业人才进行支撑。
景观设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乡村的规划与设计、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乡村经济和生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景观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层面均显示出显著的变化,从早期的以园林学为基础转变为研究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环保与景观设计等的融合,形成了以地景、水景、建筑景观、绿化和艺术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体系。
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在逐步从单纯的美学和艺术表现力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同时关注景观对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在我国,相较于其他专业类课程,景观设计的课程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等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教学和工学、农学等学科课程设置。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景观设计也将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综合性、交叉性也越来越强。
目前,我国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类课程教学重点均以城市场地为核心,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城市发展与建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而培养具有专业管理和设计的人才,忽略了乡村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关于如何服务乡村环境建设的内容较少,没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共同探索学科定位。基于这种培养模式,在面对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设计项目时,做出的方案往往与实际脱节,用城市设计的思维去解决乡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的乡村设计往往是生搬硬套,忽视乡村发展的特有规律,方案难以操作和落地。这也无疑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及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大量招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目前,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对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意识不够,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专业师生,都并未进一步思考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及促进作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真正打开服务农村和基层建设的思路,不能快、狠、准地对接当下乡村环境建设的需求,导致专业发展面窄、就业导向单一、艺术美育功能扩展不够等问题的出现,无法满足乡村环境建设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快教育体系改革与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应用性与适应性培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机遇期,进一步研究本专业教学领域服务乡村建设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的问题,以期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景观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以及独特性,涉及发展与保护、政策与制度以及人文与价值观等诸多问题,所以较为单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种较为复杂又矛盾的乡村建设工作。对此应该将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与乡村建设特征及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相应的交叉学科以及跨界课程教学。
2.1 以跨学科理念整合乡村振兴的课程设计。分析课程需求、了解乡村振兴的目标。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寻找和乡村振兴相关的课程资源。通过现有课程的整合,创新课程内容。在整合课程时进行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设置,将农业科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课程进行联动,围绕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建筑、乡村景观等相关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融合,优化环境设计类课程结构与布局,结合乡村振兴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实际办学条件等开展跨界课程的建设工作,强化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跨学科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完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农村产业模式、文化和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整合乡村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2.2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以往的景观课程设计多关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而少有关注高校大学生景观设计专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考虑将景观设计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打通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提出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同时了解乡村创业机会,将景观设计与乡村创业结合起来,如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中,让学生通过调研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撰写商业计划,了解乡村的设计需求和市场潜力,详细分析设计方案的商业可行性和实施步骤。邀请创业导师和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并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在设计过程中提供相关创业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
2.3 强调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的实践课程设计。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面,强调成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设计生产力赋能乡村建设,组织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来共同设计和指导实践课程。以项目为主线进行学习,加强设计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依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会、作品集、报告等形式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接受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评估和反馈。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革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环节、改革环境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适应地方乡村建设发展需求和乡村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
3.1 增强规划理论与乡村振兴的联动。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对传统景观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外,还应加入有关农村规划、乡村振兴理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乡村文化保护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全面地了解和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知识体系。加强景观设计规划理论与实际工程的联动,更多引入乡村实地教学和乡村实践项目,把握乡村设计的内涵,从根本上理解乡村设计的服务对象、价值目标和理念方法。让学生亲身实践,从中获得新的创意和设计启示。增加地方规划实务、城乡规划和编制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规划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3.2 增加定向式实践课程和实践教材。增加定向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以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多个方面,并将所学的景观设计知识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如增设传统村落改造设计、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乡村综合设计实践等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田野调查、遗产保护、项目改造等内容的学习,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增加实践教材的编写,或采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教材和案例,让学生学习和分析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汇总案例、进行项目数据的分析,形成报告,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项目的学习和分析机会。教材可以包括乡村规划、农村公共空间设计、农业生态景观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
3.3 强化设计与可持续性思考。使学生了解乡村建筑与空间、明确场所精神、掌握传统的营造守法,挖掘乡土地域文化。设置课程如乡村可持续性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城乡结合设计等,引领学生掌握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和技术,包括节能减排、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效率等,依据场地特点和需求,提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与相关的设计需求者合作,如社区居民、政府机构和环境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加强设计与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设计中的产品创新应该与乡村文明自身独有的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创新设计,将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进行物化或语言化,以此来激发乡村文化的价值,从而振兴乡村。在课程评估上加入“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这一评价指标,用以科学的评估学生的设计作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3.4 融合多学科知识,推广交流与实践体系。增加与农业、社会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推动学生从多个维度探究乡村振兴,促进景观设计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用乡村设计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聚焦服务区域农村,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建立行业内外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政校合作,搭建“课堂走向乡村”的绿色桥梁,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上合理布局,而且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转化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参加乡村振兴主题竞赛,通过对接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建立以竞赛为核心的课程作品考核体系,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作品的设计中并收获奖项。
3.5 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发展愿景。要认识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课程的设计和改革需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和差异性,进行差异化设计,在进行乡村振兴路径和方法的探索时应积极通过人文传承的方式实现对耕读文化和地缘文化的认识,挽留更多的乡村精髓。在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乡村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有效的乡村振兴。赋予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新的社会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社区,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通过讲座和工作访谈的形式,邀请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将乡村振兴主题应用于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了解国情,增加对乡村资源的认识,培养乡村情怀。完善适宜乡村建设发展的价值观、教学与评价机制。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不仅包括设计技能或理论知识测试,也会对学生实地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实际操作和贡献进行评价,达到符合时代价值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3.6 构建理论讲授、乡村认知和乡村设计链式课程体系模式。在传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基础上增加认知实习阶段,形成三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城镇空间为载体,对乡村生活模式、乡村文化、乡村社会形态及乡村建设缺乏清晰认知,为提升学生对乡村现状及发展问题的理解,在传统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训的基础上增加认知实习环节,形成三阶教学模式。增强乡村规划理论与乡村规划实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认知———理论——实践的思路,理清完整的乡村规划工作思路,通过“乡村规划设计理论”系列选修课程与编写乡村发展策划报告两个教学过渡环节,构建三阶环环相扣的链式课程体系模式,一步步将教学从理论引入实践,促进学生将规划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乡村问题的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但也要注意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每个乡村都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该针对不同的地域和乡村特点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设计,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需求。教学环节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跨学科合作、创新实践以及文化与历史保护等方面,致力于培养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