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李亦男 李婧 黄晨宇
“微课”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其具有短小精炼、主题突出、个性化、动态生成、使用时段灵活便捷等优势[1],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整合走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近几年,中学地理微课的研究、实践迅猛发展。现有对地理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原则、开发流程、内容开发及案例资源开发等方面[2-4]。但借助微课手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究阶段[5],微课教学方式能否成为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人地协调观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被明确提出,它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6]。虽然这一素养在高中阶段提出,但初中作为高中的基础阶段,人地协调观素养也是初中生的必备品格。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处处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7],强调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本文针对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微课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者开发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微课提供参考。
一、地理微课设计原则
本文根据微课的定义和特点及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概念与内涵,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等,认为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微课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地理微课类型进行科学开发。如学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时,对于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可以进行探究型微课开发,学生在探究问题和措施时,树立环保意识,促使其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发展。第二,注意地理微课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人地协调观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认知地理现象,具备解决和评价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地关系意识和观念,产生良好的人地关系行为。教师无论是筛选微课内容,还是设计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2.实践性原则
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筛选适当的地理微课内容进行开发。其次,选择适合的应用平台。地理微课多在智慧平板教室开展教学,教师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随时调整微课学习的进度;课外教学时,要充分使用网络教学或学习平台、班级QQ群、微信群进行课程共享,学生可以在课前借助地理微课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也可以在课后利用地理微课对知识点查漏补缺,完成微课学习后,教师还可以直接通过QQ或微信平台给学生答疑、与学生交流。课内外教学均体现了微课使用时间灵活的优势。
3.美育性原则
作为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重要主体,地理蕴含着美育的深刻内涵,因此,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微课开发应重视美育性原则。同时,人地协调理念与美育具有互补效应,是美育渗透到地理微课的重要切入点[8]。
4.区域性原则
素养整合是学生素养发展的最终目标,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往往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具有互补效应,以区域为载体探究各等级地域的人地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9]。
二、地理微课设计案例
依据以上原则,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为主题,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微视频制作、反馈与反思几方面进行了课程设计。其中,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属于微课设计的前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微视频制作是中期开发,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和导学单的设计,微视频制作包括开发模式与开发类型的选择、视频录制及后期剪辑;反馈与反思是学生提供的反馈和教师个人的修改反思,属于微课设计的后期评价。微教案和微课件的设计如表1所示。
三、地理微课的实践应用
1.实验对象及内容
以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为实验对象(表2),其中八年级(1)班作为对照班级,有学生44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八年级(2)班为实践班级,学生46人,将前文的微课设计运用到该班的教学实践中。两个班的讲授内容均一致,且学生年龄大致相同,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此外两个班是同一名地理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等完全相同,符合实验要求。
在上课前一天,给所有学生发放导学单,用于学生对微课内容的预习和准备和实验对象的前期评价。微课教学结束后,统一发放检测题,其内容是与人地协调观素养相关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各50分,共100分,用于反馈教学效果及后期实验结果分析。
2.评价方法
实验中,借助SPSS软件对导学单成绩和检测题成绩的数据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同时借助Excel软件对检测题成绩进行平均值、标准差的统计分析。此外,為了进一步确定两个班级学生的差异情况,课前对两个班的导学单成绩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数据结果P=0.71,大于0.05(表3),说明两个班的成绩方差齐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属于平行班级,可以开展微课实践效果检验研究。
3.实验结果分析
对两个班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表4),对照班学生检测题成绩的平均值为76.02分,低于实践班的平均成绩,且对照班成绩的标准差大于实践班成绩的标准差。可知,地理微课可以普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同时,缩小了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检验两个班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差异大小,对检测题成绩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5可知,P=0.046<0.05,说明两个班的检测成绩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教学方式使得两个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四、结语
通过对地理微课的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以课时短、主题突出、灵活机动等优势,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深化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拓宽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本文提出的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微课的设计原则及课程案例等,经教学实践检验有效,可将其用于指导相关地理微课的开发。其次,教学实验结果P=0.046<0.05,两个班的检测成绩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地理微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证实微课教学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李巧云.数字化学习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174-175.
[3] 胡铁生.中小学精品微课的五步制作法[J].学校品牌管理,2016(5):76-79.
[4] 叶回玉.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开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5] 刘畅.以地理微课为载体的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霍德生.融合学科教学与美育,提升地理审美素养[J].地理教育,2021(2):1.
[9] 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的思维课堂构建[J].地理教育,2023(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