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云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开始觉得有趣,接着就深深触动了我。是一位母亲写给孔子的一封信:“您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要分出‘三六九等?让孩子们在不平等的竞争中去面对教育和成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痛苦中成长,有的孩子甚至觉得学习无趣和生活没意思而放弃年轻的生命。”
这位母亲简单直白地道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利于或有损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对教育高度重视。当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让每个孩子认知生命的起源、懂得生命的可贵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绝不能让孩子因为一时的焦虑、困惑等负面情绪,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教育,从来就不单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和老师的修行。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都能从其父母的身上找到根源;其次才是从老师身上找到不同程度的影子;最后从社会环境中找到深深浅浅的痕迹。父母和老师的状态,将决定孩子的前途与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父母先改变,老师先完善,孩子和学生才有可能改变。
追根溯源,以问题为导向。“上医治未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和选择。我们不能总是充当“消防队员”的角色,而是要把儿童青少年的一切心理健康问题控制和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再让他们因学习压力而使亲子关系破裂,因生活无趣而焦虑、自残,因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要求被拒和手机被没收等而焦躁、紧张、抑郁,甚至轻生。因为成长不可逆,生命不可复制,教育就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未来负责。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要尽早和及时对作为孩子从出生到开始接受初始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进行培训。因为,“父母”既是一份职业,又是一个专业,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并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适时反思、努力提升和完善自我,成为养育孩子的合格父母,才能“持证上岗”,真正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并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基础,让教师在被尊重中持续得到社会获得感,不断地把爱心投放到学生的身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给予学生释放潜能的机会,营造出一个自由轻松、比学赶帮和快乐相伴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与个性化差异的教育机会,在学校温馨和有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塑造风清气正和友好和谐的社会风气,营造绿色、温暖和祥和的教育生态,让孩子们在团结和谐、友爱互助、自立自强和积极进取中健康成长。
顾明远强调,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应该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进步,互相成长。教育是科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因其功能的特殊性和影响的深远性,需要用爱浸润生命的成长。我们再也不能让孩子们背负沉重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举步维艰,痛苦前行。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未来,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不要等到来不及。