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

2024-03-28 14:36李建蕊
市场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资产事业单位部门

李建蕊

(天津市水务局综合服务中心,天津 300074)

0 引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资产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转型进程得到了推动。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和管理需求。 这增加了资产管理工作的风险和挑战,促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并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能够更好地规范和监督资产的获取、使用、处置和保护。

然而,仅引入内部控制机制是不够的,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并明确掌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制订合理的制度、政策和流程,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只有管理人员在岗位履职中做到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机制的转型和实施。 文章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期能够解决问题并降低不良影响,从而为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1 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行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能够加强管理强度,提升管理标准,完善管理制度[1]。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应进行重点控制,以确保资产的形成、运营和处置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 此外,内部控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闲置、防止不当损耗和流失等不良事件的产生。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管理其资产,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为实现良好的内部管理作出贡献。

1.2 有助于有关部门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有关部门工作的高效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是保障其正常活动的基础条件。 良好的资产管理可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内部控制能够简化资产使用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可以规范资产使用流程,减少冗余环节和浪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相关部门能够更加专注于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对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合规性的监督和控制,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1.3 有助于加强国家整体管理

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管理水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是国家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能够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而推动国家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2]。 这对应对挑战和压力、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都具有积极作用。

2 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内控管理意识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体系和资产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这导致管理者仅将注意力放在采购资产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资产的管理和对资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这种偏重于采购而忽视管理的倾向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效率性。

第二,由于缺乏内控管理意识,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 例如,账外账问题成为突出的难题。 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财务混乱、账目不清、资产遗失或被盗等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给单位的财务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这种缺乏内控管理意识的现象,不仅使得资产管理的流程不规范,还使得资产利用和保护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缺少完备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充分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对工作落实的影响,导致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不够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在制订和执行资产管理制度时存在缺乏认识、重视不足和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这导致制度中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完善之处。 第二,部分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管理意识不足。由于缺乏对资产管理的全面认知和理解,部分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自觉性,导致资产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推进。 第三,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受到一些制度上的限制,阻碍了其有序运行。 这些限制可能源自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制度约束等方面,给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问题。

2.3 未能建立配套考核机制

第一,尽管事业单位引进了先进的内部控制工作经验,并建立了相应的内控模式,但该模式未能协调各部门、机构的资产管理活动。 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资产管理工作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较差。

第二,由于缺乏配套的审计考核机制,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虽然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内部控制的自查和自评,但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审计和考核。 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可能导致他们对所审计对象的特定行业、业务模式和相关法规的理解不足。 监管人员过度关注前期资产采购与价格审计工作,忽视了后期的资产利用和评估。 这导致了资产管理工作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动力,资产管理效果不理想。 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机制,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下降[3]。 财务资产的利用率下降,持有数量上升,造成了大量闲置的资产。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成本。 由于资产管理成为部分负责人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的手段,以至于资产流失、截留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最终,资产管理的效能与工作绩效脱钩,导致效益持续下降。

2.4 信息交流沟通未有效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互动和交流的缺乏导致信息传达不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沟通和协商的机制,导致相关信息难以准确、快速地传递,进而影响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例如,一个部门可能对某项资产的处置有详细的计划,但由于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不畅,其他部门可能不了解这些信息并采取了重复或冲突的处理措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资产处置不及时,影响了工作效率及效果。

第二,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有效互动和配合,否则容易造成重复浪费。 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沟通与协调,就会出现相互间不了解对方工作计划和动态的情况,从而出现重复购置和低效利用资产的问题。例如,一个部门可能已经购置了某种设备,但其他部门并不知晓,结果导致另一个部门也采购了相同的设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不必要支出。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模式偏向上下级,缺乏部门间平行交流。 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路径过长、反馈机制不畅,限制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共享。有些关键信息往往只能在层级较高的管理层之间流通,难以在部门间共享和讨论,限制了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3 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策

3.1 树立资产内控管理意识

第一,优化资产管理模式,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作人员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需要发生转变。 第二,树立良好的资产内控管理理念,并加大资产管理力度,以保障资产的安全。 第三,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具备资产内控管理能力,需要增强所有员工的资产内控管理意识,并制订科学合理的资产内控管理制度。 第四,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规范,明确各岗位职责,使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资产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五,引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促使工作人员按照规范行事,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营。

3.2 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员工应树立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和教育活动来实现,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解和意识。

第二,为了保证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4]。该制度应包括明确的流程、权责清晰的岗位设置和明确的授权机制,以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有序和安全。

第三,在建立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员工能够融入管理机制中。 专业指导可以包括组织内部或外部专家的指导,他们可以针对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决策层也应对资产的使用权限进行管控,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制订和审查资产使用的准则和规定,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第四,除了制度建设和管控机制,从人员的工作理念入手也是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和创新水平的关键。 事业单位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创新水平。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提升资产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程度,更好地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运营需求。

3.3 开展绩效考核与评审活动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需要开展绩效考核与评审活动。 第一,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要对下属部门进行定期考核,以评估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表现,并针对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优化。 这可以通过设立内部控制指标和标准来评估各个部门的绩效,包括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性、风险监控能力、合规性和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表现。

第二,建立奖励机制,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内部控制的成果和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可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履行内部控制职责[5]。 这种奖励可以是经济激励,如单位奖励性绩效发放方案中予以体现,也可以是非经济激励,如荣誉册封或晋升等。 通过这样的奖惩机制,员工将更加有动力去注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从而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为了减少资产管理风险和潜在问题,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协同追责机制。 这意味着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各级单位和相关人员都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这样一来,可以明确各个环节和岗位的职责,并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的机制。 当资产管理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对责任追溯和追究,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措施。

3.4 加强有效信息交流

第一,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互动和配合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关键点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应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及时分享和交流有关资产管理的信息和数据。 预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至关重要,能够提供实际预算,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产配置,避免过多或不足的资源投入,有效避免重复浪费。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频繁沟通也是必要的,确保资产真实上报并监督其正确使用,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单位的声誉和形象。

第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平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各部门应建立定期会议和工作沟通机制,确保及时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共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降低潜在风险。在此种有效的交流机制下,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流程。

第三,引进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监督,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可将相关数据集中存储,并实时更新。 各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交互共享和获取数据,实现即时了解资产状况。 此外,系统中还可以设定权限和审批流程,保证信息安全和使用流程的规范化。 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还便于上级机构对资产管理进行动态监督和考核。

4 结论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活动的效率与质量,需要针对内部控制模式中的缺陷进行整改。 这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活动与绩效考核活动来实现。 同时,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消除潜在资产管理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与相互监督,建议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资产事业单位部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