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辰,梁乐欣,蔡友华, 马金魁
(1.肇庆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2.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肇庆 52604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渐提升,国民健康的内涵日益丰富。从“十三五”时期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家坚持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在国家政策导向指引、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国民健康需求升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食品加工产业是全国第一大工业产业,食品安全和营养是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食品专业人才,而高校是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和任务[2]。
“食品工艺学”课程是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3]。在大健康产业背景下,如何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特点和地方食品企业需求进行“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食品专业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课程团队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结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产教研融合模式,坚持校企联动、资源互补,创新“食品工艺学”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提高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食品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大健康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食品工艺学”具有较强的工程科学属性,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效连接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该课程重点讨论食品加工、贮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开发、生产及贮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初步设计食品加工、贮藏工艺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为学生未来从事食品领域相关研究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4]。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版块,食品制造业跨入了营养健康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消费者需求的品质化和多元化,传统的“食品工艺学”教学手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食品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教研融合是实现专业教育与相关产业、企业深度合作,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5-6]。在“食品工艺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形式,有机融合企业需求与科研实践,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人才成长周期,高效培养满足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新形势下,食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日益增高,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双赢和共同发展。
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自己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攻关,切实深入食品生产加工的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食品产业发展前沿信息,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行业站位。另一方面,教学团队邀请食品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基于行业发展动态提出人才需求,为课程大纲的制定建言献策,与团队教师合作更新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并定期为学生开展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职业操守等相关讲座,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由此,通过校企密切合作,加强课程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有高校教师资格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及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整体教学质量。
在“大健康”理念的引领下,美味、健康、方便、安全的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食品行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在食品行业的融合和渗透,食品加工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此背景下,应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教学目标,合理更新课程内容,让“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能与时俱进,顺应食品产业发展需求,从而培养出满足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预制菜逐渐走上了大众餐桌,其涉及的基本加工和贮藏原理和技术是“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优化后的课程包括绪论、食品的脱水加工、食品的热加工、食品低温保藏、食品的腌制烟熏和发酵保藏、食品的化学保藏、食品的辐射保藏共7 章内容,除绪论外分别对应了干制、热杀菌、冷冻、腌制、烟熏、发酵、辐照等重要的食品加工技术。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及保藏运输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指导促进食品的研发、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的理论知识技能,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
“食品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涵盖的内容多、知识点琐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无法高效、高质地掌握课程内容。
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点,并分层次、递进地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六大知识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关的问题或热点事件,使科学问题具象化,通过代入式使学生进入问题场景,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去学习,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时,引入企业或行业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举一反三,让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每个教学模块,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且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产教研融合是实现教学、科研及企业相互促进和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大健康产业背景下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院与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健康产业学院,依托这一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将产教学研一体化,全方位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为大健康背景下区域食品产业发展培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食品的加工及制造需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但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很快,且大型仪器价格昂贵,学院购置的台套数有限,学生动手机会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托企业开设一定的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同时,安排学生到具备一定资质的食品企业或机构进行校外实习可增加感性认识、强化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对食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团队教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横向科研,并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脱节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依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引导学生挖掘科研潜力,思考创新课题,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攀登项目等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发表学术成果及专利,为学生提供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为学生今后择业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食品行业是我国民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营养和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产教研融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需求适配,让教师对教学、科研及企业需求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和思考,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全面提高“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助力区域食品企业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升级,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