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八灵
(秦安县西川学区神明川小学,甘肃 天水 7416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求其心怀崇高的理想与社会良知、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此情形下,国家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并对小学教育目标及方向做出了调整,由单一的文化知识传输,逐渐转向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此,教师应对数学教学内容做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寻找能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契机,并做出精彩、灵活的课堂设计,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此时仿若一张干净的白纸,等待绘制绚丽的色彩,开启自己的人生画卷。小学生天性纯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人格的形成与素质的养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能接受怎样的引导。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须对学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给予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中的处事方式,使其做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成长与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优秀的道德素养,这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夯实良好的基础,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加得心应手。但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有不少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难以达到理想。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当代小学生有着十分优渥的生活环境,有的孩子受到家中长辈的过度宠爱,养成了自私、自利、懒惰、拖沓等习惯,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与未来人生之间的关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顽强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龄较小,人生阅历十分有限,其价值观念、思想品质的形成,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发现,若将学生置于和谐、美好、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形成乐观、勇敢、善良的个性;反之,若学生长期处于低沉、消极、散漫的环境中,将会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对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此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将精力多集中于教学工作,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还会要求学生之间少讲话、多学习,导致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进而形成沉闷的班级、校园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当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增强校园教育功能,拓宽德育思路,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会增强,并逐渐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时,若教师只是一味地采用说教的方式,或只向学生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甚至会觉得枯燥和乏味,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征,以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将道德价值观展现出来。举例来说,小学生对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画面、美妙的声音充满兴趣,教师则可以多媒体为媒介,帮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了解和感受道德价值观,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体会何谓真善美、何谓假恶丑,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件明辨是非,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来自亲身的感受,眼中看到的、亲身体验的事物,往往会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产生深刻的记忆。事实上,道德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精神层面的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个人责任、社会关系、公共利益等,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结构,也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在人生中的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实践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什么是道德价值观,进而内化所学到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将道德价值观相关内容切实融入数学知识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展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认知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交流与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育,并对其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此前,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且常采用“灌输式”“堆栈式”等方式开启数学课堂,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讲,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汲取数学知识。然而,对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枯燥、刻板的课堂氛围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其难以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将道德价值观相关知识融入数学课堂,不论在教学资源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且具有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须把握好这一契机,尊重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而教师则要以辅助者、引导者的身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能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作为培养道德价值观的载体,后者也能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助力。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学科之一,知识内容抽象且复杂,学生很难快速、清晰地理解,导致小学生常产生畏难情绪,对数学课堂也抱有抵触心理。对此,教师要在课堂初始阶段,以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对知识的探究中,而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融入则恰好为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例如,在教授“认识时间”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老师今天看到两句名言,大家可以帮助老师解读一下吗?第一句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第二句是,‘生气一分钟,就等于失去了六十秒的幸福。’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并相互探讨名言名句的含义,当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时,学生便会认真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善良宽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还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数学教学的意义得以彰显。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以其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特征,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趣味性,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学本身,还是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融入,信息技术都能作为重要的“辅助资源”。例如,在学习“购物”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购物案例,其中,要包含文明购物的案例,也要包含不正确的购物行为。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探讨,谈一谈视频中购物行为的对与错,并说出对在哪儿、错在哪儿。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能理解购物相关知识,还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明确辨别是非。同时,学生还会通过观察视频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生活中能独立运用数学知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重复、多次的讲解所起到的作用往往不及一次亲身的经历。当学生真实置身于情境中时,便会提升对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以其生动、有趣等特征,受到小学生的高度青睐。通过对情境教学的应用,学生能清晰、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对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乘除运算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 人,并要求其进行分糖果游戏。教师为每个小组发放9 颗糖果,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分一分,看一看每个人能分到几颗糖果。”此时,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游戏中,很快发现问题:当每个人分到2 颗糖果时,还余出1 颗糖果。教师须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随后将除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公平”“谦让”“团结”“奉献”等德育思想传授给学生,小学生在清晰理解除法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价值观的培养。
应用教学评价也是数学教学获得成效的重要途径。此前,教师常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会增加学生的思想压力,导致其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使其不敢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对此,教师可将道德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评价中,从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当学生面对无法解答的数学难题坚持不放弃时,教师应给予认可:“老师觉得你是一位有着顽强意志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当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数学难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老师认为你是一名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同学,老师为你骄傲!”在教师的激励与鼓励中,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体育人方向,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将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与之完美融合,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是德育的重要媒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寻找能与德育融合的合适契机,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提升数学教学实效的同时,助力当代少年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