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2024-03-29 19:58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刘媛媛
天津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具美的美术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 吴 悦 刘媛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利用技术等方式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活化美术课堂,拓宽学生美术文化视域,丰富学生审美经验,促使学生审美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以提升课程品质和教学效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小学美术是一门探究美、发现美、解释美的学科,对美的追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资源内容和形象的展示形式,能够为学生架起课内知识与课外多元美的桥梁,便于学生在丰富的视听体验中感受美的多元存在形式,深化对美的觉知力。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增强审美意识,关注自身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二)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

小学美术教学包含部分美学理论常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视听画面,能够将概念类知识实物化、将抽象类知识形象化,为学生搭建理解的阶梯。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逐级而上,提升对美术理论概念的理解认知能力,丰富对多元美的觉知。

(三)支持学生对美的创造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助学的工具,还是学生创造美和实践活动所要操作的教具。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美术课堂,让学生掌握跨学科绘画技术,通过实践感受信息化美术创作形式,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在趣味实践创造中提升对信息技术的掌控力,增进对信息助学的理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和内容时注重适度性。一方面,教师应把握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频次和尺度,避免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堂主次不明的现象发生,以及学生对信息助学形式过度依赖,产生思考惰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把控助学内容的尺度,适当留白或设置疑惑点,激发学生主题探究意识,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适配性原则

遵循适配性原则创设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助学形式,需要教师从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角度出发,选择与教学内容关联紧密、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匹配、与教学目标相协调的助学内容。遵循适配性原则创设信息化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美术学科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多元艺术实践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功能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多元应用途径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增效。

(一)以信息技术为拓展工具,优化“欣赏评述”教学

“欣赏·评述”教学模块包含中外美术简史、赏析以及生活美术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建立在对美的常识的基础理解之上。教材承载力有限,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与课堂主题内容有关的美术历史常识、信息与生活美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美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地进行审美评述活动。“互联网+”是构成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主要的线上拓展信息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在线上检索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材料整合与设计生成图文并茂的助学材料,引进课堂,如演示文稿、微课程视频等,使学生在拓展类知识内容中提升美术评述鉴赏能力。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面具》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与面具有关的艺术常识与艺术价值,感受面具中蕴含的多元美感。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非遗·民族传承”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角度认识面具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信息拓展的助学工具,从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中汲取有用的图文信息,制作成主题演示文稿。文稿内容围绕“面具在中华民族长河中的发展历程”“我国非遗面具种类”“面具的多元应用功能”等信息展开,演示的图片包含非遗面具实物。如在讲解面具发展历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金面罩和青铜面具图片,向学生介绍商周及战国时期面具的功能,简要分析这一时期面具的审美特征。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美术常识教学过程中深度了解与面具有关的审美知识,并结合教学指导对多元面具风格展开评述品鉴。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搭建课内外美术知识的桥梁,丰富学生对特定事物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知识的拓展工具,能够有效优化欣赏·评述教学模块,提升教学设计品质。

(二)以信息技术为理解工具,优化“造型表现”教学

“造型·表现”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认识平面造型、动态造型、立体造型、多维造型等造型表现形式,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构建基础性认知。在造型表现教学模块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小学生来说,“表现”“造型”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理解美术概念的支架融入课堂,为学生构建形象化的美术造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造型的表现知识。如在讲解某一类造型表现常识时,寻找该知识的实际美术作品案例加以描述或佐证,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建立形象认知,继而提升课堂理解力,强化学生的美术造型表现力。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认识中国画》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画,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初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美术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国粹传承——中国画”,将中国画的形象塑造与表现手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找到与理论教学内容存在紧密关联的多幅优秀中国画作品作为教学佐证工具。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中国画的细节特写,渗透造型表现常识。

例如,在讲解“不似之似”造型特征时,教师可以播放齐白石的《虾》和真实的虾在水中的图片,进行对比说明:“中国画的不似之似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塑造中,要求画作既能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又能凸显物象的神韵精髓。齐白石的《虾》抓住了虾的体态特征,在细节上加以写意夸张和简单变形,更突出了虾的体态美。”学生将齐白石的《虾》与真实生活中的虾进行对比观察,能够深度把握中国画“不似之似”的形象塑造特征。

又如,学生在解读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等常见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并为每种表现形式搭配一幅中国画作品,使学生深度感知多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异,正确辨析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提升对中国画的造型表现感知。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理解的支架性工具应用于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深度把握美术画作造型、表现方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

(三)以信息技术为展示工具,优化“设计·应用”教学

“设计·应用”教学模块包含视觉信息传达、生活设计、工艺传承、环境营造等多元实践类美术知识,要求学生尝试进行实践活动,以实践的方式传承传统工艺,美化生活环境,在实践中发挥创意,为生活提供便利。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是设计·应用教学模块的首要教育目标。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创意实践灵感、优秀实践参照、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工具,为学生创意实践赋能。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摄录历届学生主题创意美术作品,在学生创意实践前期播放,予以学生思路点拨;也可以在学生完成实践后合影留念,积累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在学生创意实践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技巧性讲解视频,帮助学生克服技术层面的困难。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逐步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形成创意美术思维。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变垃圾为宝》的教学活动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常见种类以及分类处理方式,选择适合的废旧物进行创意组合,变废为宝,开发可重复利用资源的新功能。教师可以依托教学目标设计“小巧手——变废为宝”主题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在启发学生创意实践思路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历届学生变废为宝的主题创意实践作品,也可以播放国际知名的变废为宝艺术作品,打开学生创意实践思路。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践操作需要,找到微课程视频《工艺美术基础技巧》《点点胶的创意用法》《平滑的曲线》等,帮助学生克服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美术作品质量。在学生实践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合影留念,增强展示活动的仪式感。在多媒体的应用下,学生能够丰富实践操作经验,激活创意实践思路,培养美术实践自信心,从而深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类工具应用于课堂,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了指向性的支持。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优化美术作品,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以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四)以信息技术为实践工具,优化“综合·探索”教学

“综合·探索”教学模块包含“美术内部综合”“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姊妹艺术”等知识模块,旨在立足美术基点对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美术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在此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实践探究的工具,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展开生活化美术探索,观察生活中美术与多学科的融合现象,尝试创设科技与美术的融合产物,深度理解综合美术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资源检索任务,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检索相关资料,掌握信息助学方法,了解生活中多元学科知识与美术相结合的存在形式。另外,教师可以开发信息技术载体中的美术创意实践功能,开发美术软件,指导学生参与电脑美术创作活动,如建模、板绘、编程设计等,学生在趣味性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初步培养跨领域美术实践爱好,锻炼美术综合探索能力。总之,以信息技术作为美术综合实践探索的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活动品质,优化小学美术课堂,促使学生美术能力获得深度发展。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的核心话题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要求学生从教材给出的案例出发,探究生活中科技与美术深度结合的实际案例,感受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能够结合跨学科思维设计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生活化物品,培养跨学科美术思维。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科技向未来”主题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作为主题活动的主要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横跨科学与美术两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以“未来科技”为主题,任选形式,设计信息化美术作品。为了锻炼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其参与综合探究活动:

1.探究儿童绘画软件“tuxpaint”的基础功能,尝试运用套索工具复制局部画面,完成一张简单的画作。

2.探究儿童建模软件“Flying Colors”,让学生尝试设计喜欢的图标。

3.登录百度百科,搜索问题“科技与美术在生活中的融合”,观看相关图片与视频,展开话题讨论。

上述综合美术活动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创意实践的工具,学生在探究多种信息技术软件的过程中深度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形式,树立跨学科学习观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综合美术能力与创意实践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工具、学生课堂理解的支架工具、学生实践活动的应用工具和展示工具来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照小学美术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教学模式展开工具应用的分层次探究,因地制宜,为不同目标的教学活动匹配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形式,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目标的适配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工具美的美术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巧用”工具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