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丽
(灌南县实验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体现育人目标,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也是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落地,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寻找数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巧妙融入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使数学学习变得充满情趣,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足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思政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资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教材的人文韵味变得越来越浓厚,几乎每一章节中都蕴含着思政元素,为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直接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些思政元素高效利用起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修养。首先,数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学习对学生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挖掘数学中的哲学思想。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教学中,教师应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认识到正数和负数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它们又都属于有理数,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二十五章第一节“随机事件和概率”时,讲到必然性、偶然性的相关知识时,要教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蒙骗,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重视。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第三节“正多边形和圆”时,在课堂上增加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含有思政元素的材料,了解圆周率历史,了解刘徽、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演算圆周率的过程及取得的历史成就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领略中国数学文化魅力。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推动了现代文明的进步,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背景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思政建立联系,使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赋予数学学科更多的思政教育价值。
数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日常学习中大部分的学生只看到了数学的深奥,却很少有学生注意到数学中的文化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科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为学生讲述数学知识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与精髓。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三章第一节“从算式到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入“方程史话”,让学生知道“方程”一词早在《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用“元”表示未知数,“立天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设未知数,并引出历史上的经典命题“鸡兔同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学生大部分用的都是穷举法或列表画图法,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做出表扬和肯定,同时还可以用视频模拟演示古人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与古人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我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对方程形成初步印象,为课堂教学做铺垫,这也让学生意识到了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将数学应用到了生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知识有着极强的抽象性,而且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数学奇闻轶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六章第三节“实数”时,无理数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仰及希伯索斯不畏权威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无理数由来的过程中感受希伯索斯的勇敢、执着、不怕牺牲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思想境界。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学数学、到生活中用数学,用生活化的情境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能力与素养、思想道德与品行。
现实生活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学会利用生活教数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视角认识生活。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整式”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神舟十五号完美返航的生活热点话题,告诉学生天宫空间站距离地面约390 千米,以前航天员搭乘载人飞船离开空间站返回地面需要28 个小时,而如今从神舟十三号以后缩短至8.3 个小时,让学生尝试着计算飞船返回速度,用字母来表示数。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空间站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军事上的重大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数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生活事物创设情境,增添学习数学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三章第一节“轴对称”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轴对称知识有所接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增加,他们对轴对称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余地,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天安门等,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精妙,并为学生讲述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练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数学练习中存在着题海战术、机械重复、随意练习等不良现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练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此,教师要创新习题设计,提升习题的有效性,在练习中融入课程思政资源,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受到思政教育,提升素养。
数学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可以立足当下实际,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提出数学问题,将对数学知识的考查融入熟悉的背景之中,消除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陌生感,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方”时,科学计数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好科学计数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为今后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较小的数奠定基础。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已经有所了解,但所涉及的大多是较小的数,很容易计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会接触到比较大的数,计算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就要用到科学计数法。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计数法,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为学生设计练习内容,如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 米,世界人口约为8000000000,据统计全球一年的碳排放量高达36000000000 吨,让学生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些数字,感受这些数字之大,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负荷太重了,我们要保护地球,同时也可以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环保、节俭的生活习惯。很多数学规律中蕴含着积极的价值观念,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可以从数学规律入手,简化教学流程,降低教学难度。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乘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1365、1.01365、0.99365,结果为1365=1、1.01365=37.8、0.99365=0.03,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在乘方计算中比1多0.01 的结果会比1 少0.01 的结果大很多,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一年之后就会比别人收获更多,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设计练习。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涿州洪水为背景设计题目:2023 年8 月连续的强降雨,使涿州等地发生了洪水灾害,很多地方出现了物资短缺的问题。这时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来自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向涿州捐赠了救灾物资,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温暖。其中有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地出发,沿着同一方向运输物资到乙地,已知客车和卡车的行驶速度分别为每小时65 千米和每小时55 千米,客车比卡车早半个小时到达乙地,则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多少?这道题既能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加强了社会责任感、优良品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人间大爱和奉献精神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
从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如果不加以实践和应用,很难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开发,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并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数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同时还要控制好活动难度,使其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比如,学完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后,教师立足当地实际,设计了“土地与人口”调查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自主调查统计当地的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变化,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描述,让学生分析讨论近10 年间当地人口增长与土地减少数量分别是多少、土地减少原因主要有哪些、当地人口增长趋势是什么样的、人均耕地面积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通过可视化的数字切身感受人地矛盾,并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提出保护耕地的具体举措,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创意活动,让学生制作学具、制作数学模型、设计手抄报、撰写小论文等,用自己喜欢、擅长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数学学科、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三章第一节“对称轴”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现场剪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窗花、喜字等,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剪纸这项非遗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后,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对称轴知识自主设计图案、制作建筑模型、制作小摆件等,在知识运用中感受对称、和谐之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创造美、践行美,用美的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